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之军事地理调侃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作为一个悲剧英雄,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关于他的惋惜和遗憾,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拿历史沉淀给我们的知识,来肆无忌惮的批驳一个历史人物他是怎么的无知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后来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何况大家并不一定就站上去了,我一直是要求自己带一种敬畏的心去看待历史上的人和物,这里算是简单回味下,也算附和一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怀。
     现在人们说到项羽的失败,大都集中在政治方面。认为其之所以败亡,一是他代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分封倒退,这好像不和历史潮流(统一可是中华文化永恒的主题);二是残暴嗜杀,失掉了民心,三是“自矜功伐”,不善于用人。这些,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呢,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除政治外,尚有方方面面。我认为,战争毕竟是军事活动,军事上的胜负,指挥员的指挥正确与否,往往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所以“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这和他的军事能力是有关系的。并不是说他不会打仗,一场2万打垮20多万的成绩那不是吹的出来。但4年的楚汉之争他失败了,反差很大。在我分析看来,项羽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很全面。孙子说:“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以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项羽在这方面就差了,特别是他地理没学好,因为秦始皇焚书的缘故?
     就当时楚汉之争全局来说,项羽把刘邦放到巴蜀之地就是一大错误,他因为“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于是把四川和汉中这块战略要地给了刘邦,极不明智。古之巴、蜀,即今之四川一带,是我国古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汉书》记载,巴、蜀“上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滇、丝憧,西近邓、布马旎牛。民食稻鱼,亡凶年优,俗不愁苦。”秦时,巴、蜀就已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了,在汉以前,巴蜀是少有战乱的,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秦末农民起义,这些动荡的时代,巴蜀之地是难得清闲,经济没有受到战争的摧残。再且,四川战略位置重要,四周高山布列,中间平原宽广;陆有剑门之障,水有三峡之险;东扼长江,实为吴楚咽喉;北走秦岭,可以直捣秦陇肘腋-----军事上可攻可守,实是良好的战略后方基地。清末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浼鸵分蟹治鲎钗伲:“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从来有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用于蜀。”而项羽就把刘邦送到了这样一个四川!被很多人叫作流氓的刘邦就聪明,早在义军西入咸阳时,萧何即“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刘邦因此就“得见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不过他还有点瓜,不想去,后经谋臣一点拨,就去四川了。有句话咋讲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看来一点不假。地理学的不好的项羽还有第二个错误,那就是他自己不王关中。国都选择是很重要的,在古代更是一国之根本。关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地理,它各方面条件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位于关中腹地的长安,一向为帝王建都之所,秦时已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次,关中地居上游,关山四塞,战略地位至为重要。关中的地理形势大略为:东有函谷关、潼关和黄河,西有陇山、大散关,南有秦岭、武关,北有萧关,中部泾、洛、渭三水汇流,地势西高东低――可说是名山耸峙,大河环流,险关雄居,势甲天下。占有关中,可以西通西域,南下巴、蜀,北指阴山,以此而取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的情形项羽手下也看到了,有个叫韩生就说了,这个位置好啊,“可都以霸”。而项羽竟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为辞拒绝,三分关中封三降将后,即自封为西楚霸王走了。定都彭城,可以说项羽思想超前了。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建都走向,东移南迁北移。在经济重心没有移走前,关中还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城咋能离开这“二中心”呢,你总得占一样吧。还不说西高东低的地势,刘邦打你那是下山似的,飞快,来自蜀地的后勤物质、人员那是顺流而下,方便的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来是西边打东边容易,北边打南边容易,水流而下啊。在当时那个打仗还是靠腿的时代,自己何必往底处跑呢。
     地理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但是地无兵不险,兵无地不强。想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空间换时间”,还是很有道理的呢。

网载 2013-09-10 20:57:28

[新一篇] 非典型性“挺武派”―狄仁杰

[舊一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軻刺秦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