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 一门新的学科——教育伦理学(Educational Ethics)已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理论分支,成为道德科学的应用学科之一,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的边界还不甚清晰,该学科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较为冷寂的状态。本文的论述旨在于进一步引起人们对该学科的关注,以促进教育伦理学研究的深入与繁荣。
  其一,教育伦理学首先应关注自身理论的构建,即教育伦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以奠定理论基石,确立学科的独立地位。作为一门教育与道德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学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教育行为的伦理道德蕴含。如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关注;教育伦理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注;对教育进行道德审视的依据;教育伦理对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评价教育是否道德的基本原则,科学方法等都是形成教育伦理学原理的基本主题。因教育活动表现为多种形式,其道德审视的角度亦必须表现为多种形态。除研究一般的教育伦理学原理外,还应根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领域,研究适合其伦理关系的道德评价体系。如学校教育伦理,就应着重于研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道德属性及其价值,而且对教育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给予高度的关注。
  其二,探索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根基和历史的逻辑联系,也是教育伦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我国的教育实施活动历史悠久,教育家和思想家灿如星海,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极富道德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构成了我国教育伦理思想发展的深厚根基。时至今日,这些思想,诸如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乐群爱生、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寓教于乐、身教重于言教、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慎独自省、克治改过、以义制欲、力行践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都对我们今日的教育道德有着启发和借鉴作用。另外,在古今的外国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着作、言论及实践活动中都包含了有价值的教育伦理思想,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进行考察、挖掘、研究、借鉴和改造,给予批判和吸收,使之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的教育道德服务,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三,关注现实教育中的各种矛盾、变化,并作出伦理的评价和引导,这既是研究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同时也是教育伦理学的使命,是时代赐予这门新学科得以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契机。用伦理学的目的来审度教育的道德问题,也有利于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教育改革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观的挑战,经济体制市场化使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两难选择。
  比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是按照效益原则来配置资源的,其功利性和竞争性非常明确。教育系统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效能。如为了满足劳务市场的需求,学校就必须建设好社会“热门”专业,加强实用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但是,教育除了承担着向下一代传递人类世代积累和创造的文明成果,将青少年纳入现有的社会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能够履行各种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的责任之外,教育在其本质上就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性,它总是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思想来提高一代代新的社会成员的人格发展水平,使成长的一代人继往开来,为人类开辟更有希望的未来,从而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教育这一超越现实的本质,带有超功利的、利他主义的性质,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利主义和竞争原则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是在市场调节机制的控制下不断培养出能赚取更多利润的“经济人”?还是根据人类的道德理想不断促成完善的人性?后者的教育过程是长期的,教育作用的释放是滞后的,也必然与市场调节的短时性,市场作用的速效性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也是学校教育中降低对道德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的力度,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畸型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伤害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不仅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平衡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所有这些,又从另一方面要求教育摆脱市场的支配,按照长远的人类理想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992年6月, 党中央国务院制订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确定教育是第三产业中应加快发展的重点。于是人们开始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待教育,把培养人的教育活动看成是一种服务活动,是可以交换的,这种服务就应是“有偿”的,社会再不能无偿地占有这种服务,应给予报酬。那么,明确教育服务有偿性是否意味着学校可以以“营利”为目的呢?价格是否象企业生产给商品定价那样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呢?有偿服务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呢?作为“有偿服务”,它的价格标准究竟应如何制定才为合理呢?社会对学校“乱收费”的不满与批评,究竟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消费事业或公益事业的观念未得到真正的改变,还是办学者的不合理“谋利”呢?这些都需教育伦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有偿教育”的一项直接改革举措是我国除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均实行收费教育,这是符合实际的。但在现实中,也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即学习成绩好,迫切想深造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交纳学费而失去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相反,成绩一般,但家里有钱就能继续升学读书。这显然与共产党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奋斗的要争取实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得到充分教育的理想相悖,与教育的公平性、民主性原则不符合。如何在实现教育收费政策时采取切实的措施,防止出现“只有有钱人才能受教育”的现象;如何在收费制度下坚持教育机会的均等性,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和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就成了这一教育改革措施是否符合道义的关键所在。
  再从价值规律来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商品价格又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它总是随着供需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优质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是要多一些,因而其价格也理所当然要高一些。那么,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就可以向其服务对象收取较高的费用。但是,在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教育还在发挥着社会分层的功能。在社会成员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流动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选择精英的作用。为了保证真正的优秀人才能够向高层次流动,教育只能根据个人的发展水平来选拔人才,不管这个人是否付得出高额学费。显然,这是同等价交换原则相悖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的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倾向得到了发展,与此相应,个人主义,享乐思想也进一步膨胀。这对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层次的、持久的影响,譬如人才市场的建立,人才流动体制的形成,使现有教师队伍或将要成为教师的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们有了重新择业与自主择业的机会,而他们的择业倾向又往往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待遇为转移的。因此,就我国国情而言,教育界将长期面临如何稳定教师队伍,如何把优秀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而又不流失的问题。
  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又严重影响、冲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的浊流玷污了人们心中圣洁的职业。去年6月,在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汩罗研讨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说:“现在滥用惩罚手段的事例很多。在某地学生投诉中,体罚、变相体罚比例达15%,轻则训斥、罚站、罚跪,重则毒打。而且罚款成风,什么都罚款,迟到、旷课罚款,违纪罚款,考分低也罚款。罚款也引进教学管理中。某地学校明文规定考试不及格的罚款,这是极其错误的。”除了体罚和罚款之外,比体罚更甚的是“心罚”,学生称之为“精神虐待”,如随意嘲弄、讽刺、挖苦学生。尤其对后进学生采取歧视态度,甚至进行人格侮辱。少数教师以教谋私、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过生日,补课,兜售商品等方式向学生索取钱物,或明目张胆或旁敲侧击,严重损坏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师德的滑坡,除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应试教育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应当看到,搞素质教育很不容易,而搞应试教育倒反而比较轻车熟路可以不顾孩子的身心的特点和需要,只需按照考试的要求,每天给孩子解题、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经常考试就行了。”久而久之,自然使学校的教育忘记了培育人才,忘记了教师育人的自身具有的基本品德。一些学校的教师甚至随意远离自己的职责,把本该肩负的日常责任也下放给家长,如具体检查和辅导孩子学习,让家长充当“家庭教师”,引起社会与家长的不满。
  师德问题在当今社会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由于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忧虑,正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97年第一期的《半月谈》杂志,将之列为全社会关注的七大教育热点之一。师德水平下降的现状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症结,如何来解开这个“结”,教育伦理学义不容辞地应承担责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伦理道德关系的形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教师道德的研究,仍应成为教育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教师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对其形成的社会条件,如经济制度的先进性,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包括道德传统社会风尚等,以及各种社会条件的优劣对教师道德的促进或促退作用的影响等,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总之,教育伦理学应着力研究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困难问题,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和各部分的具体状况进行道德上评判,加以褒贬,并提供符合道义的改进方法和途径,概括适用于教育不同领域的伦理规范,以此约束人们的行为,并发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的作用,促使个人达到道德自律,监督社会和对教育行善,以发挥教育伦理学在社会中的应有作用。
江苏社会科学南京184~186C8新兴学科钱焕琦19981998本文论述了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构建及其研究对象,认为现实市场经济的冲击所带来的功利与道德的冲突,“有偿服务”等问题,亟需教育伦理学作出正确回答。教育伦理学/道德/功利/有偿服务钱焕琦,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作者:江苏社会科学南京184~186C8新兴学科钱焕琦19981998本文论述了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构建及其研究对象,认为现实市场经济的冲击所带来的功利与道德的冲突,“有偿服务”等问题,亟需教育伦理学作出正确回答。教育伦理学/道德/功利/有偿服务

网载 2013-09-10 20:53:28

[新一篇] 試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素質教育思想

[舊一篇] 試論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大學課程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