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语文教育要现代化,不单单是媒体、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观念、思想、理论的现代化。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教育争鸣、国家教育政策,以及世界各国教育的走势,我们预计21世纪我国语文教育将发生九大变革,形成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走势。
一、语文教育“大语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家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主张。所谓“大语文”是指语文教学范畴、领域的扩大化、宽泛化。用张孝纯的话来说,语文教学是“一体两翼”。“一体”是指课堂语文教学主体,“两翼”是指语文课外学习和社会语文教育。具体地说,“大语文”教育从横向看,它应包括学校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从纵向看,它应包括学前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毕业后语文教育。也就是说,大语文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语文教育。这意思近乎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大语文教育具备整体性、开放性、多元性、随时性等特点,决定其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新趋势。
二、语文教育素质化
经过40多年的探索,我国教育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智力培养——非认知因素发展——提高素质”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经90年代的实践,目前已成共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什么是素质教育?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段话来看,素质教育即人的全面教育。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即素质教育。
这一点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所决定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因此,语文教育除了知能教育外,更应该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亦即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素质呢?我们认为语文素质即人的全面素质,语文素质教育即人的物质实在与精神实在的开发,也就是被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全面开发。具体地说,语文素质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语言文字素质。一个人只有“说得好”“写(字、文章)得好”,才算语文好。(二)智能素质,即人通过语言文字学习而开发的智力和能力。智力主要是指与语文有关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能力亦即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三)人文素质。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其人文性。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人类的文化教育、民族的精神教育。因此语文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的常识、学习民族精神。语文的人文素质中,文学素质最为重要。文学素质是学生语文素质重点。(四)审美素质。
三、语文教育个性化
“划一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特点,因此语文教育也深受其害。语文教育思想划一、语文教育内容惟一、语文教学材料统一、语文教学方法单一,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有“共性”、缺乏“个性”。这种轻视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忽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扭曲学生“个性”的划一性、一律化教育,无视语文学科的特点、违反语文教学规律、扼杀被教育者人格,是极其错误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我们应该反对这种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有感情、有个性、有创造思维的社会公民。
语文教育个性化还表现在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即语文教师积极追求教育风格的多样化,形成不同的流派。经20世纪80-90年代的实践探索,我国众多语文教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有宣讲型、精讲型、表演型、情感型、畅想型、设疑型、务实型、能力型、导读型、剥笋型、审美型、重道型等等,并且还形成了影响较大的语文教学流派,如以钱梦龙为代表的“导读派”、以魏书生为代表的“自学派”、以于漪为代表的“情感派”、以陆继椿为代表的“得得派”、以段力佩为代表的“茶馆派”等等。风格的出现、流派的形成,预示着语文教育个性化高潮的到来。21世纪语文教坛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语文教育生活化
语文姓“语”名“文”。我的理解,“语”是指语言文字,“文”是指“人文”,即人类文化、民族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育首先是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在母语学习中接受民族文化、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勿庸置疑的事实表明,学习语言从生活中学回到生活中用。学习语文是随时随地、每时每刻进行的。或者说,“语言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们时时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全社会范围和全人生过程,使语文教育拥有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异常充裕的时间。语文学习不单单是学校课堂的教育,语文教育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走“开放性”“多师性”的道路。
还应指出的是,即使校内课堂上学习语文,也不应离开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例如,语文教学的内容离不开生活、学生写作脱离不了社会等等。
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标志,是语文活动课的出现。在我国目前课程教材改革中,有一个显着的地方,就是增设了一门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既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也不同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活动中心课程”,而是在学科类课程之外,“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点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开展,将为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开辟新的途径,为增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生活性、趣味性提供新的模式,将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起积极推动作用。
五、语文教育审美化
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语文教育非走审美化、艺术化道路不可!
语文教育家阎立钦说:“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什么是语文的审美教育?简而言之,语文美育,即为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潜在因素,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美心灵美的塑造,这一教育进程即语文的审美教育。
语文美育不仅对学生形成健康高尚审美情趣有关,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美,如语言美、文字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情趣美等,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语文才能真正学好。
此外,还有“语感化”“学法化”“电教化”和“终身化”等四个方面。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学语文L芜湖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彭小明20022002彭小明 浙江丽水师专中文系 作者:学语文L芜湖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彭小明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