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释疑,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一项重要手段,这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满堂灌,和近年常见的教学方法——满堂问的有效措施。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早曾觉察,如陈献章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陶行知有诗:“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培根也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但我国长期以来,教师不敢任意质疑、释疑,何况引导学生去质疑、释疑,以致这个早被人察觉的老问题,遗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被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
  感谢我所处的时代,允许我成为青年探讨者。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的些肤浅的认识。
  一、要更新观念,营造质疑氛围
  无论满堂灌或满堂问,教师都是主动者,可以随心所欲组织课堂教学,因而也就比较轻松。有些教师可以不备课,不写教案,两根粉笔一夹,在课堂上讲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要求他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等于鲁迅说的,使惯大刀的改耍棍棒,不容易。或怕质疑问难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或怕统考成绩降低,或怕学生思维难以控制,陷于困境,或怕离经叛道,吃不了,兜着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本来存在认识方式的差异和矛盾,只有学生质疑,才使差异和矛盾显性,老师才能清晰地把握双方认知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所以在理论上,这些“怕”是不必要的。学习基础差积极性差的学生怕动脑子,怕质疑、释疑,对教师把设疑、质疑、释疑和谐的统一在教学中的做法,往往有一个不适应甚至反感的过程。因而教师除了有坚强的信心和坚韧的耐心外,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营造质疑、释疑的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中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宽松活跃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质疑、释疑,接纳主动权。我在课堂教学中总竭力防止一切挫伤学生质疑、释疑积极性的言行发生,多方消除学生畏惧心理,鼓励学生质疑、释疑的热情。比如学生提出疑问。不管质量如何,我总是说:“你真是勇敢的孩子,敢于向课本挑战!”“你这问题提得真棒,老师怕也提不出。”学生把问题提出,我加以归纳,然后总是先听学生的高见。只要有一点点对,我就加以表扬:“你的意见某一点非常精彩。”“你的看法是对的,不过表达上还欠缺了一些。”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现在我的学生无论课前课中课后,都积极参与质疑,有时还喜欢来考考我,和我辩论。
  二、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方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育方法作了如下阐述:“教育不仅要传递和储存知识,而且更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激励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老师应成为学生的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探索真理的导师。”我们应该利用孩子们好奇多问的天性,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激励他们思考。
  1.抓住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对题目质疑问难,常常能打开文章的“窗户”。如教学《人桥》一课,在出示课题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平时都见到过哪些桥,接着,在“桥”前加上“人”,问学生:“你们见过人桥吗?”问罢,学生纷纷议论:人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人桥?人桥有什么用?人桥是谁建造的?……通过质疑导向,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增强自学效果。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关键词、重点句质疑
  如《王献之练字》一文的教学,我抓住“自满”“惭愧”“问”“明白”等词和“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一句引导学生质疑:(1)王献之为什么“自满”?(2)为什么“惭愧”?(3)这一个句表明王献之当时怎么想的?(4)王献之明白了什么?(5)“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与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有什么关系?通过质疑、释疑,可使学生明确:(1)记叙文必须把过程写出。(2)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也与别人的帮助分不开。
  3.抓住文中的难点质疑
  难点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不易理解,阻碍达标的障碍。比如我在教学《七色花》时,有学生提出:“珍妮真是个大笨蛋,为什么不撕下一片花瓣,扔出去,说:‘我要好多好多的钱’?”我知道这是难点,就启发学生思索:“钱确实很有用,如果珍妮要了很多钱,对她自己很有利,她却去帮助双腿有病的男孩站起来走路,这样对别人有利,对自己有利和对别人有利哪个更有意义呀?”通过探讨,师生一起解决了难点。
  4.抓住中心思想质疑
  如教学《爸爸的咳嗽》我在总结阶段引导学生质疑:“这篇课文是:(1)表扬我关心爸爸的身体健康。(2)表扬我聪明能干。(3)表扬我在寻求爸爸咳嗽的原因中表现的科学态度。(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这样既可明白全文脉络,又可明白全文中心:环保工作关系全民身体健康,不容忽视。
  三、要拓宽释疑渠道,教给释疑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主动质疑上,还体现在主动释疑上,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学生释疑能力的培养。
  1.通过联系上下文释疑
  联系上下文是一种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释疑。如学习《花潮》一文,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有风,花在动;无风,花怎么会潮水一般的动呢?”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释疑:生:“在阳光照射下,万紫千红的花朵,使游客看得眼花缭乱,仿佛波浪在大海上翻腾。”生:“海棠花正处鼎盛时期,充满蓬勃的生命力,游客看得出神,感到这一片花潮正飞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如海潮涌动。”生:“‘有风,花在动’,这是作者所闻;‘无风,花也如潮水一般地动’,这是作者的感受,是联想。”实际上,这说明学生已经自己解答了自己的疑惑。
  2.通过观察、操作释疑
  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试试,远比教师讲十次、百次强。如《乌鸦喝水》一文,若只是单纯的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乌鸦喝水办法之妙,若让学生自己动手,那么问题就很容易理解。
  3.通过参观访问释疑
  教学《自选商场》时我引导学生质疑:“难道没有顾客贪小便宜,把小商品藏大衣里带出去?”讨论之后,我估计学生心里的疙瘩不是理论所能彻底解决的,于是组织学生分批去超市、“1+1……”等处去参观。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不但明确了自选商场的“特别”,而且回来之后的日记也写得挺棒。
  4.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释疑
  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我引导:“这一段是写风景优美还是写物产丰富?”“写西沙群岛的什么风景优美?”“为什么海水会有这样美丽的色彩?”这几个问题极易理会,课文已写明“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再引导质疑,海水深蓝表示海水深呢还是浅呢?那么淡青呢?绿呢?杏黄呢?学生说不清了,这时我就启发学生回忆:“你看过我们家乡那条泗溪的水吧,浅水什么颜色?稍微深点呢?再深点呢?……”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海水比泗溪水深千万倍,所以色彩更丰富美丽了。
  四、要认清探讨目的,端正探讨态度
  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唯一目的是把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严肃对待,万不可把它视作耍花腔、赶时髦、包装自我的举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必要的条件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认真设计,不可马虎。我以为这是关键的关键,否则语文教学仍然走不出满堂灌、满堂问的框框,顶多只是加了一块遮羞布而已。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呼和浩特30~31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郑燕南20082008
郑燕南 浙江文成县大峃镇中心小学,325300
作者: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呼和浩特30~31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郑燕南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2:26

[新一篇]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性的激發

[舊一篇]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開放性、不平衡性和同步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