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葵文章选:杨大姐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去年几个朋友合伙儿做善事,修缮京郊的一座古庙。为此招了几个工作人员,有看院子的,有管账的,有养花种草的,还有做饭的。

做饭的是位老大姐,姓杨,梳两根大辫子,已经有些花白。说话底气足,声若洪钟,步伐铿锵有力,完全不像一个快六十岁的人。

杨大姐是朋友介绍来的,来前通电话,我说这边属于公益性质的事,所以薪水微薄,请她好好考虑。电话那头干净利落脆的一口纯正京腔:不是个庙嘛!我喜欢!我就喜欢庙!明天你在么?我几点到合适?

第二天下雨,早早跑到庙里等杨大姐。下午四点了还没信儿。正琢磨着因为下雨,可能人家计划有变,人到了。甫一见面,全无初次相见的尴尬,杨大姐像老朋友一样说:“雨还真大,我从房山过来的,路远啊,等急了吧?”

杨大姐随身带个小包袱,随便一搁就要求带她在庙里转一圈:“熟习熟习情况,尽快投入工作。”我说不急,您先瞧瞧,满意了再来。杨大姐两眼一瞪,愕然的样子:“什么意思?你不是找我来做饭么,怕我做的不好吃啊?我之前在房山也是在庙里做饭,人吃人夸,不信你打听去。”我赶紧说,不是那意思,是要看您愿不愿意。杨大姐说:“没见我包袱都带来了!这么着,你先带我转一圈,回来我就做晚饭,反正也到点儿了,你吃吃看,要行,就给我安排个床,打今儿起我就住这儿。”

在庙里转悠时,杨大姐不停赞叹:好地方啊,清净啊,太喜欢了。转到后院,我指着一座塔说:史书记载这是华严宗某祖师塔。话音未落,杨大姐猛扑上前,咕嗵就跪那儿磕了仨响头。站起身来,膝盖上两滩大水印。雨还没停呢。

那天晚上,杨大姐做了面筋青菜汤,炒了个蘑菇,外加一盘红烧豆腐,我们几人吃得碗净碟光,啧啧赞叹,心想难怪杨大姐那么自信。

我不常去庙里,偶尔去,甭管啥时候,都见杨大姐在忙乎,有时在厨房,有时在院里拣石子儿,归整草坪,给各种树修枝剪叶,一刻不闲。见了我必迎上来打招呼,若是逢上饭点前后就会问:吃了么?后院有种的小青菜,揪两颗给你下碗面?

一天傍晚,杨大姐手里择着菜,和我坐在院里聊天。话赶话儿地,聊起她的家世。地道北京人,一辈子心对口,口对心地活着,一件自私自利的事没做过。以前在个工厂上班,经济大潮来了,厂子倒闭了,她就到房山一座庙里做饭,一来为稻粮谋,二来也圆了自己的梦。她吃斋念佛几十年了。杨大姐总结自己,唯一毛病是脾气不好。之所以如此,她说因为自己是个老姑娘,一辈子未嫁。从小梳辫子,从未改过发型。说到这里,一向泼辣大器的她,一反常态突然娇羞起来:“老姑娘都会有点脾气,您别见怪。多亏天天念佛,天天吃素,要不脾气更大了。”

冬天头场雪后,杨大姐找我,简洁明快地说,侄儿媳妇要生小孩,让她去伺候月子,要离开我们了。说完又多解释了一句:我特喜欢你们这群人,特喜欢这地方,可是岁数大了,得为将来考虑,自己没孩子,真得指望这侄子啊……言至此处,杨大姐突然沉默,眼神复杂。

杨大姐又带着来时带的那个小包袱走了。送她的人说,临行前,她到庙里各个殿磕了三个头。 


杨葵 2010-09-14 08:19:42

[新一篇] 楊葵文章選: 小顧

[舊一篇] 楊葵先生精彩典故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