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课标》在“内容标准”中列出多项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并在“实施建议”中附有9个教学活动案例。据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推出历史“活动课”。下面就历史活动课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活动课的结构、活动课的内容、活动课的实施等,作一说明。
一、历史活动课的定位
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历史活动课的设置,丰富了历史学科课程,同时,也是历史学科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结果。
在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历史活动课与常规历史课构成相辅、相补、相成的关系:常规历史课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探究活动,历史活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的探究活动空间;在常规历史课中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历史活动课去体验知识的迁移、运用;历史活动课中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常规历史课中的历史学习易停留在书本上的不足;历史活动课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形成常规历史课中所欠陷的学习研讨环境等等。
二、历史活动课的编写原则
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其探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达到此目的,初一历史活动课的编写注意体现以下六条原则。
1.突出实践活动的原则。历史活动课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过程。这种活动过程当然离不开内化的思维活动,但还必须具有外显的行为活动,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
2.激发自主学习的原则。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应进行的是主动的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利。
3.鼓励创新精神的原则。历史活动课应创设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与创新活动的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便是学法运用,也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4.引导交流合作的原则。在有限的历史活动课中,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就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5.提供开放性的原则。活动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活动课的编写也需与之吻合。其一,历史活动课的时间与空间开放,活动不限制在一节课或学校之内,而要向课外、校外开放。其二,活动内容开放,活动的具体内容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余地。其三,活动过程开放,每一活动课后的“活动延伸”,揭示新的活动尝试的开始。
6.注意适应性的原则。其一,历史活动课的活动内容要注意适应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活动形式的选择,尽量能够引发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语言注意生动、活泼。其二,历史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要注意适应常规历史课内容的学习。其三,历史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要适应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需要,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的需要。
三、历史活动课的课文结构
历史活动课是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活动过程,活动课的课文编写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二是使学生有可能开展活动。因此活动课的课文采用了引导活动的板块式结构。主要板块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引言:一般采用生动而又贴近学生的文字,为学生引出“活动”的主题,将学生带入“活动”的情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需要,同时为学生领会该课“活动”的价值所在作好铺垫。
相关知识:在学法技能活动课中,介绍具体的历史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在历史主题活动课中,介绍与活动直接相关的背景性知识。
活动主题:对该课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概括介绍。
活动目标:对该课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概要表述,包括内在的活动目的和外在的活动效果。使学生明确历史活动目标的内涵。
活动要求: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组织等方面,含有原则性的要求。主要是指导学生注意历史活动要符合历史学科特点,规定学生参与活动的基本要求。
活动提示:按活动过程,对活动的关键性步骤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意在提示师生注重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分工合作,鼓励创新,注意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等。
活动实例:学法技能活动课中便于学生进行迁移性活动训练,在历史主题活动课中,通过案例示范使活动的难点化难为易。
活动延伸:建议开展活动类型不变、活动内容变换的历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
由于活动课的类型不同,上述板块不是每课均有;另外,上册的历史活动课板块划分较粗,修订时可作些调整。
四、历史活动课编写的内容
在初一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中,常规历史课上、下册各22课,共44课;历史活动课上册5课、下册4课,共9节。每个大单元后面均有一节历史活动课,全书最后设一节学法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内容见下表:
七年级 上册
历史知识内容 历史活动课内容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迁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议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 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 历史(综合) 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 法和技能
七年级 下册
历史知识内容 历史活动课内容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 公主入藏第二单元 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 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关系的发展 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活动课三 历史知识竞赛和社会的危机(综合) 活动课四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 图
上述9节历史活动课按活动类型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类型
主要活动类型 历史活动课内容学习竞赛式 寻找历史、历史知识竞赛创作展示式 编历史小故事、历史短剧、历 史画配文研讨交流式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学法活动式 运用历史地图、“温故而知新 ”的方法和技能、设计历史知 识示意图
1.学习竞赛式历史活动课
学习竞赛式的历史活动课,是设置竞赛主题,学生通过竞赛活动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同时,通过竞赛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激励学生多学一点,学活一点。
《寻找历史》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节历史活动课。它与第一单元处于历史课学习之初的要求吻合。原历史教科书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中有一个子目“从哪里去了解历史?”这次,将此内容列入历史活动课,教材编者从叙述问题转变为提出问题,学生从接受状态转变为解释状态。学生可以结合第一单元三节课的内容或自己的知识积累来回答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编者鼓励学生“看谁寻找的途径多。如果黑框不够用,请你自己来画框。”这样会使加画框的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其教育作用是积极的。活动二请学生讲有趣的历史故事,并提出“生动性”的要求。这是对学生的表达交流技能从“质量”上作的引导。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竞赛活动的难度不大。
《历史知识竞赛“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初一历史学习将要结束时安排的一个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引言中的文字摘自《黄药眠自选集》中的散文《我爱我的祖国》。这是作家黄药眠十分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由多组短小的散文连缀而成。引此短文的立意不仅在于从情感上打动学生,而且在于导出“了解祖国的历史,记住祖国的山河”——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主题的历史知识竞赛“增强对祖国疆域、领土主权的历史认同感,开阔人文知识视野”。这次历史知识竞赛强调学生要在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合作共事,强调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已有知识从专题角度进行整理的学习活动,强调历史与时事政治的联系。
2.创作展示式历史活动课
创作展示式历史活动课,是以本单元历史知识内容为活动背景,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研究、筛选、模拟文学家、历史学家进行创作、研究活动、模拟艺术家进行表演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历史、体验历史知识的应用。
《编历史小故事》意在引导学生开阔历史阅读面,注意从历史成语典故中撷取对现实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怎样运用成语典故辅助学习历史,怎样将这一活动搞得生动有趣,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作进一步的设计。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活动课。“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组织活动相对要复杂,但是,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流传广泛,教科书又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大量内容生动、段落分明的历史参考资料,并且,还有两幅形象的插图和书前三幅彩图。教师应当利用这一课,调动各类学生参与活动。以往一些地区的历史教学实践反映,初中学生对于参与这类历史活动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组织此项活动应与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学习结合起来,提早组织前期的准备活动。特别要注意可先采用分工合作、相互支持的小组活动方式开展,待条件成熟时再组织全班汇演。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是围绕一幅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绘画作品展开的研究、创作活动。学生要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研究图中的历史信息,像一个画家那样欣赏绘画的艺术风格,像一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那样撰写解说词,像一个文学家那样进行触景生情地想象与历史文学创作。引言概述《清明上河图》的全貌,课文分三部分介绍画面,并配有相应的图画。第一段以散文风格的语言描述“市郊村野”的景物;第二段文字“汴河船运”,特意对虹桥上下的人物活动作了细致地勾画,意在对后面的“话说”活动作范例;第三段文字“都市街井”,对熙熙攘攘的场面仅作了“有什么”和“是什么”的介绍,意在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描绘,去发挥的机会。最后,课文提示了“话说”的四种形式——配一段解说词、编一段故事、配一段对话、写一封仿古家信。搞好这一活动,最好能够找到更为清晰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让学生上网、去书店、画店查询。在创作活动中特别要理解“活动提示”第3点、第4点的内容,把握好历史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关系。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注意下面的“活动延伸”。
3.研讨交流式历史活动课
研讨交流式历史活动是设计出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够交流观点。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多角度分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传统的课堂讨论题。辩论的时间可以安排在第三单元学习结束后,也可以提到第11课之后。课文提供了两种设计方案:双方对阵辩论式和课堂即兴发言辩论式。第一种设计准备时间充分,但学生的自主活动比较充分,整个辩论的思路比较清晰。后一种设计活动简单,学生的辩论随机性更强,更易呈现人们研讨的自然状态。两种辩论各有所长。不论是哪种辩论都可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说理的能力。
4.学法活动式历史活动课
学法活动属于技能、方法训练活动,学法的掌握,有助于历史学习。学法的掌握必须在活动中进行,离开活动就等于纸上谈兵。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通过它训练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地理的学习往往是薄弱环节。该课设计了“怎样看地图”“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地名的变化”三段历史地理学习方法介绍和相关的四组活动,其中“在地图上再现历史过程”是活动中的难点。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即复习的技能和方法。本课设计了两组历史学习中的基本方法。一是“明确时间概念”——公元纪年问题;二是“学会知识归类”——列表的方法。在学会知识归类的活动中,第一步,请学生先填写已经列好的表;第二步,请学生自己设计表,自己填,再让其他同学讲评;第三步,独立完成表格设计的工作。设计了一组从易到难,从指导到最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的方法训练活动。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的活动课安排在初一第二学期末,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成熟了许多,此时开展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的活动是可行的。活动要求以历史知识为依据,化繁为简,设计直观形象的历史知识示意图,并指出“示意图要正确反映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示意图的种类,在“参考实例”中列出了“朝代顺序示意图”“疆域方位示意图”等五种示意图,每一种图下都写明该图的“绘制要点”,又附上“设计尝试”的题目,以便学生选定设计的内容。在本课的“活动提示”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个人绘制的草图后,应与同桌或同组同学交换设计方案,征求教师意见,再修改示意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选,并在“活动提示”中列出了评选要求。课后学生要交一份定稿的示意图作品,在班级或年级墙报上展示。这种历史知识示意图的设计过程,是一个个人创作,伙伴支持,严谨有序的研究过程,以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研究,获得发展。
教师是历史活动课的参与者、协调者、引导者、促进者,同时也是历史活动课的实施者和开发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才有生命力。
试教通讯京19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齐渝华20022002北京西城教研中心 齐渝华 作者:试教通讯京19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齐渝华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