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建设乡土历史课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背景
  历史课程资源是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历史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历史课程物质资源和历史课程人力资源。历史课程物质资源多指硬件,如历史教材、历史教学设备、历史教学环境和乡土历史教育资源等。历史课程的人力资源多指软件,如历史教师、学生和部分社区成员。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历史课程人力资源中的教师和部分社区成员资源的开发。实际上,开发学生课程资源是现代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完成这项任务中,能够实践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建设乡土历史课程是建设地方和校本历史课程的抓手,建设好这类课程可以补充国家历史课程,建构起学生完整的学习历史体系。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二、故事
  1、探究刘家港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事件,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七年级的学生早在小学时就看过《上下五千年》一书,对其中的《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学《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节时,学生听课就很认真,他们希望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面对学生的求知渴望,教师在讲课中重点突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达·迦马到达印度作了比较。在即将结束《郑和下西洋》这一课学习的时候,有两位学生提问:“为什么郑和选择刘家港作为下西洋的出发地?”“为什么刘家港现在不再作为港口了?”对于这两个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没有答案的问题,教师一下子愣住了。但是,教师却敏锐发现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思想火花。教师机灵地把这两个问题推向全体学生,设想用学生资源来解答问题。然而课堂上一片安静,显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要开发学生资源,问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七年级学生发言十分积极。“到学校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看看教科书上有没有解释。”“去网上看看。”“刘家港就是嘉定的浏河,老师带我们去实地考察。”……
  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感到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但是对探究的方法还是模糊的。于是教师建议学生把这两个问题作为历史探究的课题,开展探究活动,用观察方法收集资料作分析。并且表示,教师愿意参加探究,和同学们一起活动。
  不久,就有5位学生找到了教师,自愿组织一个探究小组,课题为《探究刘家港》。探究计划从两方面进行:(1)收集有关资料;(2)实地观察浏河镇。
  第一次活动是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教材后开展的,下面是学生讨论记录:
  孙虹:刘家港东临大海,从地理位置上看,就是一个良好的出海口。
  王小刚:从《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彩图看,位于刘家港周围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松江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城市,能够为郑和船队提供“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和布匹。”
  李蓉蓉:观察了教材上的《郑和下西洋航海图》,可以看到刘家港东面是大海,西北面离明朝当时都城南京不远,既可以作出海口,又便于南京造好船后的运输,因为教材中的小字明确指出“郑和船队的大部分船只,都是在南京龙江建造的。”
  结论:郑和选择刘家港作出发地,主要是从地理和经济的角度考虑。
  教师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参加了学生的讨论,深深地为学生能够仔细阅读历史教材,观察历史地图册而叫好,同时建议学生要关注乡土历史,在下周去浏河少儿活动营地活动时,去浏河镇上参观郑和纪念馆,还可以去实地观察浏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对于教师的建议,尤其是能去浏河镇,学生感到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作好了分工,还相约分工不分家。看来学生已经懂得合作,他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
  盼望已久的一天终于来到了,这是探究小组的第二次活动。在郑和观念馆,学生在郑和下西洋的大型壁画前流连忘返。在二楼陈列室,王小刚的照相机闪光不停,李蓉蓉还把家里的小型摄像机也扛来了……当学生们你追我赶,气喘吁吁地爬上浏河大堤,看到了滔滔浏河汇入长江,又奔腾向大海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第三次探究小组活动当日举行,下面是第二份学生讨论记录。
  王小刚:我看到滔滔浏河水汇入滚滚长江、直奔东海,就立刻明白了郑和必定会选刘家港作为出发地。在郑和纪念馆我也看到了当时刘家港的水深为10米,是很适合大船出航的。
  孙虹:在当时的刘家港地区,即现在浏河镇东北地区,河岸陡峭,水深达10米,实在是天然良港。
  李蓉蓉:浏河,古称刘家港。除临近南京、松江、苏州着名城市外,其本身在元朝和明朝就是着名的商业码头。史料记载,早在元朝时期,浏河就“商官云集,帆樯林立”,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因刘河故得名刘家港。至明朝,郑和选浏河作为出发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王小刚:为什么近现代浏河不再作为港口呢?首先,位于浏河以东的上海作为大港崛起,取代了浏河的港口地位。另外,浏河与长江交汇处风急浪高,浏河上游淤泥顺流而下,在交汇口处沉积下来,使得港口水深由明朝时期10米变到了2~3米左右,渐失去良港的功能。原来在浏河镇港口还有到崇明的轮船航线,7年前这条航线也停航了。
  结论:郑和选择刘家港作为下西洋的出发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刘家港在元朝和明朝是天然良港。二是刘家港地区商业发展。至于刘家港现在不作为港口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上海取代了刘家港。二是天然良港缺少治理、功能丧失。
  后来,由李蓉蓉执笔,写出探究的小论文,在历史课堂上作了发言,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扬。小论文的观点被《嘉定乡土历史》采用。
  2、南翔小笼馒头
  南翔小笼馒头是嘉定南翔最着名的特产,名扬海内外。在编写《嘉定乡土历史》时编入南翔小笼馒头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嘉定南翔某中学有几位学生对南翔小笼馒头的历史很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建设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这几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完成了调查报告《南翔小笼馒头》。这篇文章已经被全文编入《嘉定乡土历史》中。下面是《南翔小笼馒头》全文:
  1871年,南翔小笼馒头由南翔镇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首创,具有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清朝同治年间南翔小笼馒头已经闻名遐迩,成为家喻户晓的上海名点。
  南翔小笼馒头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古猗园小笼馒头,现在叫南翔小笼馒头。清朝,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自制南翔大馒头,味道鲜美。他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生意很好。同行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一时南翔小笼馒头名声大振。后来,黄明贤又开设了古猗园馒头店和上海南翔馒头店。
  “南翔小笼馒头”成名后走出南翔,至今盛名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从此闻名中外。2004年,在“上海首届餐饮文化博览会暨东方美食节”上,南翔小笼馒头获得了“博览会金奖”。
  三、点评
  1、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学生中,历史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乡土历史资源方面更是广泛。开发学生历史课程资源能够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程,走出学校,充分发现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开放式学习和探究,推动学生的历史学习。
  2、开发学生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需要。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发现各种历史问题,围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搜集、整理有关乡土历史资料,用现代方法、多途径地获取乡土历史及历史学科以外的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对乡土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加重要的是,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激活学生在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改变过去分割储存的状态,进行知识整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从中达到掌握知识、活用知识的新境界,进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
  3、建设乡土历史是开发学生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乡土历史课程大多记录学生家乡的历史,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亲切感。所以,学习乡土历史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到实地去调查研究,产生直接经验,为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乡土历史课程教材设置了许多实践性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动手动脑”“各抒己见”等栏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踏寻古迹”“拓展阅读”和“史海拾贝”等栏目又为学生在课外进行历史学习活动拓宽了道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便有可能生成许多的课程资源。
  乡土历史课程需要不断发展与改进。因为祖国的建设日新月异,学生家乡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课程教材必须跟上历史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程资源完全可以作为一种修改教材的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取家乡发展的亮点,在正确方法论指导下,写出文字内容,来修改与补充乡土历史教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又渗透了爱家乡的教育,还有效地开发了课程资源,建设了乡土历史课程。

新课程:综合版沪56~57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凤光宇20072007
凤光宇,特级教师,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作者:新课程:综合版沪56~57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凤光宇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1:24

[新一篇] 建設確定性程度較高的語文教材

[舊一篇] 開發類專業“三復合”教學改革的探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