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遗憾的是,目前在这个群体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首先,字音不准不对。例如有的老师常把“处理”的“处”读成去声声调,“结束”的“束”念成平舌音声母,“心广体胖”的“胖”读成后鼻音韵母。有时干脆就是“秀才识字猜半边”,如把“莘莘学子”的“莘”读成“辛苦”的“辛”。有的老师普通话不够标准,难以与学生有效沟通。一堂课下来,这样的教师要多次纠正一些因发音不正引起的歧义,这当然要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毕业班,影响更加严重。
  其次,错字别字经常出现。例如“即使”和“既使”分不清,“急躁”“欢度”“提纲”写成了“急燥”“欢渡”“题纲”。有的老师不注意字形规范,使用已被废止的简体字,如把“停”写成“仃”,把“数”写成“由”加反文旁,把“场”的右侧写成“伤”的右侧。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繁体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个:一是缺乏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有的老师认为读不准字音,写错别字是小事情,是细枝末节。有的老师过于强调语文课的高深难的方面,大讲语文素养,文学鉴赏,艺术成就,美学价值,人生哲理,人文内涵等等,而轻视语言文字的读音和书写的规范化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他们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也不注意学习国家在语文规范化方面公布的文件和标准,只凭着自己上学时学的东西教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的发展和成果并不了解,还在自以为是地讲课,这怎能不误人子弟?二是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真正做到语言文字合乎标准,合乎规范,需要下苦功认真钻研,需要有诚心、耐心和恒心。有的老师不会讲普通话,口音很重,恐怕一时改不过来,自己原谅自己,也就不好要求别人和学生了。有的老师写字马马虎虎,又懒于勤翻字典、词典,出现错别字也不以为错。三是缺乏随时纠正语言文字毛病的习惯,积习难改。有的老师错读、误读的习惯早已形成,叫他改,不容易。如果有人指出,他反而会以讥讽口气说人家就爱咬文嚼字,书呆子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第一,要提高认识。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意义,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教育、教学,对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意义。
  第二,要严格责己。语文老师首先在语文教学方面为人师表。在朗读、讲话和板书方面做到发音正确,书写正确,有了错误要及时纠正。比如有一次我在讲鲁迅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念到柔石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一句,将“台州”的“台”字读成“tái抬”,有一个学生当即指出应读“tāi胎”,我于是说:“可能是我读错了,这个同学指出得对,让我们查查字典吧。”一查《新华字典》果真是读“tāi”。这件事至今未忘。
  第三,要不断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语文教师也要终生学习,不能满足现状。过去习惯了把中药“白术”“苍术”的“术”念成“shù”,后来翻检字典才知念“zhú竹”,这是在50多岁时才明白的。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总有学不完的知识;语言始终在发展,总有学不完的东西。
[from]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郭怀仁20032003郭怀仁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作者:[from]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郭怀仁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3:48

[新一篇] 語文素質教育的辯證思考

[舊一篇] 語文要怎么“教”才能達到“不需要教”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