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模式和新话语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1961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问世,标志着美国小说走进了后现代派小说的新阶段。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黑色幽默小说和7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派小说。前者往往称为美国第一代后现代派小说或20世纪早期后现代派小说,后者被称为第二代后现代派小说或20世纪后期后现代派小说。这么划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如果从作家年龄上看,两代之间相差不一定很大,有的作家成名较晚,如辛西娅·欧芝克,则被划为第二代后现代派作家(杨仁敬,“嬗变”1)。两个阶段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反映了第二次大战以来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到目前为止,第一代后现代派作家有的谢世了,有的仍有新作问世。他们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也有新的变化。如果说第一代后现代派小说与现代派小说彻底决裂的话,第二代后现代派小说则对法国先锋派艺术手法有所借鉴。两个阶段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小说家如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尼格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威廉·加迪斯、E·L·多克托罗、唐·德里罗、约翰·霍克斯、罗伯特·库弗、梯姆·奥布莱恩和劳拉·安德森等。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且影响了美国少数民族文学,如黑人文学、犹太文学和亚裔文学,促使它们从边缘走向中心。因此,了解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必将有助于全面把握20世纪美国文学的全貌。
      一
  美国小说走进后现代,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文学艺术的边界模糊了、衍化了。后现代派小说超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超越了文学体载之间的传统界限,也超越了各类艺术的传统界限。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氛围下,美国小说出现了新的创作模式,与传统的美国小说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新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事实与虚构的结合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不再是作家个人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而是事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走进后现代派小说,成了它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看来,文学是主观的,作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虚构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而历史和新闻是客观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纪录。因此,他们一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又将历史和新闻一起溶入他们的小说。“重访历史”成了他们的时尚(杨仁敬,“关注历史和政治”6)。如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1975)虚构了3个不同家庭人物的故事,又借用20世纪初期汽车大王福特、大财阀摩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魔术大师胡迪尼和奥国太子费迪南德等真人真事,让作者虚构的犹太移民、黑人和中产阶级白人与这些真实的名人“同台演出”,展现第一次大战前美国社会的大变迁。
  这种事实与虚构在小说里交相映辉的手法揭示了作者对现实和政治的关注。如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1977)将前总统尼克松作为小说的主要叙述者,在虚构的情节中插进尼克松从青少年时代到入主白宫的真实经历,隐晦地批判和嘲笑了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对科学家卢森堡夫妇的迫害。唐·德里罗的《天秤星座》(1988)将肯尼迪被刺事件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的策划联系起来。刺客奥斯瓦尔德曾是作者中学的同学。小说的虚构里包含了这段真实的素材,令人感到亲切可信。难怪它让前正副总统里根和布什读了以后暴跳如雷,责骂德里罗是“民族的败类”!这激起了一场政要与作家的论争。后来,里根和布什保持沉默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2.科幻与虚构的结合
  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大发展,各种文学体裁焕发了青春,过去不受现代派欢迎的科幻小说又重振雄风,占领了图书市场的一角。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人与混血儿之间关系的描述再度引起后现代派作家的重视。科幻成分进入后现代派小说,与史实、传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成了后现代派小说的另一种新模式。
  冯尼格特的长篇小说《五号屠场》是个典型的例子。小说主人公毕利1967年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上,放在动物园里展览,但他并不绝望。他发现那里的人很善良,便向他们学习了许多知识,比如时间的概念。他在幻觉的意识流中摆脱时是个老鳏夫,醒来时成了婚礼上的新郎,可是一小时后新娘死了。他从1955年的门进去,从另一个门1941年出来,再从这个门进去,发现自己到了1963年。他说他多次见过生与死,可随心所欲地回到他有关生死之间的一切事件中去。最后,他患了时间痉挛症,无法控制下一站往哪里去。
  在美国后工业化时代,科幻小说与后现代派小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科幻小说走向后现代主义化,而一些后现代派小说则“科幻小说化”。在不同的后现代派小说中,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其发展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如德里罗的《拉特纳之星》、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巴勒斯的《新星快车》等,这说明科幻与虚构的结合成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另一大特色。
  3.小说与非小说的结合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已经成为一种跨体裁的艺术创作。如《公众的怒火》中插进了50多首诗。以前的小说偶尔插入几首诗也是常有的事,但像这样跨体裁的形式则不多见。后现代派小说的文本复杂多变。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通过希德的诗和金保特的注释,演释故事中的故事,展示纳博科夫的超验现实。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不仅消解了小说与诗歌和戏剧的界限,而且大大地超越了小说与非小说的传统标界。上面提到的《公众的怒火》还包含了新闻广告、时事剪报和歌曲《星条旗永不落》等等。这种超越在中短篇小说里也越来越多。在德里罗的长篇小说《白色的噪音》里,超级市场的广告、电视广告、旅游广告、药品广告到处泛滥,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主人公杰克教授经常发现女儿斯特菲在梦中重复电视里广告的声音。作者描写杰克一家如何在超市和电视广告的干扰中打发日子,揭示消费文化主义给人们带来精神创伤的恶果。
  诺曼·梅勒的长篇小说《刽子手之歌》(1979)收集犯人吉尔摩与他人来往的信件、法庭的证据、证人的陈述和作者采访有关人员100多次的笔录。他这些“新闻报道”使虚构更接近生活。作者根据真人真事这些非小说的材料,深入挖掘罪犯吉尔摩内心的潜意识和社会环境对他的腐蚀。这使作品成了一部关于刽子手加里·吉尔摩一生的“生活实录”的长篇小说。
  4.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结合
  与现代派作家追求高雅的艺术不同,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一直致力于吸取通俗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严肃的社会主题。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和电视的普及使大众文化热经久不衰。诚如詹姆逊所说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162)。采用通俗小说的技巧能使严肃小说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适应大众的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通俗小说包括哥特小说、侦探小说、冒险小说、浪漫小说、言情小说等等,体裁繁多,历史悠久,大众喜闻乐见。其中既有精品,也有劣作。后现代派作家选取其好的艺术技巧,加以融化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托尼·莫里森在《爱娃》里运用哥特式小说的技巧来营造神秘气氛,十分成功。小说描写美国南方重建时期女奴赛丝杀害自己的女孩的故事。后来,赛丝在女儿丹芙的帮助下直面生活,爱娃终于神秘地消失了。在《比利·巴思格特》里,多克托罗将通俗小说的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小说开头采用电影蒙太奇的倒叙手法,描写纽约黑帮老大苏尔兹为了霸占下属的妻子,命令打手将那个下属扔进大海。小说情节紧张,多次出现惊险场面,时而灯红酒绿,时而鲜血淋漓,令人惊心动魄。作者巧妙地通过小主人公比利·巴思格特出生入死的经历写出了30年代纽约黑社会的内幕,充满了尖刻的讥讽和迷人的魅力。小说改编成电影后,由大明星霍夫曼主演,深受观众好评。多克托罗已发表8部长篇小说,其中5部已改编成电影,其它3部正在洽谈中。他成了一位最引人注目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黑人作家伊斯米尔·里德在长篇小说《芒博琼博》里则采用侦探小说的模式来嘲讽侦探小说。小说围绕着叶斯·格卢运动神圣的古埃及文本,在15岁的黑人少年拉巴斯私人调查员和骑士圣殿军的亨克之间展开了侦查与反侦查的斗争。后来,胡杜文本被黑人穆斯林阿布达尔烧掉了。拉巴斯并不灰心,他相信美国将重建它自己的文本。经过50年的休眠状态,胡杜文本又显露复活的征兆。
  5.童话或神话与虚构的结合
  在欧洲文学史上,马洛和哥德曾用德国民间传说“浮士德”,拜伦和布朗宁曾用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唐·璜”写出了不朽的戏剧和诗歌,在各国读者中传为美谈。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则用一些家喻户晓的童话和传说来构建长篇小说,其内容和形式与原先的作品大相径庭。
  唐纳德·巴塞尔姆在长篇小说《白雪公主》(1967)里用松散的拼贴法再现了德国着名作家格林的童话《白雪公主》(1918)。小说保留了童话中白雪公主和七个矮人的基本情节,但人物有点变形,情节古怪。小说中现代的白雪公主年仅22岁,白皮肤黑头发,个子高高的,身上长了美人痣,外貌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一样美。她与七个矮男人生活在一起。这七个人每天到一家中国食品工厂干活,装坛坛罐罐和洗刷地板。头头比尔开始讨厌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也厌倦了当家庭主妇,盼望有个王子来救她出去。小说中有个女人简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编造许多流言诬陷她。简成了巫婆的形象。保罗挖个穴,建立训狗计划,并发明“远距离早期警报系统”监视白雪公主,以便观察她的行动并最后得到她。他是白雪公主所期待的王子形象。最后,保罗喝了简准备给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吉布森酒,猝死了。白雪公主闻讯赶到,在保罗墓前撒了花瓣后升天远去。巴塞尔姆将格林童话与虚构相结合,意在揭露美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反童话本质。与纯洁的白雪公主的童话相比,作者的周围,到处充斥着精神空虚、单调无聊和失望情绪。
  有的作家没有全部借用着名的童话素材来构建文本,有时则采用富有民族色彩的神话来丰富情节和活跃气氛。如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将中国花木兰的故事美国化,结合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华裔移民的辛酸以及中国旧社会女性的苦难,构成跨文化的独特文本,获得美国读者的认同和接受。
  6.小说与绘画、音乐尤其是多媒体的结合
  20世纪70至80年代曾是网络大发展的时代,有些多才多艺的作家便把小说与绘画、音乐尤其是最时髦的多媒体结合起来,创作了比后现代派更后现代的小说。最突出的,就是着名女作家劳瑞·安德森。劳瑞·安德森既是小说家,又是演员、画家、摄影师和作曲家。《战争是现代艺术的最高形式》是《神经圣经》里的名篇之一。它生动而简洁地记录了作者自带电子设备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到中东各国演出的故事。文字旁边是她自己画的四幅画:一架飞行中的轰炸机、一个战士肩扛火箭枪、炸弹爆炸时产生的烟幕和炸弹在夜间爆炸时的火光。四幅画与文字描述构成了互文性,给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击(甘文平9)。不仅如此,安德森还把上述短篇搬上舞台。舞台上配有相关的背景画面和不同的背景音乐,她亲自在台上朗诵,并通过声音的高低来营造独特的氛围,调动听众的情绪,让听众的心态随着电子音乐旋律的变化从平静到不平静,再回到平静,从紧张和恐惧到轻松和幽默。她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人们称她是个跨体裁的艺术通才,富有创新精神的后现代派作家。
  此外,在冯尼格特的小说《冠军早餐》里,常常可以发现作者自己画的插画,如印字的汗衫、美国国旗、蛋筒冰淇淋、中国的阴阳图、河狸、女人内裤、面具、左轮手枪、注射针管、路标和塑料分子结构图等等,这些插画不同于一般的插图,往往成了小说文本的一部分。冯尼格特喜欢用科幻与虚构相结合的模式来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这些插画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在上述的新模式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叙事话语。他们在构建文本时,对语言的选择,随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的变化偶然而成,追求差异性,主张多元化,用满不在乎的反讽形式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充满冷漠、戏谑和嘲弄。这些话语有时句法不规范、语义不一致、句子中断、篇章破碎,甚至无标点,无大写,任意分行,用文字组成图案,玩字谜游戏和文学代码。正如美国批评家哈桑所说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公开的、玩笑的、移位的和不确定的形式,实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
  与以前小说的叙事话语相比,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大体有下列几种新话语:
  1.跨体裁的反讽话语
  一部小说里有诗、有戏、有人物对话,还有政论性的演讲。如《公众的怒火》,除了小说叙事话语外,还有诗、歌曲、剪报、广告、小歌剧、艾森豪威尔与囚犯的对话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叙事者尼克松在纽约时报广场罗森堡夫妇刑场上的演讲。他大声疾呼:
  “本国呼唤新的奉献精神的时候到了!我请你们支持培养国民精神;为了负起对全球的责任,我们需要这种信念!这是个伟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请今晚在场的所有的人走上前来——现在,马上!——为了美国脱下裤子”……(库弗442)
  当众脱下裤子是个庸俗下流的动作,小说作者将它与尼克松光明堂皇的高论联系在一起,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崇高的政治话语与下流的动作构成对美国迫害无辜的科学家罗森堡夫妇的嘲弄。其讽刺的力度真是入木三分!
  2.用人物对话的直接引语构成的叙事话语
  小说的叙事话语一般都是由人物对话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以及作者的叙述和描写构成的。但威廉·加迪斯的长篇小说《小大亨》(1975)则由人物对话的直接引语构成。这在美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大亨》的开头就突出一个“钱”字。主人公小大亨是个年仅11岁的小学生。他从学校的各项教育中明白:美国各大公司的生财之道是搞骗局。于是他动手一试,利用小学走廊里一台投币电话指挥运作,按广告上的信息大搞投机买卖。过了不久竟大获成功,创建了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他一跃成为美国企业界的巨头,从事运输、医药、木材、火葬瓮和避孕套等商品的交易。众多人物投奔“小大亨”的幻想帝国。
  小说的开头如下:
  ——钱?
  ——纸,对啦!
  ——没见过。纸币!
  ——我们到东部来才见到纸币。
  ——我们第一次见到,看起来很新奇,没意思。
  ——你不相信它值钱吗?
  ——父亲玩了他的零钱后才信。(Willam Gaddis 3)
  小说主题集中在一个“钱”字——赚钱、捞钱、骗钱,发大财。小说用人物对话的直接引语当叙事话语,因为生意上讨价还价全是从那台投币电话传出的声音,很口语化。当然也有电传上来往的商务英语。书里还出现了达官政要的政治语言,如前总统里根、布什没有句法的讲话,前总统克林顿没有语法的对话、播音员、记者、节目主持人的电视语言、金融和财贸的广告语言以及大众的流行音乐。后现代派的艺术特色浓烈。
  3.超市广告、旅游广告和药品广告,构成富有市场信息的叙事话语
  商品广告是市场经济的吹鼓手和幸运儿,更成了后工业时代的庞儿,在家里打开电视机或走进超级市场的大门,迎面扑来的是五光十色的广告。真真假假的各类广告引导或误导人们的消费。过多过滥的商品广告打破了生活的平静,干扰了人们的心态。这是后工业时代美国消费主义造成的困扰。
  在德里罗的长篇小说《白色的噪音》的叙事话语里反映了上述的特点。人们用三大信用卡MasterCard,Visa,American Express代替现款交易;许多商标充斥广告,如Dacron,Orion,Lycra Spandex,Kleenex Softique,Lyda等等。商标靠广告创名牌。商品靠名牌抢占市场。汽车和房地产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日本小汽车挤进美国市场。丰田牌的轿车加大竞争力度。Toyota Corolla,Toyota Celica,Toyota Cressida三个牌号的广告满天飞。这些活龙活现的广告语言浸透小说的叙事话语,使它富有信息时代的特色,区别于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的叙事话语。《白色的噪音》成了一部富有时代特色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4.作者的话音随意介入叙事,构成“侵入式”的话语
  以前,小说创作忌讳作者闯进情节之中说三道四,尤其是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者的小说。但在后现代派小说中,这种“侵入式”的话语则屡见不鲜。冯尼格特在《时震》(1997)里坦率地写道:“特劳特(小说主人公)其实并不存在。在我的其它几部小说中,他是我的另一个自我。”有时,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成了文本的一部分。如《时震》中写道:“我的儿子马克·冯尼格特医生写过一本关于自己在60年代发疯的经历的书,书写得是一流的,然后从哈佛医学院毕业。”《时震》是由许多碎片组成的。没有中心,没有情节,没有时间顺序,也没有逻辑规律。作者似乎想写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的故事,但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以荒诞的手法表现生存环境的荒唐可悲,嘲笑社会的混乱和作家的无奈。
  有趣的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力普·罗思也在他自己的长篇小说《欺骗》(1990)里出现在伦敦,与几个女人就爱情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在他另一部长篇小说《夏洛克在行动》(1993)里则出现两个意见相左的菲力普·罗思的形象,用以探讨现代人的双重性格。像这种“侵入式”的话语在传统小说里是不多见的。
  5.超文本的电脑语言构成的话语
  电脑的大普及使网络文学应运而生,超文本的电脑语言引起了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兴趣。他们试着在小说中用它构建新的话语。E.L.多克托罗在中篇小说《皮男人》里曾用3个词组共13个名词来描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
  (1)Night Ladder Window Scream Penis
    夜晚  梯子  窗户  尖叫  阴茎
  (2)Patrol Mud Flare Mortar
    巡逻  泥土 火焰  迫击炮
  (3)President Crowd Bullet
    总统    人群  子弹     (Doctorow 6)
  经过仔细的思考,不难解读这3个词组的含意:
  (1)60年代,有的男人在夜晚用梯子爬进窗户对女人强暴,女人发出尖叫。在当时社会矛盾激化时,有些人走上街头游行,有的则搞乱伦,走上犯罪的道路;(2)指越南战争。士兵巡逻在泥土小路上看到迫击炮射击时发生的火焰;(3)1963年,前总统肯尼迪到达拉斯参加竞选活动,专车进入闹市区人群中时被一颗子弹刺杀。这13个名词没有按英语语法规则组成常规的句子,而是让读者思考,将它们在脑子里把这些词串起来。这种话语不但从电脑语言得到启示,而且受到读者反应论的影响,这里又可以看到文学与语言学的新交汇。
  总之,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构建了上述特殊的话语,读者要进入这一语言的代码中,才能解构文本,捕捉它的含意。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突破了现代派的美学准则,消解了一统天下的精英意识,并且适应传媒时代的需要,从大众文化吸取了有益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模式和叙事话语。他们的小说创作跨越了传统的边界,进入其他体裁的领域。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被非线性叙事模式所取代。反体裁、反英雄成了当代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创作模式的主要特色。它在颠覆和解构传统的艺术形式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反讽、混杂、内在性和不确定性。一部小说主要采用一种创作模式,但叙事话语则往往交叉出现,不局限于单一的话语。这与作家创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作家常将写作当成一种语言游戏,在构建文本时,对语言素材不加选择,听其自然形成。读者可采用任何手段随意去解读文本。
  但是,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并不主张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他们往往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想用自己的天赋和才能,运用不确定的语言符号系统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零散性、混乱和疯狂。他们的作品对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变态和道德沦落的揭露和批评,力度不同,但倾向明显。有的在荒诞的形式里显露现实主义的威力。有时喜剧的手法令人苦笑,有时悲剧的结局叫人心酸。有时迂回曲折,晦涩难懂,像中国的魔匣,令人不得其解。所以,透过其荒诞可笑的表面,读者要耐心体味,反复思索,就不难解开其一层层的疑团了。
      引用作品外国文学研究武汉51~57J4外国文学研究杨仁敬20032003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自1961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至今,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涌现许多佳作。本文深入评析了这些名作的6种新模式和5种新话语,并指出它们每部小说主要采用一种创作模式,但叙事话语往往交叉出现,不局限于单一的话语。作家常常在不确定的语言符号组合里戏仿、嘲讽,表露对现实的批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新模式/新话语杨仁敬,厦门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 作者:外国文学研究武汉51~57J4外国文学研究杨仁敬20032003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自1961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至今,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涌现许多佳作。本文深入评析了这些名作的6种新模式和5种新话语,并指出它们每部小说主要采用一种创作模式,但叙事话语往往交叉出现,不局限于单一的话语。作家常常在不确定的语言符号组合里戏仿、嘲讽,表露对现实的批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新模式/新话语

网载 2013-09-10 20:44:06

[新一篇] 論羅蒂后現代哲學的人文精神意蘊

[舊一篇] 論胡適對現代學生運動態度的兩重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