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几点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究竟怎样对待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辩证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有关学习方式变革的几个问题。笔者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一些探讨,提出一些粗浅认识。
      一、课程改革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将此作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要落实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中必须十分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课程改革的实际进展看,各个实验区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对学习方式转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误区,导致教学实践上的简单化,甚至出现一些偏差。
    误区一:转变学习方式即“变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指什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又指什么?
    不少人认为,所谓过去的学习方式是指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所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于是便有了转变学习方式即“变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误区二:认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就是完全否定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些人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并且认为没有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初中二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为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一味强调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提问题;还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只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好与不好的评价,而不再深入引导。这节课有上网查资料、有小组讨论、有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看似花样繁多,但学生反应平平。随堂听课的一位资深教研员不无担忧地说:一味追求学习形式上的所谓变革,课堂上热热闹闹,但一堂课下来,教师展示知识以及价值引导的作用没能体现,教师的特色和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学生却没有得到什么知识,学习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课下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那位教师也感到十分困惑。他说:“上课不敢多讲,怕讲多了,就又回到了老路,就不是新课程了。”
    大量的调查还说明,在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迷惑、偏差,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绝对化的倾向,缺乏辩证的扬弃的观念,不能正确认识变革与继承的关系。他们认为,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就应该彻底抛弃,否则就不是新课程。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误区三:在实践新课程的学习理念时心存疑虑和困惑,固守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习惯,不知不觉中穿新鞋走老路。
    走进实验区,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努力实践着新课程,但也有相当多的教师新的理念尚未在头脑中扎根,对新的教学方式刚刚开始探索,对新的教学方法还很不习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诸多偏差:由于习惯于主导学生,习惯于学生的顺应,程度不同地存在课堂上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现象;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传统课程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照本宜科,不敢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难以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而生成课程;对课改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心存疑虑,担心练习少了,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学生将来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一方面在课堂上尽力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在课下却依然沿用老办法,给学生补课,搞题海战术,不知不觉中穿新鞋走老路。
    上述思想认识上、实践行动上的种种误区集中到一点,主要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同认识。有的把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完全对立起来,对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则对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十分留恋;有的则对如何促进接受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充满了忧虑与疑惑。
    上述误区与困惑,虽说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会得到逐步解决。但由于这些误区与困惑都无不涉及教育思想、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层次问题,并且在当前严重障碍着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探讨。
      二、要辩证地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发现性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两种。这也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在接受性学习中,教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以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不依靠也不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学生只需要将所学材料通过理解、记忆、整合、建构的过程,将新习得的材料构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外在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结构化的知识,就算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其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的程式: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呈现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听讲、理解、练习、复习、记忆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学习课程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讲评等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新知识作为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坚持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教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
    接受性学习并不都是机械的被动的无意义的学习。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征来看,接受性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机械的和无意义的学习,一种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决定接受性学习方式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还是机械的,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并不取决于接受性学习方式本身,其关键是学习主体的态度、目的、方法、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发生学习的条件。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这四个基本要素,实质上是学习发生的动力系统,决定着学习的性质。不少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认为能够使学生发生学习行为的条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而积极发生求知反应,并做到及时强化和反馈。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把新概念、新命题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实践表明,我国优秀教师都是按照这一规律进行教学的。他们“吃透”教材和学生,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不断深化。
    然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确实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课堂学习,重知识讲授,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忽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二是重教师的活动和作用,容易妨碍和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缓慢;三是缺乏学习方法和形成能力的指导,容易忽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那种被动的机械的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必须根本转变的学习方式。这种落后的有害的学习方式贻误儿童少年的健康发展,必须予以革除。
    发现性学习方式是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在发现性学习中,所学内容不直接向学习提供,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观察、试验、思考,在自己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去自行发现、自行总结、自行提炼、自行概括、自行升华,将发现的显性知识和体验感受的隐性知识,生成为个体化的新知识。也就是说,发现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研究现象、探索与发现规律、生成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过程。尽管某些知识早已成为科学知识体系的定论,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第一次,是经过探索而发现的,是生成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其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的程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课题的方式来呈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探究与实践发现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概括一系列过程,提示规律,生成新知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发现性学习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为核心,强调教师的科学引导;以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发现性学习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敢于创新的态度与精神。但是,发现性学习教学效果的取得,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条件:(1)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精神与方法的学习模式里,教师的工作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加艰巨、更加繁重了,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引导措施;(2)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巧妙地组织和协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3)凝结在教科书中的对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思路的引发往往发挥着导向作用,因此要选择一部较好的教科书,供学生学习使用;(4)发现式教学的实施要看教学系统的具体条件是否具备,不宜每堂课都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如果不顾学科的性质及内容的深浅程度,无限制地推广使用,则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也不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现性学习也存在一些缺点:(1)发现性学习不一定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也有可能出现形式化的倾向;(2)发现性学习方式的作用不是无限的、不是惟一的,一切真知未必都需要自我发现,大量的知识可以通过有意义的讲授而获得;(3)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非是教育的全部目标;(4)发现性学习方式并不是传授新学科内容的首要学习方式,特别是数学、语言等工具性学科和难度较大的新课程,需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论证来引导学生对新课程进行理解,许多课程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更不能接受和内化;(5)发现性学习太费时间,据国外某些学者研究,发现性学习要比接受性学习多花1.3~1.5倍,乃至更多的时间。
      三、坚持变革与继承的辩证统一,把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样有创新,也有继承。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课程中,有很多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究,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会更为有效。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接受性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和机械。我们反对和着力要变革的是被动的、机械的、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那种积极主动的灵活多样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还必须坚持,还要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由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机械、被动、他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自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发现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前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还不了解、不习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力试验、推行。要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性学习,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能力。发现学习可以具体化为具有不同特征的学习形式,如以课题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体现创造的创新性学习,重视过程的探究性学习,与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的体验性学习等。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要把重点抓好研究性学习作为推行发现性学习方式的突破口。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小课题和长作业的方式,给学生一段时间完成,可以是几周或者几个月。不同学科都可以采取这种学习方式。
    总之,由过去被动的机械的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向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转变,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就是新时代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
    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坚持两种学习方式的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势,也同时都有一定的局限,二者并存在人们的学习实践之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无论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我们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效学习发生的根本条件是学习者积极而建设性地参与。因此,在运用接受式学习时,要注意避免孤立地呈现一些事实以及强化死记硬背等情况,不能像原来那么机械,那么消极,不要做过量的机械训练,尽量减少它的负面影响,避免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运用发现性学习方式时,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例如实验、观察、课题研究等。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评论他人观点。但在推行发现性学习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形式化倾向,教师不去精心设计,而是盲目地仅仅把发现性学习当作一种学习形式,追求表面化和形式化;二是不讲条件和方式地滥用发现性学习方式,结果费时费力,造成大量的教学工作的无效性。
    按照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有效性的原则来选择运用两种学习方式。决定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接受性学习更适合于知识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发现性学习更适合于创造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单元内容和不同课型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两种学习方式。凡是应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就选择接受性学习方式;反之,就选择应用发现性学习方式;凡是把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就把两者有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12~14G3中小学教育韩江20042004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辩证地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发现性学习方式,坚持变革与继承的统一,把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方式变革/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一,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见本刊2003年第1期。——编辑注阎凤桥刘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韩江萍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京 10003 作者: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12~14G3中小学教育韩江20042004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辩证地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发现性学习方式,坚持变革与继承的统一,把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方式变革/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一,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见本刊2003年第1期。——编辑注阎凤桥

网载 2013-09-10 20:50:16

[新一篇] 關于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關于課程現代化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