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基础教育中,除少数情况外,普遍存在说苗语的小孩比说汉语的小孩接受能力低,学习成绩差的状况。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是由于“少数民族儿童母语的形成定性及思维特点”〔1〕造成。本文以一个苗族乡的学前教育为例, 谈谈说苗语的小孩接受能力低,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旨在走出认识的误区,注重抓紧抓好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普通话教育,早期开发智力,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一条改革、前进之路。
一、也谈儿童母语的形成定性及思维特点问题
在说这个问题时,有必要重复一下语言和思维的问题。不同的民族因为使用语言的不同而存在思维方式不同的说法,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早已作了否定的结论。思维是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人的思维是人的大脑机能,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它的存在和活动必须有语言参加。思维活动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人类是共同的。而分别表现为相应的语言,却又是各民族所独有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比如全世界的球迷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一场世界足球赛,有谁踢进一个精彩的球,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叫好,如果失误了一个球,又都表示惋惜。这说明人类的思维是一致的,只是表示欢呼的语言形式不同:讲汉语的人说“好!”,讲英语的人说“Good ”, 讲俄语的人说:“Xopoшo”,讲苗语的人说“Vut!”,等等。又如突然出现一条毒蛇,人们会因恐惧而惊呼“蛇!”或者马上采取应急措施。这种心理和行为人类也是一致的,但语言却不同:“蛇!”,“Snake!”(英), “Зиея!”(俄),“Nangb!”(苗)。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 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就有汉语,英语、俄语、苗语等等不同的民族语言。不能说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就存在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存在什么汉族人的思维特点,苗族人的思维特点,英吉利人的思维特点,俄罗斯人的思维特点,等等。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但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我们弄清了语言和思维的问题,再看看掌握了自己母语的孩子在接受第二语言学习时,又是怎样的情况。一般孩子长到四至六岁,在语言上就接近了成人,这时他们已掌握了自己语言的音位系统,能够不费力气地驾驭语法核心,懂得并运用自己语言的基本实词词汇。可以说这时小孩的母语已获得,但不能说已经定性。因为还有大量的实词他们不知道,音位系统要完全跟成人一致还要长到十岁至十二岁才行。事实上把青春期前的孩子放到说另一种语言的环境中去,他们适应新的语言通常没有什么感情上的困难,而且最后能把新的语言讲得很地道。因为新的环境、新的语言给孩子一种新鲜感,童年的竞争激情和开放性的话言生理机能使他们易于接受和掌握另一门语言。
掌握自己母语后的孩子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起初是需要借助自己母语去理解新的语言形式,但这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不是思维的方式。随着孩子对新的语言的大量词汇的获得,新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获得,新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获得,就不再需要用自己的母语去理解和“内译”新的语言,而是完全掌握了第二语言,并能像使用自己母语一样地自如地用于交际。因此,少数民族孩子一般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与母语和思维特点都没关系,而是对第二语言——普通话的不熟悉所造成。在接受普通话教学时,需要教师用母语去翻译,这种学习方式既浪费时间,效率又低,学习成绩自然比不上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孩子。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让他们提前掌握学习用语——普通话。
二、湾水乡学前教育的证实
我们举一个例来谈谈只有让孩子提前掌握了普通话,才能提高学习能力的问题。湾水乡是贵州省凯里市的一个苗族乡,已成功地办了两届学前普通话教育班。孩子六岁入学,有十分之一的孩子说汉语方言,十分之九的孩子说苗语。教师经过两个月的苗汉双语教学后,小孩学会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一个学期后,可基本上脱离双语教学,而直接采用普通话教学。一年后,孩子可以用普通话与人交谈,进入一年级就可以直接接受普通话单语教学了。
教师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实物教学法。例如要教会孩子说“公鸡”“洗脸盆”两个词语,就展示图片说:这是什么?孩子非常熟悉并立即用母语说:“bad gheib!”(公鸡),“gangf hsad mis!”(洗脸盆)。教师接着说:“bad hsad mis”普通话念“洗脸盆”,“bad gheib”普通话念“公鸡”,并教孩子读熟。 下次再展示这两件实物图片时,孩子马上就用普通话说出:“公鸡!”,“洗脸盆!”,词汇积累多了,就可以直接运用了,不存在用母语进行“内译”的过程。因孩子学会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音义结合的概念:“公鸡”,一种雄性的家畜;“洗脸盆”,用来洗脸用的器具。这其中不涉及两种语言结构方面的问题。苗语中偏正式的名词,是中心成份在前,修饰成份在后,孩子不会见到这两件实物而先想到母语的读音和意义,译成“鸡公”,“盆洗脸”,进而又按汉语的结构组合成“公鸡”,“洗脸盆”等等。因此说利用母语去理解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法,只是学习另一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孩子能很快地学会并掌握第二语言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没有情感上的负担,很乐意学,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并在心里暗暗较劲,争取得到一朵表示荣誉的小红花。一学年后,无论入学时已能说汉语方言的孩子,还是入学时只会说苗语的孩子,都达到了相同的普通话水平。这些已经掌握了学习用语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跟汉族孩子一样,学习知识快,领会能力强,改变了历史上少数民族孩子比汉族孩子学习成绩差的状况。
湾水乡的学前普通话教育现已扩大到幼儿园,即接收四岁至六岁的孩子入学,这为少数民族孩子学前学好普通话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该乡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普通话教育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提前掌握普通话,是提高少数民族儿童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湾水乡的一些小学也明确地肯定了这个方向,并作出规定:凡是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一律不得报读一年级。
三、前景和意义
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解放后,政府提倡对民族地区的小学实行双语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改革开放,加速经济文化发展的今天,这种教学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因它自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在黔东南多数地方仍在使用双语教学,就是湾水乡的十七个村中,也只有七个学前普通话教学点,多数的村没有。笔者到过依友村,那儿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都不会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多数只能听得懂部分汉语,说汉语的能力就更差了。这严重地影响本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接触和交往,限制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依友村一直使用双语教学,为什么至今没有多少人能说汉语呢?这是由于双语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和语言环境造成的。课堂上讲授的汉语都是书面语,缺少汉语环境,没有练口语的条件,这些孩子虽然读完小学、初中,只能懂得部分汉语,说不好汉语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了。另一个方面的不足是这种教学实质上是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必须教新的语言,这跟同龄说汉语的孩子比较,负担重得多,因此出现接受能力低、学习成绩差的问题。
既然对学龄后的孩子进行双语教学具有这些局限性,那就应该另辟途径,把双语教学的时间从小学阶段提前到学龄前完成,这可以说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推广湾水乡的做法,同时在中小学阶段创造较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措施,是一条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光明之路。
注释:
1 引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县教科所潘光义同志在贵州省第七届语言学年会上的发言,题目是《少数民族儿童母语的形成定性及思维特点是学习成绩低劣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藿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黔东南师专)*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贵阳43-45A849民族研究关玲19961996 作者: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贵阳43-45A849民族研究关玲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