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非教育模式开发的理论与贫困地区的实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的重要性是缘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通过开发我国蕴藏丰富的人力资源,使之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生产中一方面弥补物质资本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行创新,促进科技的发展。
  1.人力资源的开发方式。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教育、培训、配置等多种方式,概括起来可以认为主要有两种:对潜在资源的合理采掘和对已发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1)对资源的采掘。也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纵深方向开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一过程从个人幼年时就已开始。在幼儿园时老师就开始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接下来从小学开始,学生一直在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工作后仍要参加在职培训以及在工作期间边干边学,积累经验,所有这些都可归为对人力资源的“采”与“掘”,是挖掘能力和采集知识的具体方式。
  (2)对资源的利用。采掘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利用。从小到大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都是为了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否则这种资源就没有价值。对资源的采掘也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是对资源的投入;而利用过程就是投入后的产出过程。但对资源进行采掘之后,如何利用它是很关键的因素,合理利用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一过程:
  附图F1028j05.JPG
  2.改变人力资源的利用方式能够改变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低下的现状,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全社会都已非常关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注重教育兴国及智力扶贫,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教育。这样做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永久持续的活力,增强发展的后劲。但非常遗憾的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得的成果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但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尤其是教育收益率明显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就我国国内各省之间来看,陕西省平均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要高于浙江省,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陕西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增加了的情况下,仍然停滞不前并不只出现在中国或国内某些省份,而是一个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遇到的问题。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人力资本可能使用不当;第二,人力资本投资的类型可能不当,投资效率和质量可能不高,现有用于人力资源的开支可能在资金更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能获得人力资本更合适的数量、质量或类型。在我国确实存在这两种情况。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状况不平衡,区域分布不合理,人才结构偏重于基础研究,人才使用效率低,这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僵化的劳动人事制度和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有直接关系。当前正在大力推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有助于减少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的情况。以合理的投资方式培养出适合社会生产需要的人才是前提,而真正能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作用的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我们在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调整的同时,不应忽视对人力资源使用方式的改善。
      二
  从理论上讲,教育以外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是改善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方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资源的流动。环境对人的开发既是一种激励因素,又是一种制约因素。当环境在起制约作用的时候,如果片面强调要人们去适应环境,则实质上往往要以消磨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为代价,以压制资源的开发为代价,是不可取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环境,需要的是积极改变环境,由于靠个体力量改造环境不大可行,较容易的方法就是变换环境,流动则是变换环境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变换环境,求得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发展环境,无疑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2.资源的重新组合。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一个十分显着的不同点是,在物质资源中相同母体资源的组合不会产生质的突变。然而人力资源则不同,新的资源组合变换,效应会产生较大变化。另外,相同母体物质资源是没有差别的,但相同母体的“活”的资源却各不相同,这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另一重大差异。在人力资源的组合中,如果不考虑个体的个性,而是随机组合,就可能造成组合的群体越大,群体作用反而越低的局面。例如,若两个高能级的人放在同一群体,就可能引起能级抵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出现人才组合理论中1+1<2的现象。反之,如果充分科学地考虑到各人的性别、年龄、素养、习惯等因素,以恰当的比例形成互补互助的环境,使个体资源在群体发挥最佳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1+1>2的局面,人力资源的开发便得以有效进行。
  3.资源的引进与输出。通过从国外引进大量人才,能引进知识和智力。人力资源引进通常是以资源、资产、经营的整体引进为起始的,在资产、经营引进之后,必然带动智能的引进,从而帮助加速实现国民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人力资源的输出则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另一重要途径。资源的输出和引进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两者缺一不可。
  4.重视对资源的测评。资源的测评包括评估和预测两部分。资源的评估是由资源的单个评估与整体评估组合起来的。资源的预测是对未来资源整体开发科学、可靠、切合实际的推断。评估是预测的重要根据。经过资源的测评以及其他调查,比如CDP调查、产业结构调查、经济发展调查等,就形成了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只有通过合理的测评与规划,才能了解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并对之进行充分合理地利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三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在经济贫困的同时,也存在着人力资源上的贫困。贫困地区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72年、4.41年、4.87年、4.15年、4.14年,而同期全国平均数为5.52年,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文盲、半文盲比例远远高于汉族地区。除此之外,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基本的预防性和医疗性卫生服务始终极为缺乏,贫困地区拥有的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人们身体素质的低下。
  这些现实说明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刻不容缓,我国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智力开发工作。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正如前文所述,教育只是为经济提供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而经济的发展最终还要依赖于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对经济的最大效用。我们应当在重视教育投资的同时,珍惜教育投资的成果——人力资源,不使它因为利用方式不当而白白流失或由于没有人尽其才而遭到浪费。为达此目的,就应该改善目前人力资源的使用方式和发挥作用的环境,促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最优化。
  如何改善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利用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针对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1.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外部条件的配合,但其内部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激励是其中最具积极意义的调节机制。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也就是说,恰当的激励机制,使人的能力提高数倍。
  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由于多数地处内陆,且由于文化上的相对封闭性,受国外的影响较少,市场竞争观念较为淡薄,部分贫困地区还受宗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使得所在地区人们安于现状的思想十分普遍,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轻商鄙商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缺乏货币价值观念,世代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中,视野狭窄,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认为读书无用,这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有的地方办教育也只是为了让孩子考大学,尤其是农村,家长把孩子获得一张大中专文凭视为摆脱贫困的农村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通行证。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是随遇而安,不愿努力去改变现状,这是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得不到很好利用以及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因此,只靠增加教育投资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问题的,首先得力求转变人们的传统思想。
  2.引进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目前各地有许多到了退休年龄或年纪未到退休但因企业效益等原因而从岗位上退下来的技术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希望自己的才能有继续发挥作用的机会,也有的人出于经济原因仍想继续工作。贫困地区的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却能满足这部分人继续发挥作用的需要,因为这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落后,先进地区已更新了的技术在这里仍可以发挥作用。合理引进这类人力资源,能够使他们丰富的技术、经验得以利用,也可以使本地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当然要吸引这些人力资源到贫困地区,需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但从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来看,适当的支出是值得的。若引进的人力资源专业、层次适当,并不会危及当地劳动力就业,反而会与当地工人的技术形成互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由于贫困地区社会服务落后,造成当前和未来人口素质低下,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人数大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教学质量不高。解决这一问题,也可采取引进人力资源的办法。可以每年从外地引进有经验的教师或相当学历的知识分子来本地任教。这样做既能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能让这些老师将全国各地的信息传递给尚在求学的青少年,使他们从小就能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有利于成为与祖辈不同的更有创造力和竞争意识的人。而来这里任教的教师因任职不长,不致于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太大的影响。不过,要实现这一构想,需要输出地政府的配合,如根据引入地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给这类支援贫困地区的教师以各种奖励。
  3.在人事与经济上优化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提高产出率。据调查,贫困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含量并没有大大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是其作用没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原因之一在于科研经费不足,在科研经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很多的情况下,所出科研成果就不会太多。能够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就较弱,使本地的科技力量薄弱。因此应对科研部门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增强其科技力量,就能提高现有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贫困地区大量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应当为科技人员提供发挥才能的宽松环境,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其转向于能发挥最大效用的环境中。
  4.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找到能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活化人力资源,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的释放,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就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城乡流动和区域流动。贫困农村地区向城市的人力资源流动可以用低廉的劳动力补充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缺口,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加速城镇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也可以沟通城乡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农村的进步。但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其所能接纳的农村劳动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应采取区域间的流动,也就是由西部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由贫困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样做有利于推进贫困地区的反贫困工作,加快脱贫步伐,有利于通过东西部经济互动,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社会科学辑刊沈阳31~34F102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顾潇斐19981998顾潇斐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 邮编:200072 作者:社会科学辑刊沈阳31~34F102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顾潇斐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49:45

[新一篇] 人作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舊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介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