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教委教研室 温彭年 梁爰如)
近年来,我省历史高考成绩的连续下降已经引起了中学历史教师的普遍关注,而导致历史高考成绩下降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1995年我省高考考生历史学科成绩普遍大幅度下降这一现象,简要分析当前影响历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关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各方面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关注。
一
1995年7月底,我省高考成绩刚刚揭晓, 社会上对历史教学的责难就接踵而至。一些落榜考生不无遗憾地说:假如我的历史再高出几分,学校的大门便敞开了。部分考生家长也把自己孩子未能升入大学归咎于历史高考试题的出人意外,并延及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尽人意。更有甚者,某些学校的校长责问高三的历史教师:为什么历史成绩会如此之低?
近年来,几乎所有学校的历史高考成绩均低于其他学科的成绩,并且呈连年下降的趋势(见下表)。
历史学科近几年高考成绩览表
年度 均分 及格率%1992年 51.57(100分计) 35.651993年 48.01(100分计) 24.731994年 72.93(100分计) 23.501995年 66.75(100分计) 6.56
这使历史教师陷入了困惑并感到极大的压力。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今年历史高考试题难度大,超出了中学生的实际水平。的确,今年历史高考试卷,从命题上看,在考察学生能力上,已接近全方位的考查,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选择题上,基本抛弃了单纯记忆的考查,加大了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历史事件系统性、科学性方面的考查;第二,在材料解析题上,由过去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提供信息变为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供信息,不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同时也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考察;第三,在问答题上,最突出地体现了拟定参考答案的标准,完全抛弃了照搬书本、死记硬背的所谓“知识点”,而是把课本中有关的事宜,结合课外的历史常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这不仅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同时也强化了考察学生综合概括、表达及历史思维的能力。
从上述三点不难看出,今年历史高考命题坚持了自1990年以来的以考察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方向,不断强化着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以及能力的考查。面对历史高考从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逐步向考查学生能力方向的转化,考生感到普遍不适应。特别是对那些相对于教材有一定提高、深化的内容,即在知识系统性上需要学生运用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独立思考的题型,考生表现出思维的混乱,甚至束手无策。如果说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其试题的难度值超越了教学的正常水准,尚不足说明中学历史教学对考生能力的影响,那么不妨让我们看看作为水平考试的高中会考又是怎样一种状况。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会考试题面向全体高中毕业生,是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范围内确定命题原则的。但从近两年的历史会考结果看,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以1995年会考为例,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正确答案为A。此题的内容在小学历史课本中就出现过, 初中、高中又反复讲授,但全省6万多名高中生中,通过率只有1.26%。 类似现象并非罕见。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上尚未达到义务教育水平。诚然考试并非检测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但考试分数至少可以被看作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值。其中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的发挥程度也应当看成是与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相一致的。于是我们就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高考与会考所反映的考生成绩的下降代表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下降。那么,中学历史教学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二
应当说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大幅度下降,决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往往使人们更注重于眼前实际利益的实现,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股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使得不同的学科教学也都被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当前,影响学科教学的重要动因在于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这样具有强烈选拔意识的考试。近年来由于在参加高考的七门课程中唯独历史学科未纳入中考,因而造成了整个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断层,多数学校历史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并因此不设专职的历史教师,甚至干脆不配备教师、不按课程计划开课。一位初中的校长就曾这样表述:由于学校教师的名额有限,为保证初三毕业班升学,一个班通常必须配备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数学教师(按要求一个语文或数学教师应担任两个班的课)。因此,学校便无法配备历史课教师,课程计划也就无法全面落实。应当指出的是有这种认识的决不是一所学校,故而今年初三应开设的世界历史,在开学一个多月后,尚有不少学校未能开课。究其原因,只因为历史学科不属中考科目。
历史教学的断层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看,无论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是学科能力的培养,均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间断地给学生以引导,使他们获得把握历史脉络的整体印象。从教材体系出发,既然高中历史教材是初中历史教材的延续、拓宽和引深,那么不可避免地初中历史教学的薄弱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中的历史教学。本应在初中教学中就掌握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现在不得不依靠高中阶段来填补,这当然不利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高考成绩的低下。
影响历史教学水平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历史教学本身。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及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着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截然分开。特别在历史与政治、历史与语文的关系上争执不休。如今年历史高考,在材料解析题中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即考察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结果连许多历史教师也不解,以为这是在考语文。其实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中,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中,就明确指出:“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因此,不能把阅读能力简单地划归为语文范畴的要求。历史学科的阅读能力在高中阶段主要是通过阅读解决历史感的问题。现代教育观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因此,那种狭隘地把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不去注意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关联效应的观念与做法,只会导致历史教学走向封闭,并降低学生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史实的来龙去脉,却忽视认识的提高,甚至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思索,这同样造成了历史教学水平的下降。例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对中外历史上同类或不同类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教师往往只限于把历史事件本身交代清楚,却忽略了从历史事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中去分析比较,这就把所有的历史事实都化作了偶然、孤立的事件,无法使学生从历史背景中去寻找答案。如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除了找出相近点、不同点,使学生明了其表面的意义外,还应让学生通过两件史实客观成因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走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从教学方法来看,目前在我省历史教学的课堂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高中教学中“一言堂”的现象较为严重。在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如何传授知识上,对学生如何学,即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则有意无意地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常常是一节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答案,难以进行思维过程的分析。
观念的陈旧、方法的落后,对历史学科的普遍排斥,怎能不造成历史高考的失落,更严重的是它带给中学生的还有能力的下降以及素质基础的残缺。
三
正确认识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改革和加强历史学科教学,已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刻。
1.我们应当把历史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加强放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中来思考。学生整体素质的养成,必然包括着“应试”即应变能力的提高。从这一点上说,高考中所发生的历史学科成绩的普遍下降决不应仅仅从考试或试卷本身去寻找原因,更不应当将应付考试作为改革历史教学的动因和目标。简单地说,历史是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起情感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应当教会学生鉴往而知未来,即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并用以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学本身即包含也必须包括着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养成,既要靠教材或教材以外的课外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还要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与政治有关)以及语文基本功的辅助。在这里历史已不仅仅是历史学科,而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贯通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本身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无论考试制度作何改革,我们都必须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并通过历史教学的改革达到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的目的。
2.考试制度本身当然也需改革。这首先涉及到人们怎样评价考试以及怎样评价某一学科的教学水平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成败得失。现代考试制度下,人们往往习惯于把考试作为对教学或学生评价的唯一途径,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或学生的唯一尺度,这就使得考试越来越背离教学的原则与目的。因此,建立起包括考试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历史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并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历史学科教学的改革这无疑是很大的促进。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当把历史列入中考或初中毕业统考科目,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进一步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使历史教学走出困境。
在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主导作用的良好发挥,必然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大力提高。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加强对历史教师学科能力的培养,使历史教师通过强有力的培训得到进修提高,切实具备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与规律的能力,从而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握好每一章节、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使教材中的史料变为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应该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点”的做法,而注重学习的认识过程。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比较,得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一致的结论。这些都应当成为今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山西教育太原42-44G32中学历史教学温彭年/梁爰如19961996 作者:山西教育太原42-44G32中学历史教学温彭年/梁爰如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