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使所有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要求学习,这虽然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基本同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但是不顾所有学生的资质、潜能、禀赋和学生自身发展方向的需求,按照一个“精彩”模子,以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生产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产品,以迎合“高考”应试的需要,或者政治斗争的需要。这种标准化、同一化的背后,使我们的一个一个富有个性、灵性的学生变成毫无特色的人。无怪乎许多有识之士,包括学生家长对这种旧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深恶痛绝,口诛笔伐。难道我们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还能我行我素,岿然不动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构建体现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这一点在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较之传统的高中课程结构,本次重选择的高中新课程方案几乎是革命性的变化。
高中语文教学,其改革之势必然,那么高中语文教改改什么?我认为,主要是在教学目标上改变观念,我们需要改变古老的“经世致用”的学习观;改变“应试教育”的实用观;改变“生吞活剥”的无为观;改变唯经唯典的朝圣观;改变“文德不一,学行不一”的唯教观。而代之以①集智与启智教育(学习与创新意识教育);②国家民族意识教育;③健全人格情感教育;④高尚的伦理道德教育;⑤正确价值取向教育的新理念。
我们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目标和呆板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人为本,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的新模式,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给学生构建一个多元知识素养的主阵地。钱梦龙认为“语文课程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特点是由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体现出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文章为中心的教学,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六册书共有133篇教读文章,另外还在阅读写作知识文章六册书共约41篇,除此以外,学生读本所载文章约500篇,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样近七百篇古今中外各种文体题材的文章确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对于这样的教材,我们语文教学目标又如何定位?
文章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章的教育功能的多元性,这是不以某一个主观因素肯定的或者否认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正视其这种特性和能否主动引导学生,鼓励支持学生去尽可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从中去培养学生多元的鉴赏能力,多方面地吸收知识精华的能力,多方面地感悟人生,感悟社会,陶冶自己的性情,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肢离破碎地、片面、呆板的图解知识,这就是我们对语文教改的一个根本的认识。“一篇好文章,一千个人阅读,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那种强求统一,服从统一,其结果只能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认识的积极性,也就是扼杀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创造性。同时,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了。一个失去了思维活力的教学又怎么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呢?150年前清代龚自珍就曾经呼唤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对我们当今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极深刻的警示。
在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对待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呢?
敢不敢接受教育科学理念,能不能利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这是首先需要确认的尺度。
为什么说语文教育的功能是多元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多元的,这是基于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这种单维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其中挑战传统智力理论最彻底,在教育领域影响最深的当属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然每一个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同的智力特点,而且就单一个体而言也拥有多种智力,以及个体的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兴趣发展空间,既然受教育的人存在如此丰富的多元性、多样化的特点,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能适应他们的需要,去促进他们的发展呢?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使每一个体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因此,一方面,我们重视基础教育的同一性,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己塑造自己的生命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天赋,奠定为自己未来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过去语文教学出现的一些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师教的学生不想学,学生想学的教师又不教,同一篇文章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想法不一样,教师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学生还不领教师的这个“情”,于是“离径叛道”现象让教师唏嘘不已,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厌学,拒学直至与之彻底决裂,“韩寒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至今不能直面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传统的以及现实的许多“东西”束缚了教育者自己,甚至有人离开传统的“东西”而感觉到浑身不自在,找不着方向。没有了“准绳”而惶惶不可终日。很多人总想把那些“异端”同化到统一中来。这其中原因当然离不开“应试”这一制度的要求,以及“功名利”的驱动,更重要的是我们许多人旧的观念无法突破。
心理学家认为,就人的思维特质大的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技术思维以及本能思维等,一个人可能具备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思维特质。人的这种思维物质是人先天具有,而后天又可以培养发展的。而且,不同的人由于具有这种不同思维特质而影响着他终身发展方向是决定他今后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所谓学习兴趣,内驱力无一不与此有密切关系。所谓个性特征,性格差异也无一不与此有直接关系,这是否认不了的客观事实。如果我们的教育尊重科学,尊重人,关心学生的个性,禀赋、潜质、志向等等的差异,我们就不得不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否合乎“实事求是”的科学要求,合乎“顺乎自然”,“存乎天理”的最本质的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开始提出语文基础教育要“变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有什么理由害怕变革呢?我们已经不需要那“秉烛夜行”的探索胆气,而只需要随着时代改革的节奏,把步子迈大一点,迈快一点的成才LL武汉347~35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肖鹏程20042004本文为奥地利着名作家恩斯特·凯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对情侣分别时的情景,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尤为出色。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与聚散的不同态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张增元 河北沙河市实验LOSS AND GAIN肖鹏程 湖北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作者:成才LL武汉347~35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肖鹏程20042004本文为奥地利着名作家恩斯特·凯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对情侣分别时的情景,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尤为出色。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与聚散的不同态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
网载 2013-09-10 2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