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许多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也探寻出一些适合特定教师、特定学生和特定环境的教学新模式,然而一旦推而广之,大多都“水土不服”,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当前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一方面,许多教师继续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披荆斩棘,大胆探索;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高声呐喊,主张“教学应拒绝模式”。这很难用简单的“是”和“非”来评判。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基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教学规律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笔者认为,过分迷信教学模式的作用,把教学简单化为追求某种模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仅仅以“教学模式大多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从而排斥、拒绝任何教学模式,也是不科学的。
一
教学模式生命力式微的深层探究
教学模式的生成,总体而言有三种方式:1.经验式。它是个人风格和教学经验的综合结晶,是教学过程中的自发生成和对教学长期感性积累的自觉的理性提炼。2.前瞻式。它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未来教学模式蓝图的研发和设计。3.综合式。它是在某种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感性积累和理性经验基础上的发展,因而,它是经验式和前瞻式的综合。也许我们可以从教学模式的生成方式入手,对教学模式生命力式微的原因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首先,时代性是教学模式保持生命力的支点。“经验式”更多的是代表过去,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它不可能有很强的生命力;“前瞻式”代表的是未来,它的可行性还没有得到验证,它的生命力是未来的;“综合式”无疑是最具生命力的,但也受到个人风格、个人能力和具体教学情境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充分驾驭自己的智慧。
其次,发展是激发教学模式生命力的动力源泉。照搬照套,一开始就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任何教学模式都存在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根据特定教育环境、个人风格和具体教学情境发展的结果。因而,教学模式的运用绝对不是整齐划一的机械克隆,它并不排斥百花齐放的多样性。相反,发展和创造才是它不变的动力源泉,离开了发展和创造,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生命力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分迷信、照搬照套是教学模式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同样,离开时代,离开发展与创造,谈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二
教学模式现实意义的贴切解读
任何教学模式的创设,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正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也很难找到这种教学模式)。然而,这绝不是“教学模式无用论”的延续,而是对教学模式现实意义重新解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一种表达。那么,应如何准确解读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呢?
首先,应该准确定位。教学模式的意义大体可分为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理想意义是指能够“放之天下而皆准”,就目前而言这虽有困难,但应该把它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现实意义是指由于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下生成的,并且烙上了较强的个性色彩,因而它无疑会萎缩其借鉴空间。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构成任何先进教学模式的“大思想”“活情境”“小程序”,都渗透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而这种理念恰恰正是教学模式的“魂”之所在,我们要借鉴的正是模式的“魂”,而非躯壳。找准了定位,实际上也就找到了教学模式生存的意义。
其次,应该发展创造。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模式都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再发展、再创造的空间。在开放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是跳动着的,它的每一个韵律都是流动着的。“导入”作为模式,它只是一种思想,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生发出许多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变化。“创设情境”也只是一种框架,它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设出许多能够激活课堂活动的虚拟情境和实际情境。可见,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的教学思维,为我们教学思想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土壤,从而为有序、高效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因此,正确理解并运用教学模式既不会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也不会影响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不会抹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创性。
再次,应该拒绝迷信。迷信本本、迷信名家是发挥教学创造性的大敌,也是许多教学模式难以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名家的导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作用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认真分析,还需要根据教师、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具体情况作出确切的判断。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名家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能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就能避免“让擅长耍棍的使刀,让擅长使刀的舞剑”的尴尬现象。理想的目标是,作为教师,不仅要能耍棍,也要能使刀和舞剑。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改革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的生命要素
正是由于教师水平有高下,教学模式才显示出它的必要性。许多年轻教师正是在对教学模式的借鉴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能力;也正是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构建教学模式才有了它的现实意义。许多教师正是在研究、构建立足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从“教师中心观”的束缚中突破并转轨,进而从根本上更新了教学观念,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要有目标,要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那就必然要寻求合理的途径、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即追求一种恰当的教学模式。否则,教学很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得心应手,应付自如;而一些年轻教师,甚至一些已不再年轻的教师,由于各方面都存在差距,很可能会陷入随意性、盲目性的境地,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结果并不一定最重要,重要的应是过程。许多教师正是在对教学模式的借鉴、构建过程中提升了教育思想层次,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也许这正是“尽管结果并不理想,还是不断有许多教师不懈追求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因。
构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必然性,推动了教学模式生命力的延续。当然,如果能够辩证处理好以下要素,无疑将使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充满生机与活力。
1.个人风格与模式。在教学模式构建中融入个性,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融合的结果,在大力提倡张扬教学个性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教学模式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借鉴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个性化改造,让它带上鲜明的个性色彩,照搬照套只能导致教学模式的死亡。
2.课程改革与模式。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方向,离开这个方向,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有前瞻性,否则,很可能当你正沾沾自喜于构建了某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抬头一看,却发现它已经过时了。
3.以“学”为本与模式。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一定是一个主体意识很强的模式;一定是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教学程序。学生因素是课堂教学的最大变数,也是教学模式会产生许多变式的主要原因。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生命力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如果我们还在这里纠缠不休的话,我们的教学很可能会走进死胡同。
4.教材与模式。教材也是制约教学模式形态和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是由教学规律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学变式是活教、善教的表现,也是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生命要素。
当我们站在科学的高度,以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教学模式构建与借鉴现状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教学模式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就如树阴下的小溪,它是那样的恬静,又是那样的含蓄,但它带给我们的永远都是清凉和滋润;如果说它还存在什么负面效应的话,那一定是我们在构建和借鉴时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10~11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薛有庆20062006
薛有庆,福建福清三中;350315
作者:语文教学通讯太原10~11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薛有庆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