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由此,实施创新教学也就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充分调动课堂各因素的互动,可以说,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
  课堂创新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堂应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二是指寻找一种培养上述人才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教育与人”的问题与“教育与社会”的问题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两大命题。如果我们放眼世界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决无疑义的理念,“重视个性的原则”“合作教育”“个性的民主化”等命题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但在我国,有关研究却有轻重之别,重“教育与社会”的研究而轻“教育与人”的研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其后,我国开始重视“教育与人”的研究,教育界人士提出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等重要命题。人们意识到忽视“人”的教育,是教育危机的根源所在。忽视“人”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缺乏互动。而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未来社会对人提出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最基础的活动——课堂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课堂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脱离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角度来说,学生甚至可以决定和控制课堂运作的方向、方法、广度和深度。
    一、互动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笔者就此做一些探讨。
    1.师生互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观、教学观。这种观念强调了教师的威严和教学中自上而下不可逆转的教学方向,表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师生观:关注课堂师生的平等、民主,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新的人才观:关注“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本”。新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综观这些观念的转变,我们直接能够感受到的是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行为中进行和完成。美国教育家杜威对传统教育有过这样的描述,教室里“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着挤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课桌几乎全都是一样大小,桌面刚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外加一个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有几张图画。凭这些我们就能重新构成仅仅能在这种地方进行的教育活动。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因为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另外一种‘静听’,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个人的心理”。“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他还意味着有一些现成的材料,……儿童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接受越多越好。”(注:[美]约翰·杜威着,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如今,我们的课堂布置形式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这并非关键问题,重要的是教育者能不能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做活生生的智慧动物来看待,注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因素,并将其看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和极为重要的教育机制。
  在现代课堂中要真正实现上述变化,教学中必须切实做到师生间的互动。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占了时间的绝大部分,我们的评课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关注教师的“动”,对学生“动”的关注只是流于形式而并非实质(如我们很注重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笔者认为,师生间的互动,除了教育学中谈及的“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宽泛的理解外,应当关注以下内容:
  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当然,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很多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或许源自两种心态:一是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二是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这种担心是不必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回答不出来也无妨,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已经是课堂的一个闪光点。
  再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上课往往最怕乱,总以为一乱就没办法教了。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论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让它乱下去,最好的办法是退出教师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
  做为教师,要在课堂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前提是要有“平民”意识,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自己仅做为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2.生生互动
  鉴于社会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学生需做到的是,自己能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具有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自律,学会关心,善于和他人协作。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并使之自由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自立、自重、自我负责和自主的精神,使之养成与他人和平相处、对异己观点宽容、与社会协调等行为方式。达到这一目的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课堂上的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意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课堂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畅所欲言”的机会;第二,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在互动中,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要使生生互动获得好的效果,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一般来说,用来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分歧的问题,而且,对它的讨论应该对学生的发展(具体可以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在生生互动中,教师只是充当讨论主持人(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主持)、组织者的角色,即使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也必须本着肯定和鼓励的原则。
  做为教师,在组织学生互动之前,还必须考虑影响学生互动的一些制约因素以及互动的一些基本结构。制约学生互动的因素有家庭背景、学业成绩、教师态度、个性倾向、兴趣爱好等,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生生互动呈现出依附型、相倚型、融洽型3种基本的结构。这些制约因素和基本结构表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平等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这个基本上是相互吸收、相互容纳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层次区分。对此,教师要注意适当调控和引导,给予鼓励和信任,以使生生互动获得最佳效果。
    3.人机互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中的电化教育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投影、录像等手段的范围,如今,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给现代教育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即“课件”)可以使知识化抽象为直观;课前设计的大容量的知识内容使课堂节奏更紧凑,从而大大减少课堂的浪费现象,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课堂成为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场所;快捷的上网查询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它的交互功能,这种交互功能为课堂中实现人机互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所谓人机互动,笔者的理解更侧重于人对计算机的控制和操作,让计算机真正为人服务。可遗憾的是,现在的课堂中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地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可是对它的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却只占它应有功能的极小部分。这里所指的“人”,既是教师,又是学生。可是,目前的课堂中计算机更多地(甚至全部)属于教师所有,教师根据预先制作的课件按部就班地点击鼠标,学生只是看和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觉得新鲜、好玩,只知道这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所运用的一种方法,老师运用课件上课的时候可以不用板书,等等。对此,教师要与软件研究工作者加强合作,充分开发课件的交互功能,强化学生的即时反馈和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真正实现人机互动。同时要把计算机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围绕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知识的软件,在网上查询各种相关资料,甚至运用已有的素材进行再创作。这样做的效果将会远远超出计算机教学仅仅做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机互动,将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方法,并形成适应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互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使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组织互动活动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有心人。课堂互动实际上采用的是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探索和研究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互动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波折,教师应当宽容待之,要有爱心、有热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并设身处地地去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要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互动并非意味着教师地位的削弱,相反,它对教师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对互动之后的各种反馈信息作出适当的反应,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积累备课的素材。
  第三,要坚持平等性原则、激励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当互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应始终采用鼓励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和引导;要准确、切实把握互动的主题,在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不使互动流于形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互动成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
中国教育学刊京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邢秀凤20022002邢秀凤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中国教育学刊京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邢秀凤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49:44

[新一篇] 云南回族家庭教育的傳統與走向

[舊一篇] 人作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