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点拨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灵活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运用点拨法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点拨学生的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接受感染,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提高认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点拨学生去独立思考,展开分析,进行比较,从而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和语言的特点,在阅读和写作上使学生接受启发,汲取营养,提高能力。
  1.课文比较点拨
  对比点拨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同异比较和前后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通过积极思考去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事物总是要在对比中才显出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对比越多,知识就越牢固,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越强。这是因为两种性质相同或两种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根据神经过程的这一规律,我们便可以将对比作为诱导思索的媒介,通过对比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1)前后比较
  比如《变色龙》一课,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首饰匠赫留金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众人对咬伤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谁,前后的说法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刻画出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沙俄黑暗统治是如何歪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使学生多层次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同中求异
  通过分析比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体裁相同,这为比较法的运用提供了方便。依据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了比较的内容,让学生每课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应注意比较论点、论点的提出、论据的种类、论证的方法等。教学第五册第一单元议论文时,可着重将《谈骨气》与《想和做》进行比较,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独立思考:
  ①两篇课文提出论点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②两篇课文论据的种类有什么不同?
  ③两篇课文证明论点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了两篇课文虽同是议论文,但提出论点的方法可不同;同是以事例为论据,选择的事例可不同;同是证明论点,既可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也可以摆事实、讲道理。
  类似可做比较的文章,如苏洵、苏辙各自《六国论》的观点、立场及评判的角度;《纪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忆》的异曲同工;《绿》与《壶口瀑布记》映衬的巧妙等等。知识上的对比延伸,可深层次地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大胆思索,勇于质疑,在课本知识基础上扩展新知,在原有能力基础上提高能力。
  (3)异中求同
  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比如《发问的精神》和《怀疑与学问》这两篇议论文,中心论点不同、论据不同,论述的内容也不同,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篇文章论述人们追求真理的方式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如何才能发展进步的观点是相同的。《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之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相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2.运用灵活机智的点拨艺术,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点拨法反对僵化、呆板的模式化操作,强调灵活机智的点拨艺术,促使学生能动地接受知识,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反应。如教《五人墓碑记》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从正面阐述往往效果不佳,学生印象不深,虚设一问:“五人居何官职?”这一设问可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内容中去,不仅记住了“草野”“匹夫”“编伍”等词语的含义,而且促使学生发现作者为五人做记的原因,从而理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此外,在阅读的疏忽处也应加以点拨。学生阅读课文一般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对那些牵动全局的语句却常不经意地忽略过去。为此,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摸索这些事关全局的内容,然后略加点拨,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快意。
  二、点拨学习疑难
  学贵有疑。明人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新课程标准也要求“给学生发问质疑的机会”。点拨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思维变得呆板机械。点拨法教学则着重于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解疑,或者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问时,教师献疑,让学生活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点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高明的点拨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引导上,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学会“点拨”自己,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习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切磋琢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必强行定于一尊。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有思考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这是求之不得的效果——好的质疑,是洞察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此外,教师也可以巧妙安排,采用重要词语遗漏、重要内容替代,特殊内容提示理解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语句疑难处的点拨:有些课文看起来比较浅显,但实际上常有许多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学生碰到这些疑难问题往往一筹莫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这些课文的疑难处必须适当地点拨。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节开头有一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学生一般只认识到这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对为什么要用“首先”一词不能领会。这便是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要点拨学生由表及里地思考,前后连贯地推敲,使其领悟“首先”这个词用在这里,不但承接上文马克思理论上的贡献,开启对马克思伟大实践的论述,而且突出了革命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的观点。这样,抓住了学生疑难问题,点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既抓住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进行了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效果便能提高。
  三、点拨知识重点
  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某些重点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主旨。例如在课文的关键处点拨。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它们,以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略加点拨,用融在语句中的精辟见解来晓谕学生之理,振奋学生之志,这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围绕课文主题或情感,提炼出最能表现全文主题、情感和特点的字、词、句,以此为契机把握主旨。
  如《荔枝蜜》一课中:“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这段话是本文内容的关键处,能否深刻地理解它,关系到能否掌握文章的主旨。教学时,我们可抓住“颤”字要求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涌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作这样的归纳点拨:“颤”是抖动,这儿是内心有感触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作者被养蜂员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情不自禁地作出了反应,故而是“不禁一颤”。这个“颤”是作者对“辛勤酿就白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间”的小蜜蜂的赞颂,是对小蜜蜂短暂的小生命所显示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这里,由于对“颤”的重锤敲打,细致点拨,就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震动,产生了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点拨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进行点拨,就是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理解,去阅读分析,去写作运用,在自学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可抓住第一部分移步换景的写景状物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校园内同一景物立足点的变换来谈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特点。对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采用学生编写分镜场景,教师适时点拨来完成。点拨思路为: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受到启发,领会知识,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掌握观察和思考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点拨,内容极其丰富,方式十分灵活,它随着教学实践的扩展而拓展,不可能进行僵死的沿袭,它始终在随着地点、时间、人事、教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概括地说,“点”就是要“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它可以是:点课文的精彩处,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点学习中的疑点,点学法上的佳妙处,点学生容易忽视或者出错的地方,等等。拨,就是拨除故障,使学生开窍,渐入佳境,它可以是:拨乱反正,拨疑为悟,拨难为易,拨暗为明,拨死为活,等等。“点”和“拨”是紧密相连,结合一体的。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同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相互交流,追求教学上的“画龙点睛”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点拨法的特点和要求。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长沙94~95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曾建兴/邓益兵20072007
曾建兴,湖南省长沙矿业集团子弟中学;
  邓益兵,湖南省桃江县牛潭河中学。
作者: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长沙94~95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曾建兴/邓益兵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2:32

[新一篇] 激素催生的寫作——“七十年代人”小說批判

[舊一篇] 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對青年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