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凸现人文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受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小学语文课沦落成了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退化成了用语言文字这个理解表达工具喂养学生的牧场,学生只能在被榨干了人文养分汁液而干瘪的语言文字里啃嚼。显然这种语文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为人的教育”。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语文课堂的,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必须放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体中来综合考虑,语言课不仅要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灿烂的人文阳光,以促进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格建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教育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需要。
  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大家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异较大。有一种解释我颇为赞赏,它将人文教育分为三方面内容:课文内容中蕴涵的人文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当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学习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的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在这三方面的人文教育内容中最容易凸现的课堂教学中的是第一种,即蕴涵在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因为我们的老师向来善于传授知识,精于讲解课文内容。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体现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则很难进入师生的视野,而这恰恰是人文教育的重点。因此,落实新课标精神,倡导人文教育,必须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集这两个过程于一体的是课堂教学,故改变我们习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习惯势在必行。
  以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种传递人类生存艺术的活动,更是一种发展人和创造人的活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向来就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做人”和“做事”,教学不能隶属于“教”和“学”,而应隶属于学生的发展。优化改善我们的语文教学当务之急就是加速将习惯的对“教”与“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心,即对学生发展的关心。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及周围的客观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经验、体验及见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尊重及提升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积极思维、思考,加深已有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有所领悟,获得更多的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教授《月亮湾》这一课时,下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很值得推崇。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月亮湾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他们的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亮湾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最后,教师又请了几位同学走上讲台,让他们解说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同学都能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解说,有的甚至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感受和体会,领悟到了课文的内涵和意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对人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非常得体。
  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内心感受去领悟生活、领悟美是师生应重点掌握的人文方法。且这种人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阅读完《狼和小羊》课文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样做?”这样把学生置身于小羊的位置,使其对课文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更加深入和明确。这种感受会进一步唤起学生的经验,启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有些同学表示他们会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有些同学表示他们会同恶狼顽强搏斗最终把狼打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展现了机智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显出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见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说她要告诉大灰狼:“狼大哥,我们不应该互相找茬、斗气。如果我和爸爸真的做了对不起您的事,请原谅我们吧,让我们做好朋友吧。我们以后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一起幸福地生活在大自然里。”听!这稚嫩的言词里却蕴涵了最原始、最朴素的博爱的人性。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容易感动,因为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课堂为载体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人文素质不断提升,生命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以更平和、更生活化的方式把我们的课堂从冰冷的理性拖回到了温暖的人性。
  课堂实际上是我们的教学赖以开展的时空载体,当我们传统的教学进化成了生命交流和碰撞、生命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时,赖以进行的课堂载体必须相应地拓展,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是否难以实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文教育。比如在讲授《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时,为了突出学生的直觉观察,教师可把学生领出校园,带进田野,在其感受领悟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如何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使其身临其境地寻找大自然中的“天然指南针”。但有些现象是在夜晚或雪冬季节才能观察到的,这样我们的课堂在时间上要么上溯到学生以往的经历和记忆,要么下延至未来发生的景象。这种拓展了时空的课堂就是我们的大自然,就是我们的生活。它以其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要源泉,学生发展的真正动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旦脱离了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界,便会逼着孩子们去死记硬背,久而久之他们便不善思维,内心冷漠,个性衰微,创造乏力,甚至随波逐流。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离开生活和自然界,学生成长发展更不能离开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界,关爱自然,促使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呢?”学生回答:“大自然中有很多现象(东西)能帮我们辨别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大自然不但美丽,而且在我们迷路的时候能给我们指引方向,它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关心、爱护、保护大自然,千万不能伤害它。”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幼小心灵,给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上了浓浓的人文底色。
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30~31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刘喜巧20062006
刘喜巧 河北邯郸学院大名分院,050002
作者: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30~31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刘喜巧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51:17

[新一篇] 小學語文表演——體驗教學法  ——發展兒童多元智能語文教學模式探析

[舊一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散性思維訓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