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谈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巧激励,促进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进取精神。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事先准备的小黑板上写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的一段话:“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然后提问:“大家想想,这种说法我们能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我们用哪些史实为杨贵妃‘平反’呢?唐朝衰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这一激一问,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一个个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历史责任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认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竟相回答,渐次归结出唐朝衰落的原因。这样,同学们对唐衰落的原因既概括得清清楚楚,又记得牢实。
  二、重情感,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教师上课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力求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富于情感。讲爱国诗人屈原,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介绍他忧国忧民的生平事迹和投江自尽的殉国壮举,引起同学们共鸣。在他们心里,一种对屈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事迹和伟大品格就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又在诗一般的情景中受到陶冶。
  三、善质疑,多启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思源于疑”,由疑问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解决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讲“西安事变”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求精讲,重巧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新编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容量较大。如果教师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有可能在45分钟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精”字,尽量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主次分明。在学生做练习方面,强调一个“巧”字,“巧”在习题少,目标高,负担轻,效果好。根据大纲的要求,可大胆地对课后练习题进行增删,并吸取有关练习题的精华,将每课中的重点、难点编成有份量、有代表性的3—6小题,让学生做练习。带领学生走进书本,走出题海。
  五、多鼓励,献爱心,变后进生为先进。后进生底子薄,基础差,成绩上不去,心里压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及时提出表扬,给予肯定和鼓励,给他们一种上进的动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六、抓两头,促中间,提高班平均成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基础好的同学带动基础差的同学,基础一般的同学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大家一起进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益阳师专学报112G32中学历史教学王国奇19961996 作者:益阳师专学报112G32中学历史教学王国奇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49:24

[新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對當代重大政治歷史問題怎樣引導學習”課例之一

[舊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的新突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