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岛形文化”  ——澳门文学的走向及其特征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文学形象开始建立
  80年代澳门文学形象的开始建立,首先表现在有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和社团。长期以来,澳门没有稍具规模的出版社,也没有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60年代,曾有一个影响较大的期刊《红豆》,但系自费出版,且为油印,坚持了一年多便无疾而终。1987年1月, 澳门成立了第一个文学团体“澳门笔会”,并于1989年创刊了澳门惟一的综合性文学期刊《澳门笔汇》。虽是半年刊,但能不常脱期,且坚持下来,还有较高的水准,基本反映了澳门的创作水平。此外,作为澳门文学上第一个纯文学副刊《澳门日报·镜海》,于1983年底创刊后也发表了众多澳门作家的力作,成为澳门作家重要的耕耘园地。
  其次是建立了一支扎根澳门的文学队伍。随着文学创作园地的增加,澳门作家队伍不再像过去零零落落。据统计,澳门的创作队伍约六七十人,较有创作实力的有30多人。澳门作家队伍来自4 个方面:一是澳门土生土长的,如汪浩翰、江思扬、懿灵等;二是从东南亚移居澳门的,如陶里、凌钝、胡晓风、云惟利;三是从内地南来的,如淘空了、高戈、李观鼎、流星子、舒望、陈颂声;四是港澳“两栖”的,如韩牧、苇鸣、凌楚枫。
  三是出现了一小批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澳门的创作,最繁荣的是散文。鲁茂出版于80年代末的《望洋小品》是专栏的结集,充满了使命感。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寓教于文,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林中英于90年代中期出版的《人生大笑能几回》《眼色朦胧》, 以细腻的文笔将女性对社会的观察和人生的剖析表现得入木三分,不愧为女性散文的优秀代表。李鹏翥于1986年出版的《澳门古今》,是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风物掌故小品,其价值在于熔历史、地理、风物、景观于一炉。此外,胡晓风针砭时弊的专栏文章,也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徐敏的《镜海情怀》、凌líng@①的《有情天地》,在散文创作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澳门各类文体创作中,新诗显得最为活跃。1989年底成立的五月诗社,高扬现代主义大旗,使其成为诗坛主流,代表人物有陶里、流星子、淘空了、高戈、凌钝、懿灵。其中陶里于1991年结集出版的《蹒跚》,把现代诗的精神气质和技艺与中国古典诗词融会贯通,标志着陶里的现代诗创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苇鸣的《无心眼集》,文无定体,勇于探索各种形式,扩大了诗体的领域。今年3 月发行的《澳门现代诗刊》作为澳门诗人主要的发表园地,还培植了像黄文辉、凌玉凤这样一批新生力量。
  澳门的小说队伍虽然不少于20人,但出版小说集的不多。鲁茂是写长篇小说的高手,一共写了20多部小说,多半在报纸上连载,出版的只有《白狼》。他的作品多采用通俗手法,迎合了小市民的阅读兴趣。周桐也写有13部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的生活与心态为主。相对来说,澳门的中短篇小说质量比长篇高,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梁荔玲的《今夜没有雨》、林中英的《云和月》和陶里的超现实主义小说集《百慕她的诱惑》。
  澳门的文学评论是弱项,但仍有力作。如廖子馨的《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不仅论述了澳门女性文学的特色,还纵向考察了澳门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不仅比较了两代女性作家的差异,而且比较了澳门与大陆、台港女性文学的不同。陶里的《从作品谈澳门作家》,共评介了39位有影响、有实力的澳门作家,可视作澳门文学入门书。
  澳门的戏剧活动十分活跃,以剧社数量而论,从80年代只有3 个话剧团体发展到14个。澳门话剧不管是校园流行的还是适合老年人看的,均重视大众和普及性。后来出现陈柏添的实验剧,在突破传统框框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澳门舞台上演的多数为中外名剧,自己创作剧本极少,但周树利的《简陋剧场剧集》、李宇梁的《二月二十九》、许国权的《我系阿妈》算是一种异数。
      恒温的文化气候
  内地通称台港澳文学,其实,澳门文学的背景不仅与台湾不同,就是与香港也有巨大的差异。80年代,澳门的作品多半送到香港或内地出版,后来才逐渐在本地面世。这其中以澳门基金会出版社出版的《澳门短篇小说选》《澳门散文选》《澳门文学评论选》最具代表性。澳门作为小岛向度是圆的。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精神气候也是温和的。澳门文学评论家庄文永将澳门文化称为“岛形文化”,澳门文学的一大特色便是温和性。不像内地文学追求磅礴气势,抒写时代风云之变幻;也不似香港文人敏感。在香港,有“九七”小说、诗歌;而在澳门,以“九九”做重大题材并由此掀起一股旋风,至今还未出现。作为小城文学,澳门的作品不以感时忧国的精神见长,而以表现休闲的生活情调取胜。在文艺论争上,既不像海峡两岸时有政治的介入,使论争异化为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也不像香港各个圈子因写作路线不同党同伐异。不错,澳门有写作圈子,但有意见分歧也极少形诸笔墨相讥乃至相战。比如澳门是否真有中西文化交融或曰中葡文化交融?黄晓峰认为有,庄文永认为没有。庄文永反问道:“如果澳门有真正的中西文化交融,吸收西方文化的智慧和文化取向,澳门为什么在发展、腾飞的过程中翅膀那样沉重,难以展翅高飞呢?”像这种有意义的话题,均各说各的,并未交锋形成讨论热点。
  在恒温的精神文化气候中,不少澳门作家不以趋新为时髦。相反的。澳门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形成澳门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旧体诗词创作特别发达。不仅有《镜海诗词》半年刊,还有数种《澳门当代诗词选》。正如陶里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澳门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它有使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又有引发怀古幽情的中古欧陆建筑和古朴静穆的神庙禅院。”所有这些,不仅为新诗人也为旧体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在这方面突出的代表有澳门文化界耆宿梁披云的《雪庐诗稿》。另有马万祺的白话诗词、佟立章的“晚晴”诗词、冯刚毅与程远的行吟诗词。此外,邓景滨对楹联的研究和施仪有关词与音乐的研究,也颇见功力。
  通常说的澳门文学是指华文文学。尽管葡萄牙统治澳门时间比英国人统治香港长得多,但葡萄牙文学与澳门华文文学搭不上界。据陶里观察,目前没有一个澳门华文作家懂葡文。但土生葡人作家是例外。这些在澳门出生具有葡国血统的混血儿作家及其作品,是澳门100 年华洋杂处的产物,为澳门文学增添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并成为澳门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土生土长”的代表作主要有飞历奇创作的长篇小说《爱情与小脚趾》《大辫子的诱惑》。后者还被改编成电影,使这部用西方人的视角灌注着东方情韵的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此外,爱蒂斯·乔治·马尔丁妮的《废墟中的风——回忆澳门的童年》、马若龙的诗集《一日中的四季》以及飞文基、李凤德、勃特的剧本《见总统》《毕哥去西洋》《圣诞夜之梦》《阿波要庆祝》《西洋怪地方》等也很有影响。
  字库未存注释:
    @①原字为棱的繁体字
  
  
  
文艺报京②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古远清20002000 作者:文艺报京②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古远清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0:58:29

[新一篇]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高技術產業政策

[舊一篇] 發達國家和地區科技情報系統的發展及其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