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522.72;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424(2000)01—0023—06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走过了近20年奋进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将怎样继续发展?笔者认为:必须立足国情,根据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部署,吸收国际、国内私立教育发展的经验,科学地确立定位目标,选定发展道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策略。
      一、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将在机遇和挑战中发展
  面对21世纪,认清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姿态去迎接新机遇和挑战,将是求得其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机遇是什么?最大的机遇就是我国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新的世纪,为了提高综合国力,使我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经济要持续发展,科技要不断创新,社会要全面进步。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指明了教育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基础和战略地位。就大学教育而言,许多专家提出“到下个世纪初全国在校适龄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应从目前的7.6%(1997年统计)提高到15%以上”, 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这代表了当前主张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呼声,是同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需要相适应的主流思想。
  发展高等教育最大的困难是财力不足。据统计,每个大学生每年运行经费需要1~1.3万元。如果达到高等学校适龄青年20%的入学比例,年招收大学生应达到250万人,在校学生人数1000万左右, 则国家每年要投入1000~1300亿元人民币的事业费。另外,至少还要投放2500亿建设费,如此巨大的教育投资,无论如何是国力不能承受的。
  解决资金不足的出路何在?当然,要挖掘现有国立大学的潜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向企业界和海外爱国华人筹集办学资金,同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这些都还不能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广大民众之中;放宽思路,大力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运作。现在我国家庭储蓄额已达5万多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社会家庭积蓄支出的第一热点是供子女上学,约600 亿储蓄是准备用于教育的支出。这就为发展民办教育提供了足够生源并为筹集民间办学资金准备了实现的市场条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必然的。
  这就是世纪之交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前景。
  (二)既是机遇,又有挑战。能否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挑战的基本点,18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得到发展,就是因为它培养了一大批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多方面的需要,缓解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思想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对整个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谁不能达到和它的教育任务相应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强一些,最终它就可能在社会选择中被推后或淘汰。问题的实质是办学实力,即综合教育资源的配置运作质量,如:有没有高水平的领办人?有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有没有良好的校舍条件、实验设备和图书?有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没有科学创新的管理?有没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建立之初基本上是从“三无”起步,因此,她充满活力,但缺乏实力。就是说,民办大学的起步,在硬件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谁能把民办高等学校资源实力问题解决好,谁就可能是胜者,就能赢得挑战,否则就很难生存。
  这是迎接挑战的主要着力点。
      二、进入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定位目标的选择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态中,为了确保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不可不注重积极地科学地确立相对平衡的定位目标。
  今后10—15年,就总体而言,民办高等教育应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的正确的定位选择,是决定发展道路之基点。当然,按照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事实上,也会有少数学校,在此期间进入普通大学的行列,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一批专业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研究所已经在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实践经验。
  高等教育向“广度”发展,建立一批应用型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大批在行政、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这是一个宏大的任务。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级应用型人才与高级研究型人才之比例应是4:1或5: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很不合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不够,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时代召唤的。
  近20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才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在今后二、三个五年计划内,将民办高等学校的主流定位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上,并形成特色,与我国国情需求相适应,与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况相衔接,顺理成章。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安其位、尽其能,就必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技术创新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重大贡献。
      三、进入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道路上,要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办学宗旨。
  一切教育都要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民办高等学校不但要注重质量,还要办出特色。只有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大批合格和有特色、有优势的人才,才能有民办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民办高校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尤其是要正确处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既重视质量又注重数量,不能一点论。从国情出发,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必须是“大批”,而不是少量。对一所民办学校来说,没有高质量和适度的办学规模都不能达到办学的高效益。因此,新世纪之初,民办高等教育应把规模有较大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作为自己全面把握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加强教育研究,逐步规范和完善各项有效的管理机制,探索出一条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二、正确理解和把握质量的规格标准。总体而言,合格的职业型专门人才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另外,应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正确把握“有文化”及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应用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技能的训练;特别要重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加快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毛泽东在成立“抗大”时指出,一个学校,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民办高校从兼职教师起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机制的完善,社会师资的潜力将会减少,只有兼职教师,已无法满足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形成的要求。其次“兼职”教师,其主要精力还是在其从业的“第一岗位上”,单纯依靠兼职教师,无法形成一支以民办高校为家的稳固的师资力量。这是将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决定因素。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立即着手采取必要措施,吸引、培养一大批专职教师(包括退休、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国办大学教师),形成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应特别重视组建“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有解决实际问题专长的工程师)的教师队伍。这是今后办好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专职教师的培养,可采取走出去(到国外、国办大学进修),请进来(聘请优秀教师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能者带徒弟)等办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
    (三)坚持多样化办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
  多样化办学是18年来民办高校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坚持多样化,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要求,民办高校才能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多样化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办学规模、形式、层次、专业门类等的多样化,使其具有最大的覆盖面,最强的渗透力和灵活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二是指集资渠道、产权关系、举办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样化,以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发展能力。要不断地以对市场反映的敏锐性去探索那些正待开发的教育“空白地”,并及时去“占领”。
    (四)继续坚持走以学养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滚动发展之路。
  考察和评价民办高校,除应考察校长、师资、校舍、教学设施等条件外,还应考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情况。80年代筹建的一批民办大学,大部都是从“三无”起家(即无先期投资,无自建校舍,无专职教师)。当时主要是依靠办学人对事业的坚定性,灵活的运行机制,通过租用和聘用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了办学之需,保证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前期这段历史中民办高教发展的重要经验——起点低、滚动发展仍然是一条合乎国情、可靠而成功的发展道路。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和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国家对民办大学在办学质量、水平上要求的逐步提高,只有创业之初的办法,显然已无法满足发展要求。如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必须多体制、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构建民办高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优势。但经验表明:一所有千名以上学生的学校,每年都可以有一部分资金积累,将积累的主要部分应用在校舍、教学设备等物质条件建设上,年复一年,办学的物质条件就可以逐步改善。现在全国已有好几所办学规模在5— 6 千名学生,资产达亿元以上的民办高校。它们的前期模式就是采取以学养学、滚动发展起来的,这条路子扎实可靠;因此,今后在进行多渠道吸纳社会投资探索的同时,仍然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滚动发展之路。
    (五)积极推进“外引内联”,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
  “外引内联”应是民办大学谋求发展的长期方针和重要途径。
  “外引”指的是以全新的观念,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别国教育的有益经验。同时运用民办教育机制和政策把海外和国际重教的力量吸引到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上来,扩大投资力度。“外引”有可喜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状况是:大部分国际和港、澳、台的捐资者以及国内企业家的投资目标落在国办重点大学上,资金投向民办大学者尚属极少数。究其原因:捐资者极少,多数是投资者,投资者有回报要求,而我们现在给投资者回报缺乏务实的政策,吸引不了投资者。目前民办大学的知名度还不够高,缺乏吸引力。为了推进“外引”的发展,一方面要真诚地广交朋友,主动、耐心地做宣传、联谊工作,努力创造优异的办学成果,提高民办大学知名度,扩大海内外影响。另一方面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准则,积极探索更为宽松的引资环境和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有更大的紧迫感。
  “内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之间联合;二是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之间的联合;三是民办高校与企业界的广泛联合与合作。在这三个方面,民办高校都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现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教育集团、学团式办学、股份合作制办学各种各样的合作办学形式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成功的联合,可以使联合双方的现有资源和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和互补, 发挥出最大的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联合成功可获得1+1>2的效果,可以获得规模效益、组织效益、共振效益和创新效益。海淀走读大学培训学院同北京商品经济学院、逸仙学院、北京辅仁外语大学、清华颐文学校等七所民办高校组成“联教学团”的实践,已显示了联合和集团式运作的巨大优越性。
      四、大力改善民办高校的外部环境是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什么?转变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利于民办高教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加强立法,强化执法,建立依法办学,依法管学的新秩序;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宏观管理与支持的力度;大力发展和发挥中介机构参与管理民办高等学校的功能,切实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从民办高校复生至今,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建设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民办高等教育在其发展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解决。
  (一)认识国情,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创立民办高等学校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先导。其最根本之点是转变国家垄断包办、高度集权体制的束缚,确立实事求是、一切从穷国办大教育国情出发的思想路线。破除轻视民办教育的“不成气候”论,“失控论”,“违反公平性原则”论。真正树立国办、民办两条腿走路和发动全社会支持和投入教育的观念,形成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看待、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立法,依法办学,依法管学。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积极的大政方针和初步的法律框架。问题是很多发展中的新问题、政策难点、热点问题在法律上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对民办高校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以盈利为目的”全面的法律解释,引资政策,产权规则,内部管理体制,国家鼓励、支持民办高校的倾斜政策和改变家族式、封闭管理等问题,急待有个法律的说法。
  (三)落实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是加快依法办学进程、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组织保证。教育部现在只安排几个人由一个处级机构兼管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这与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的任务完全不相称。这种状况势必造成民办教育发展没规划,经验无人推广、好事无人宣传,困难无人帮助,问题无人解决的局面。也必然出现乱办学和竞争无序的多种问题。它已严重影响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教育是宏大的事业,现在,急待加快从“揭竿而起”到“规范运行”的进程。这一进程不能拖,久拖则乱。总之,自上而下地建立有效能的民办教育的行政机构,应是教育部门机构改革必须认真解决的大问题。
  建立和发展民办教育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发挥其桥梁、服务和纽带作用,是完善办学环境的重要措施。《宪法》总纲第三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建立和发展民办教育的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是实现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重要组成形式,也是对计划体制下管理形式单一化的补充。经国家教委批准、民政部备案成立的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四年来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证明,民办教育的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是充分调动、发挥专家和其它积极力量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民办教育协会,以便更好地理顺民间组织的关系,更全面地发挥民间组织管理教育的辅助职能。
  (四)妥善解决近千所民办高校发“毕业证书”的问题。近千所民办高校是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它们是当前中国民办高校的组成主体。如果只靠已批准进行学历教育的规模较大的民办大学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那就不可能形成国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毕业证书是学历的标志,具有合法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给自己的毕业生发毕业证书,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因而,许多民办高校校长的意见是:允许办学,就应该允许发给毕业生毕业证书,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职的凭据。可发给不带干部指标,无需国家声明承认的毕业证书。学校发毕业证书,只代表本校对自己层次和类型学生学业完成合格的认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证书的价值主要靠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来认定。给具有法人资格的多数民办高校发毕业证书的权利,在全局上看,也有利于开展校际间的平等竞争,有利于破除“一张文凭定终生”的僵化体制给人才培养和使用造成消极影响,可为学校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注入新的动力。当然处理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要有一定的条件,从近千所民办高校中,经过各省教育部门的评估,再选一批,实行非国家计划招生,市场化运转,作为对国家计划招生的调节和补充,允许发毕业证书。确实不能保证质量的就关、停、并、转,促进优化发展。
  (五)率先引导、支持办好一批有较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民办高等学校。
  民办高校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要达到整体水平的提高,应首先办好一批示范性的民办高校,做出榜样,取得经验。这是带动民办高等教育优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如全国选择一批有一定软、硬件基础、一定规模、领导班子比较强的学校,政策上、宏观指导上、资金鼓励上予以扶持,促进它们的更好发展,办出社会主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水平和特色来。
  对比国外的经验,可以预言,经过20~30年的艰苦奋斗,在民办高等教育的领域内,一定会出现一批与国办重点大学声名相当、并驾齐驱的民办高等学校。
  实践经验表明:大政方针已定,最重要的问题是落实,而落实首先要从领导做起,不停留在口头上,要办实事。比如,怎样实际地体现政府对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怎样从方法和政策措施上保证民办高校有相对稳定的服务空间?怎样确立一些务实的全方位引进资金的政策?民办高校师生同国办高校师生的平等权益怎样落实?……这些都是实事。只有多办实事,才能一步一步地切实推进国家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决策的贯彻落实,才能营造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良好环境。
  21世纪已向我们走来。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确定切合实际的定位、道路,制定切实可靠的政策、策略。我们有理由坚信:21世纪中国必定是民办高等教育壮大发展、再造辉煌的世纪。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郑州23~28G4高等教育陈宝瑜20002000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将在机遇和挑战中发展,最初十几年,重点应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走以学养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滚动发展之路,积极外引内联,不断增强办学实力。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滚动发展  the  21st century/ civilian — run  higher  education/development opportunity/rolling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an—ru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21st Century  CHEN Bao-yu  (Beijing Haidian Da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In the 21st century civilian —run higher education willdevelop facing the opportunity and provocation. In the first10 odd years, the key point should g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lots  ofpractical brains.It must be upheld to take the road ofsu陈宝瑜,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北京 100083  陈宝瑜( 1935—),男,山东莱州市人,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作者:黄河科技大学学报郑州23~28G4高等教育陈宝瑜20002000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将在机遇和挑战中发展,最初十几年,重点应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走以学养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滚动发展之路,积极外引内联,不断增强办学实力。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滚动发展  the  21st century/ civilian — run  higher  education/development opportunity/rolling development

网载 2013-09-10 20:59:57

[新一篇] 21世紀中國教育哲學發展前瞻

[舊一篇] 21世紀中國社會學的理論構架試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