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兼评大孔子学说”学术研讨会综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1997年6月14—15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兼评大孔子学说”学术研讨会,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和香港中国文化研究基金会主席胡国亨先生提出的“大孔子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特别是从方法论角度,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比较思维及其局限性作了反思。
  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批评的方法论思考 欧阳康认为:在跨文化研究中,应注意到一种特殊的“文化围城”现象,即跨文化的隔障及其可能带来的文化误解。从本体论、社会政治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文化隔障”现象,寻求比较文化研究合理性及其实现途径。
  加拿大华人学者李创同博士认为,我们在讨论传统与现代化时,必须注意现代化的标准问题。从语言学上看,现代首先是一个“西方中心论”命题。我们要促使传统文化现代化,就必须对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讨论。如从“选择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的角度看,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是否科学。同样,我们亦不能用西方文化,西方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有自己的人文价值。现代化精神,即是包容与宽容的精神,而一定不是独尊西方的文化虚无主义或独尊吾术的文化国猝主义,现代化或应是现代人类对世界历史、文明批判的综合创新精神与实践。
  段德智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可比和不可比两个层次,不能仅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对待文化现象,一味地追求文化的普适性模式,亦应该关注历史主义的方法,强调社会历史的偶然性、不可比性、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有限制、有节制的运用比较方法来研究文化,要超越自然主义,引进历史主义。在文化比较中,要承认文化的特殊性、偶然性、不可重复性的前提下,进行文化的交流、输入、输出。这亦可以称之为“文化解释学”。
  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邓晓芒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在一种矛盾中发展着,几乎要达到毁灭境地。但我们在看到其缺陷的同时,亦应看到其解决的企图、结果、成就,当然,西方人没有彻底地解决他们文化的问题。但他们在摆脱矛盾时,其过程是值得研究的。不能抽象地讲中西文化优劣,而要从现实性看两种文化在现实中实现了哪些目的。
  江畅认为,西方文化就其内涵本身而言是极其丰富的。但市场、法治、民主、自由、平等、科技这六大概念则是其基本精神。而其文化在目前所表现出的生态破坏、吸毒等现象,只是表层的东西。西方现代文明确有缺陷,但有些问题不一定是西方文化的问题,如吸毒就不只是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是一个变动的文化,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自我调整,更新能力,应予以充分地考虑。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洪树坚认为,在当前文化争论中,往往有人持多元论而很少持分析态度。讲文化多元,就必须注意到文化的防癌机制。目前的中国文化,是历史最长、人口最多、没有被西方“癌”吃掉的“大文化”,是在目前有机会发展出另外一种现代化的文化,因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李超平认为,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从国际角度和历史角度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所给予的,并不一定就是各个民族必要的。西方文化传播如此之快,是与其殖民主义的文化政策有关,不能仅从其现象来评价其文化的价值。
  胡国亨认为,就西方文化的主要概念来说,“进步”是一种幻觉。西方文化所设定的一系列说明进步的指标如:①生物学上的由简单与复杂;②人对自然控制程度的提高;③人类管理组织的严密化、效率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④人的创新能力;⑤人接近完善等等,这一切均不能说明“进步”。就人及人的生活来说,本质上是矛盾的,个人与整体、灵与肉、男与女、本身与下一代、自己国家与外国等等,都是矛盾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进步”,而只有平衡。“中庸”则是风险最少的平衡原则。“大孔子学说”提出了可以摆脱矛盾的“中庸原则”,超越西方的“进步”观念束缚,从而摆脱偏面、贪婪的心态。
  三、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邓晓芒认为,尽管传统思想中,特别是孔子学说中有平等、自由的思想, 但在历史过程中并未起到好的作用。2000多年前的孔子“平等”,恐怕只是纸上的。民主若无形式上的保证,就容易产生伪善。
  冯天瑜认为,考察以孔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正视两个事实:①没有独立地创造出现代化文明,具体地说来,其表现就是工具理性的缺乏,没有产生出现代的“民主政治”。②只在完成了现代化的层面上谈孔了学说在内的中国文化的价值,那才更有意义。
  唐明邦认为,从管理学方面看,传统文化有许多可以借助的资源。具体地说来,中国人在政治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管理、海上交通管理、建设工程管理等五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中国人的管理学原则,如崇德广业等,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胡国亨认为,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就在于他的治国理论,这一治国理论有三大纲领:足食、足兵、 足信。 足食对21世纪的中国人生活有直接的价值;足兵是保持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足信是人民对政府信赖的基本要求。只有在足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施行法律,实行法治。
  四、对“大孔子学说”的评价 刘纲纪认为,中国越现代化越要研究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决不是全盘西化,应该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产生出比西方现代化更优越的现代化。同意胡国亨的观点,要在现代化过程中,彻底清除近代以来的“文化自悲感”。中国文化具有宏大气魄、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
  朱传启认为:胡着中的“大孔子学说”思路,有气魄,有远见。这一论题,提醒人们不仅要看到西方文化的科学性,亦应看到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大孔子学说”从多层面、多角度地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方法论上具有启示意义。书中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批评,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大孔子学说”内涵还应该开拓,要吸纳孔子以外的其他思想因素。
  邓晓芒认为,胡着《独共南山守中国》一书,在谈论进化论时,只强调了其渐变的一面,而忽视了突变的一面。不应该从进化论的基础上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抽象地说来,中西文化很难分优劣高低,西方文化中心论和华夏文化中心论都不是一种理智的态度。
  五、对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关系及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的探讨 赵林认为:在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在中国及非西方世界,近代化≠现代化,近代化=西化,而现代化则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东西文化对垒、西方与非西方文化的对垒,实质是西方文化内部对垒的扩大化。因此,在目前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非常明智的。吴根友认为,无论用传统来批评现代文化、西方文化,还是用西方文化来批评传统文化,用后现代文化来批评现代文化,这都是当下的中国人在从事自己文化创造时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要把文化批评的武器、手段与文化批评的目的分开。用传统文化来批评现代文化弊病,用西方文化来批判传统文化界的弊端乃是文化创造过程中“百家争呜”的表现,并不是用谁取代谁的问题,其本身恰恰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开放性与生命力。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31~132B5中国哲学吴根友19981998作者: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2。 作者: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31~132B5中国哲学吴根友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45:34

[新一篇] “中國禮儀之爭”與政治哲學問題

[舊一篇] “信仰但不歸屬”的佛教信仰形式    ——以浙閩地區佛教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