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香港文汇报副刊 2010-01-24
文:Cate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77年,当英国音乐人Brian Eno在一个清晨置身德国科隆机场偌大又空荡的候机厅时,他为从玻璃天花板上倾泻下来的阳光,周围拖行李的乘客从容来去的步态,以及他们安然的面容而深 深的感动。在安宁的几乎带神圣的氛围中,他忽然觉得似乎还缺少一样东西而未能完美,这便是音乐。不久后,他创作了一张后来影响世界乐坛的电子音乐唱片 《机场音乐》(Music for airports),并正式定义了「环境音乐」(Ambient)这个概念。
Eno曾说,在专辑中,他想探讨的是有关音乐和建筑的关系,即,在由建筑高度所生成的迷幻感如何 上升到一种「超越」的经验层面,并寻找某种音乐可以搭配类似的「飞行、邂逅和漂浮」等等主题。重复的旋律或音符,轻若羽毛的若有若无,接近冥想似的缓慢节 奏,是听者至今在YouTube上的直观感受,不过,也有不少人曾批评艺术家过于哲学性的实践,较难与日常生活的层面相融。Anyway,场景切换到 2010年的香港,由本地致力当代音乐及推广实验音乐的机构「现在音乐」,邀请了5位本地实验音乐先锋,以Eno的机场音乐为主题,尝试通过录像、乐器、 电子科技等各种装置,演绎「布赖恩.伊诺《机场音乐》:当代音影实验现场」音乐会。比起原作的学院味道,这次的表演更强调交互和跨界。
城市里的「风神」
到底来自21世纪香港的声音将带出什么样的讯息和故事?记者在参与此次演出的艺术家之一的 Aenon(罗家恩)位于上环的「gallery EXIT」,同时还见到了另外2位音乐创作人员:Nerve(许敖山)和 Gaybird(梁基爵),3人带出与声音有关的故事和尝试原来各有不同。作为直接与Eno进行对话的Nerve对记者说,此次参与的音乐创作人的作品均 为独立制作,他为自己作品取名《风流城声─机场》(Aeolian-Airport),英文名来自古希腊人曾经做过的一种乐器,古希腊人在一种特制的木盒 里,绑上一条条线,挂在树上或摆在窗前,因为他们相信,希腊的风神会拨弄这个乐器。以此为灵感,Nerve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装备:一个自写的计算机软件加 上一个收音咪,并把它们摆在赤腊角机场的出入口处,进进出出的人声和各种环境声经过收音咪进入计算机中,经过软件的处理,将呈现一种特别的「城市声音」。 和以往创作形式稍有不同,Nerve说,他已尽量控制自己对声音素材在后期的过多干预,「介于音乐和原始声音素材之间。」
Gaybird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面对香港特有的「格仔屋」和较为规整、细瘦 的民居,他更留意到建筑群内部细微的变化和周围小径的曲折,届时他的创作会更依赖现场计算机声音装置与表演者之间的交互,碰撞出较多即兴的音响和旋律来, 同时也是对他作品名《破格》的具象表达。
寻找声音模糊地带
90年代初开始接触电子音乐的Aenon,其实很早对居住空间里的各种声音充满了好奇,学生时代的 他,喜欢打开自家窗户录下窗外的声音讯息,因为家住九龙,结果幸运地保留了当年在启德机场上空升降的飞机声。这次与机场有关的主题作品,这些录音便显得别 具意义。作为一种对应,他同时使用了自己在纽约居所处录下的窗外的交通音,「一般我们听音乐时,很刻意地去划分出2个世界来,但当你打开窗户,一边听到音 乐旋律,另一边夹杂其他生活音响时,便出现一种声音世界的模糊性。」于是有了Aenon这次的作品《朝空》(Towards the Air),「对我来说,也是为了提高大家对声音的敏感度。因为去过别处后,你会发现,其实香港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充满声音的嘈杂城市。」
作为实验音乐的跨界,Nerve介绍,现场的不少音乐作品都会有相应的视像,而这亦可以看成为音 乐的一部分。比如Aenon的《朝空》,会试图将一段物体跌落的画面倒转,造成向上飞天的效果。「虽然我们并不是完全与机场有关,但禀承的是Eno所探讨 的城市与人的关系的主题。」Aenon说。「有人会通过绘画、摄影的视觉表达方式,呈现某一个时刻的情绪和景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香港地铁的模 样,但是没有人会知道80年代香港地铁里的声音是怎样的,」Nerve说,「但这种记录式的态度去处理声音也是很有趣的。」
布赖恩.伊诺《机场音乐》当代音影实验现场
2010年1月29-30日
葵青剧院黑盒剧场 [访谈文章及演出资料]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gaybird.blogbus.com/logs/134118049.html
梁基爵gaybird@人山人海 2013-06-24 09:09:1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