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余中云)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是一个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控制的系统。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学仍然是注重言传口授,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种缺乏生机,僵化死板的教学方法常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如不迅速扭转,课堂上不能形成双向交流的闭合回路,那就会使教师失去调控,违背教学初衷,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开放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就是说,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又要重视教与学双方的融合与交流。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为多向的立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等等。他们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频率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这些不能不说是他们注意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的结果。
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一般地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较多地采用问题教学法。
“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学中,教师倘能不断设疑,启发学生质疑,特别是“于不疑处有疑”,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设疑、质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疱,而要积极引导。问题较多,可以分类归纳,逐个解决。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相互解决。例如,讲完《孔乙己》,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一个姓名也没有”的问题进行讨论,弄清主人公个人悲剧的深刻含义。
2.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凡属个人钻研不能理解的问题到小组里进行讨论;小组里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去讨论。课堂上,教师除了点拨和导向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听说读写方面的活动,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促进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许多改革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它的好处有:拓宽学生思维,深化学生认识;通过群体交流,培养和训练学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认真反馈信息,调节教学。
在开放性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发展,就需要教师不断运用反馈信息,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1)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反馈信息,准确地知道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2)通过观察学生情感变化反馈信息。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种举止都是一种信息。都是我们调控教学的依据。或变换一下节奏,或缓解一下气氛,或调整一下教法等等。(3)利用作业、测试反馈信息。教师从学生完成的速度和质量来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向,使教学目的更趋合理,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二、要注意教学实际中的不平衡性
课堂教学绝不是平衡的。“平衡”的教学只是把丰富的语文课进行了“约化”。它把学生看成机器,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敢于改革的老师却不是这样。他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爱好、习惯等各不相同的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保证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独立学习的异步教学环境。授课时,他们既把全体学生纳入教学范围,又随时从教学的对象身上获取信息,寻找平衡中的不平衡因素,切实地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智能。比如说,指导写作,既教会学生一般的写作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探索写作模式。因为学生的认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知识和阅历不同,怎么可以“一刀切”地进行指导呢?当前,学生写作呆板,缺少能动变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应该说,这与课堂上千篇一律地写作指导很有关系。
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平衡性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讲课中要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就以分析课文来说,一般的方法总是按课文的自然段顺序进行,但是作为作者来说,他能动地创作的一个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小节都能沟通各个局部和全局。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打破平衡,把分析的突破口选在某一局部,甚至还可以从文章结尾进行,完全打破顺序。例如,教《泼留希金》,就可以从结尾“站在乞乞科夫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人”一部分入手,提出“泼留希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来理解全文。这就是注意到教材的不平衡性而大胆有效的尝试。
因为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审美性、多义性,所以教学对象和教材中的不平衡性,并非每个教师都能注意得到或都能应付自如的。这就启示我们,教师本身平时要积极提高鉴赏能力和应变能力。否则,就会使自己的教学陷入凝固、单一、通用的模式之中。例如,弄清小说的三要素是小说教学的有效途径,但是否篇篇小说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篇小说的内容有差别,教学目的有不同,加上学生阅读小说的心理要求也有变化。如果教师对此一无研究,而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处理,那不仅不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还会使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图像简单化、公式化,从而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性
如果说学生的“学”是内因,那么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工作。提到“怎样学习”,目前多数是从方法到方法的单一指导,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教与学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这样针对性强,有典型意义,学生一学就会用,立竿见影。如阅读一篇文章,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阅读中必须经过的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记忆语言、运用语言的阶段,而且要帮助学生认真总结不同阶段的相应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为什么教法与学法指导要同步进行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有同一性,双方的目标指向同一认识过程,完成同一个任务。实际上,教法和学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及时地迅速地获得转化。下面我们就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例,对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进行再作一番阐述。
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分五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定向。这是学习过程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将要弄清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内容;(2)感知。这一阶段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去分清主次,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新的事物与旧的印象尽快联系起来;(3)思考。在感知的基础上将学到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知识体系;(4)归纳。将知识综合后排成序列,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5)应用。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或练习,或实验,或测试;(6)评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定,并根据评定情况去有效地调整学习方法。
如果课堂教学将上述五个阶段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那么教师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开窍有术”,使他们得到一把学习的金钥匙。就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来作一对照说明吧。第一步“定向”,让学生学会控制信息接受的范围,排除非重点的、干扰性以外的知识;第二步“自学”,则是学生主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它与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思考”密切相关;第三、四步“讨论”和“答疑”,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过程。其中师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接受器。它们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综合、归纳、比较而完成;第五、六步“自测”和“自结”,是课堂信息传递的终极部分,它的任务与学习过程中的“归纳”、“应用”和“评价”相同,是接受到的信息的反馈与强化。通过对照,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教学与指导学法完全可以同步进行,并且只有“同步”,才能真正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特级教师魏书生之所以一学期的课文一个月就教完,很少考试,也很少批改作文,但语文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将学法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真正做到不需要教。
综上所述,改革课堂教学,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反映。这种能动,既表现为接受常规的启发,又能摆脱各种常规的束缚。我们相信,只要在借鉴和运用常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就一定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通讯临汾13-14G31中学语文教学余中云19971997 作者:语文教学通讯临汾13-14G31中学语文教学余中云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