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绞痛 没事折腾汉字为哪般?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没事折腾汉字为哪般?
  教育部出台《通用汉字规范表》(征求意见稿),对四十四个常用字加以整形,捺改点,横改提,竖钩改竖,调整结构,增加笔画,如此这般。教育部的官员说,这样的微调,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我看未必。此番调整的汉字,像“新、杀、条、杂、亲”等等,都属于最常用的汉字,老百姓几乎每天只要写字,都离不开。再说现在还有一批老人根本不用电脑,依然坚持手写,小学生在汉字的学习阶段,也要手写,就是我们这些用电脑打字的,看见调整过的这些字,感觉也相当别扭。我们知道,一个人形成的书写习惯,哪怕小学生刚刚形成几年,就很难改了,此方案一旦征求意见完了(一般都是走过场),正式公布实行,势必会让一大批老的老小的小的人,整天处于写错别字的焦虑之中。
  关键是,这样折腾一回汉字,有什么必要呢?有什么必要把人家几十年形成的书写习惯改过来呢?是出于规范的要求吗?原来的写法,已经约定俗成,一直这样写下来,而且官方也认可(否则不必此番统一修改),不就等于规范吗?至于说美观,对字来说,看顺眼了就是美。不能说官方认定是美,就是美,老百姓说了不算。
  语言文字是个约定俗成的东西,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活的东西。大众认可,才是硬道理。因为,这东西不是象牙塔里的观赏品,是老百姓每天都要用的。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很多民间流行的俗字,别体字,民间错误的叫法,最后都被官方承认,成为今天的规范。很简单,语言文字是要流通的,是大众的事,不能完全由精英说了算。语言文字不扎根于民间,就没有活力。在历史上,许多民族的精英,曾经试图造过字,比如契丹大小字,女真大小字,但是由于没有在民间扎根,最后都没有流传下来。后面的建州女真虽然是金代女真的后裔,但在重新崛起之时,已经全然不知祖先的文字,还得重新再造。因此,教育部下属的国家语委,如果出于规范汉字的考虑,出台所谓的规范表,思路不应该是把已经通行的书写习惯改过来,想当然地改成专家们喜欢的形式,而恰恰应该相反,尊重民间的习惯,加以固定化。
  虽然眼下不折腾已经成为国家的共识,但是,我们的某些政府机构,还是喜欢折腾。不折腾,似乎就浑身难受;不折腾,似乎就显不出来我这个机构的重要性。机构分管哪块,就折腾哪块,即使被人讥为吃饱了撑的,也要折腾。这些机构的人,似乎神经非常坚强,不在乎博得骂名。老百姓越是不满意,自己似乎就越是得意。似乎不给百姓添堵,自己就堵得慌,没事找事,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人们制造麻烦。这样的行政决策,固然背后有某些专家的支持,从本质上讲,依然是一种折腾。这么多年来,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折腾。从前是以革命的名义,以政治运动的形式折腾,现在是以改革的名义,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折腾。总是无端生事,折腾老百姓,都是权力惹的祸。什么时候能不折腾了,百姓和国家就有福了。
  这四十四个汉字真冤,没事就被整了形。老百姓也冤,闭门家中坐,无端地就要改习惯,招谁惹谁了?还好,此番折腾,毕竟是以征求意见稿的方式出台的,不像水、电、汽油,说涨就涨了,因此老百姓还有个缓冲余地。只是,但愿这个征求意见货真价实,别意思意思,然后就照样出台。
 


张鸣 2013-08-21 12:57:47

[新一篇] 中國心絞痛 教育讓“諾獎”從我們身邊走開

[舊一篇] 中國心絞痛 臉皮薄的和臉皮厚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