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教育复兴的背景与困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建国以来文学教育的发展脉络
  建国至今,中学文学教育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50年代,中学语文实行语言和文学分科,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语文课等于文学课。60年代,“工具论”产生并占据统治地位,文学教育基本上是销声匿迹。80年代,对语文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认识,一是重提语文的工具性,二是重提文学教育,提出“教会学生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培养他们文学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文学教育的传统得到了一定的“回复”,但是无论是在大纲的表述上,还是教材的编写上,都可以证明这种“回归”的有限性。90年代,其前期文学教育仍是缓慢发展,但是其后期,随着为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试验用的1996年版高中语文大纲的出现,随着根据这一大纲编写的人教版“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教育的全面“复兴”。到了新世纪,随着2000年版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出现,文学教育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并且给未来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在根据2000年版语文大纲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说明”中,对与“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重视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全套教科书编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按文体编排,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按体裁兼顾历史的发展顺序编排,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 2/3是文学作品,按作家编排,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一段话足以说明文学教育在当今高中语文课中的地位,文学教育可谓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二、文学教育复兴的背景
   1.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的“批评家俱乐部”栏目中,发表了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文中提出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随后,人文精神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广泛的关注,成了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热”、“主体性思潮”之后,中国学术界的又一个热门话题。《读书》、《光明日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哲学研究》、《文艺报》等许多报刊也都参与了讨论。这场讨论一直延续到现在,论者各方涉及的主要是这样三个问题:(1)什么是“人文精神”;(2)“人文精神”讨论的缘起;(3)关于人文精神的重建。由于问题同现实切近,各种意见分歧较大,讨论的时间较长,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文学教育缓慢“回复”比这场讨论早,但是,这场讨论很快地波及到了中学语文教育界,促发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更加激烈的讨论。我们知道,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文学教育很自然地迅速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这为文学教育的全面复兴准备了条件。
   2.创新教育的大力提倡
  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应试教育弊端和教育规律的认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日渐成了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创新能力培养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是想象和个性。我们知道,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中,文学是想象和个性的艺术,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张扬个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文学教育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社会的重视。语文教育界也清醒地看到,加强文学教育,语文学科可以找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
   三、文学教育的困境
  大纲和教材的重视,中学文学教育未来的路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事实上,目前仍存在着不少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文学教育本身的理论建构的滞后
  文学教育理论建构的滞后,可以从大纲的表述上得到很好体现。1986年、1987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文学教育“升温”的标志,但是大纲对文学教育的阐述极为简单,只有“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中)、“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中)等语,缺乏具体操作性。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提出:“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但是仍然很粗略,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现在,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文学教育开了绿灯。“然而,当前人们对中学文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并没有形成共识,在实践中初中和高中只是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文学剧本等四种文体循环教学,层次不清,目标不明。”(庄文中《建设基础教育一条龙的语文教材》,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大大地先于理论的建构,这是常有的情况,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将会制约文学教育前进的步伐。
  在中学文学教育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例如:中学文学教育与小学文学教育的衔接,中学文学教育与大学文学教育的衔接,中学文学教育模式的建构,中学生对文学教育的要求,中学文学教育的价值、内容、目标和方法,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中的语言教学,等等。
   2.教师的文学素质跟不上要求
  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是对作品进行鉴赏,以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都需要教师文学素质的支撑。但是,目前就语文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其素质是不容乐观的。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大多是在不太重视文学教育的60、70、80年代接受基础教育的,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学理念存有先天性的不足。“字词句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肢解”的毛病,科学化、数学化的倾向十分明显。教师和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普遍缺失。语文教师中进行过文学创作的实践者很少。在很多语文教师那里,文学教育对他们来说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是中学文学教育的关键。
   3.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制约
  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文学教育特别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支持。但是,社会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类重理轻文的思想对学校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思想自然地影响到了语文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在高考、中考等招生考试中很难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进行考查。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很难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进行评估,在教学检测中普遍实行的“量化手段”,对进行文学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障碍。虽然我们的学校提的口号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就常常是变调了,往往是只重“智”,而忽视了“德”。在中学教育中,文学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文学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教学内容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背景与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学教育特别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以及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教育环境,对实施文学教育极为重要。
语文教学之友廊坊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周圣荣20022002 作者:语文教学之友廊坊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周圣荣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49:29

[新一篇] 中學教育教學研究 淺談中學語文課的目標教學

[舊一篇] 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現狀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