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高科技,在感性现实的功利指向上,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在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中,它又以新的科学理性催生思维的花朵,现代高新科技与现代美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正是在这样的意识时空中实现了理性的沟通与对接。科技与美学,好像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是实用的,硬邦邦没有生命的东西,后者是感性的、充满艺术细胞的观赏,而从事科技与美学的人又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演进,科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互相融为一体。
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许多学者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如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但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一幅画必须是实体的精确的再现,他坚信数学能帮助达到这点。对他来说,数学就是“绘画的舵轮和准绳”。难怪后人称赞他是“科学上的艺术家,艺术上的科学家”。
在文艺复兴后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学和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与艺术处于低级阶段的混合研究深感不满,于是科学与艺术开始分离了,这种分离比早期的联合,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对科学和艺术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有利于科学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分离又都容易造成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可喜的是,近百年来科学和艺术又产生了重新汇合的趋势。两者的原理和方法开始互相渗透、互相综合,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国外学者称“科学与艺术结婚”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吹响这支“结婚”进行曲的前后,许多人怀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索科学与艺术重新汇合的坚实基础。不久,人们发现它们的结合都是在于对“美”的追求。
无疑,追求美是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英国艺术家越诺尔兹说:“我们所从事的艺术就是以美为目标,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和表现这种美。”美在艺术家的心目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差不多成了一切艺术形式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使人误认为美感只有在艺术领域里才有,美的原则(如平衡、和谐、简洁,统一等)只服从于艺术的对象。
其实,在科学领域里,除了追求正确、真实、客观之外,也同样有着对美的要求,遵循着艺术美的同样的原则。
居里夫人说,她在科学工作中能找到“至美”的乐趣。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一书中指出,科学家研究自然是由于自然之美引起的愉悦,他们醉心于科学研究,是对“此种特殊美以及宇宙和谐上之意义的寻求”。爱因斯坦认为,把人们引向科学和艺术的强烈愿望是“人们总想以最适合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和易于领悟的世界图象”。科学家对认识宇宙和谐的渴望,对美的追求是如此强烈,因而被爱因斯坦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
大自然富有自然美,对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来说,还具有科学美。许多科学家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科学探索,而不求什么报酬,除了为人类服务这一崇高目标外,就是由于他能从中得到美的满足。
美在科学领域内真可谓是无处不有。“简单”与“深远”两者都是美的。T[2]=D[3],这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数学公式。它表示行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等于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三次方。开普勒从大量十分零乱的观测资料中发现了这个自然规律,它是那样简洁、优美,被人称为奇妙的“2”与“3”。T[2]=D[3],令人感到一种简洁的快感。
“守恒”与“对称”也给人以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从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的角动量守恒,到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都符合守恒的审美标准,在数学中,方程与图形的对称处处可见。这是数学美的重要标志。中心对称、轴对称、镜象对称都能给人以美感,它们甚至还是美术的对象。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结构模型都是对称的。例如凯库勒的笨环结构式,华森、克里克提出的DNA 双螺旋结构,都显示了一种对称的科学美。
尤为重要的是“统一”、“有序”与“和谐”,它们给科学家美的享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统一了天地间的运动;焦耳·迈尔对热与功的统一;法拉第、麦克斯韦对电与磁的统一;爱因斯坦用E=mc[2]所表示的质与能的统一以及在广义相对论中所描述的引力、空间、物质的统一等等,都使人们体验到一种和谐和有序的自然美。
二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幸运地看到科学与艺术的汇流,这种新的汇流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它较之过去更少约束,更为优越。
在新的联合中,技术将成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媒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通过技术得以实现。19世纪后期,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提出音乐和谐理论后,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又大大促进了乐器制造上的革新。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相继问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并成功地运用到音乐中来,电子音乐异军突起,称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受之无愧。目前世界上已有几百所大学、音乐学院把电子乐器的作曲列入正式课程。
1946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人们在工程设计、技术计算、经营管理中广为应用,涉及到三千多个领域。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电子计算机为作曲家带来了福音,成为作曲家的得力助手。据报道,英国亚伯丁工程学院的计算机专家已成功地制造了一种仪器,它可以把家灵感记录下来,然后按程序编成乐曲。
在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激光与全息摄影术,很可能在未来的艺术领域内大放异彩。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在与电视的竞争中曾一蹶不振。但在影片《星球大战》中采用了全息摄影后,使它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好莱坞的电影又开始吸引观众了。
在这种科学与艺术的汇流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观察到艺术创作与科学创造的共同之处,一些卓越的科学家的高度艺术修养,似乎告诉我们科学才能与艺术才能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内在联系。如麦克斯韦同时具备数学与诗歌的才能,十几岁时,他去参加爱丁堡中学数学和诗歌的比赛中,双获冠军,在以后艰苦卓绝地向科学领域攻关时,也从未放弃对诗歌的爱好,他写的诗歌一直被同学或同事传抄、朗诵和欣赏。诺贝尔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而且还是几部长篇小说、许多短篇小说的作者。还有凯库勒,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建筑,但后来他并没有从事房屋设计,却从事了更为精巧的分子建筑——发现了碳链和笨环结构式。这里,建筑学家优美的空间结构显然在起着作用。
在这场科学与艺术汇流的过程中,人们还看到一部部闪烁着文艺气息的科学作品相继问世。如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阿西摩夫的《从元素到基本粒子》、尼查叶夫的《元素的故事》以及大量的科学文艺作品……,使人爱不释手。
在这场科学与艺术汇流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国外成为热门的学问——“科技美学”。它是一门把美学运用于生产技术之中的科学,主要研究如何创造出工业产品的美的形式,使产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美的享受。比如,在技术手段的意义上,高科技产品的设计构想和工艺,需要遵循美的规律,追求物质功能与精神愉悦、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以产品的实用之美去追寻和满足人类心灵对美的欲求。产品设计的目标是要求得到工业设计与艺术审美的最佳联姻,以达到技术产品的艺术化境界。在这里,审美不仅是使高科技成果步入产业化的必要手段,也是高科技研究得以实现功利价值的重要目的,手段与目的是统一的。
从美学上考辨产品设计的审美作用,就是要避免那种把产品设计仅仅理解为产品包装和“广义形式美”这样的肤浅观念,而是把它摆到自然→技术→人→审美这样一个现代社会文明结构的大系统中去审视,由此便可以发现产品设计在现代科技革命浪潮中层层递进的三大功能:首先,是解决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完成产品的创意和生产,以实现其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其次,是致力于在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出合乎人性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实现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第三,便是通过产品设计的智力创造去丰富人的审美智能结构,验证、丰富和完善人的生命潜能,让人在对象化的物质产品中获得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性认同和哲学升华,最终实现科学与人的统一。这才是产品设计的美学要义所在。这是人类在文明的历史演进中培植出来的科学观念。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摆脱原始自然与人的那种天然浑谐的审美关系,进入了以技术为杠杆的“人化自然”的开拓阶段。这期间,一方面在合规律又合目的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产品的美和美的产品,建造起人与造物之间的审美关系;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某些“见物不见人”的技术的畸形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诸如污染环境、疏远人际关系、物压抑人、财富与情感不平衡等非人化、非审美化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现代新技术革命的产品设计规律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美学课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自觉地将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与美学相融相谐,让人类在品尝物质文明的甘果的同时,还能欣赏到高科技的美伦美奂的诗意关爱,获得精神的自由舒展。这实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科技理性中的美学问题。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德国的“包豪斯”到英国的“产品设计中心”,再到日本的“产品设计之家”,国际范围内的工业设计师、技术美学家为此所做的巨大努力,正在于不断地寻找产品设计与美、科学技术与人文关爱之间的最佳结合。展望未来,科技与美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借着科技的协助,美学的领域得以进一步开掘。美学不仅属于想象的范畴,而且可以透过精密的计算、电脑的参与获得准确和丰盈。另一方面,借着美学的润饰,科技的成果更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它们不再是硬邦邦的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充满想象力和美感的设计。
三
美学作为一种以灵动诱人的感性形式窥视人的情感和心性的美的学说,在本质上就是审美领域的人的哲学。当然,就审美需要超然于物质实用功利而言,也许美学与科学技术在介入人的方式上有途径的不同和程序的差异,因为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往往先得超出物质功利的诱惑,摆脱生存烦恼的纠缠,然后才可能把生命的自由创造当作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加以感性的直观。人类可以在审美的逍遥境界中,调解客观生存中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自由与必然、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矛盾,以愉悦着的精神去沐浴审美的阳光,开垦身心的绿洲,从而丰富人性的内涵,升华人的理想与憧憬,追求人类本体的自由与无限。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与现代高科技却又是殊途同归和气脉相连的。
首先,从人与外物的关系上看,现代高科技把人的科学理性推向智慧的巅峰,让人的灵动的触须去探析造物的奥秘,破译自然规律,让人的生命潜能与天地宇宙相交感,以此强化人类对自我的意识,获得人的自我省思与自我确证,从而科学地调节人与外物的种种矛盾。这和美学从人类劳动和人类生存活动中认识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从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认识人类品性的定向发展,以人类的情绪、情感的领域认识人的精神和智性的超拔,从而以自由闲逸的心态反观人的生命底蕴,重塑人的心理结构,实现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感性的自我张扬,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在这里,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是用智能的空间浓缩人性发展的时间,用五光十色的物质产品物化着人类的创造精神,用人与外物的和谐去沟通人的个性生命形态的有限与生存质量提高的无限的矛盾。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人类不仅有了更为舒适的生存空间,而且有了不断拓展的认识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这便是人类从自然外物中赢得的自由的境界,亦即审美的境界。科学技术的奥林卑斯山蹲着的原来是美学女神。旷古未见的物质产品上开放着的是人文精神的花朵。难怪住在爱琴岛海岸的古希腊人更把女神缪司想象成为既专司艺术审美同时又执掌科学的一群风姿绰约的小姐妹了。后人又从“缪司”一词衍生出“音乐”和“博物馆”,看来也并非偶然,因为在人学的根基上,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本来是连袂而行,比翼连理的。
其次,从人类本体的价值论上看,现代高新科技的一系列新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人的巨大创造性和探索未知的无尽潜能。人类据此获得的是对人本价值的全方位观照,是对人生状态的终极关怀,而这正是美学介入人类和人生的动因与归宿,也是美学研究的价值目标,因为从价值本体的意义上说,美学,无论其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自然、社会,还是艺术,都是对社会人生总体的审美观照,最终都应指向人的生命,指向生命原力的坚韧顽强,以及生命智慧的灵动、颖悟、超拔卓绝。在这方面,高科技正好以精密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的发明创造与美学奏出同响。譬如,当人类从一张张CD光盘调阅电子书报,开通信息高速公路的时候,地球变小,而人类自己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空间都扩大了。人类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便开始从崇拜物质转变为更崇拜精神文化价值和自我的生命价值。这时候,一切高科技产品亦便成为类似克莱夫·贝尔斯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就是人的生命价值内涵。今天,高科技带来的信息文明、计算机文明,使企业生产正在从劳动密集化向智力密集化转变,人类自己的价值取向也在完成“体力——脑力——智力”的跨越。这一切变化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们是人类本体的各种心理功能的全部启动和自由迸发,是人的本性在科学理性澄明之中的定向展开和全面张扬,是人类摆脱自身的局限,实现主体对客体、理性对感性、精神对肉体,人类对自然的超越,并获得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自由的无限和价值实现的自律性的生命升华。
最后,从学科发展的意义上说,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与美学发展的学科指向也具有趋同性。现代高科技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技术材料、新能源和空间、海洋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前沿大显身手,把人类的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文明的演进,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让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完美统一由可能变为现实,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这和美学要在人的生命时空中确证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修炼完美的人格来编织生命的经纬,开辟精神的原野,拓展心灵的蓝天,完善人性的蕴涵,最终使人的精神在美的辉光的朗照中得到陶冶和提升,是灵犀相通的。它们都是通过调节天人关系、主客关系、身心关系等去追求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人类乘坐科学技术的历史航船抵达的是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彼岸,同时也是生活的诗意化和心灵世界审美化的理想境界。因为,人类文明和人性内涵的丰富,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人们把美好的生存希望交给科技,同时也交给审美。
湖湘论坛长沙56~58B7美学段学芬20002000段学芬,天津理工学院人文教室主任、副教授 (天津 邮编300191) 作者:湖湘论坛长沙56~58B7美学段学芬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0: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