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一个少女在幽咽中隐藏一段伤心的往事
那暖暖的雨涤荡着多少历史的尘埃,只是我无法还原,无法清晰可见的去描摹古人的悲欢离愁。于我只能撑一把小伞,在前人走过的路上踱步,用青涩的思想去体味一段段幽远的故事...
日如丝棼,岁月如梭
回家两天,在电视上听到最多的是「新时代」春晚也在讲新时代,我还是搞不懂啥是新时代。
莫尔根
其实我作为员工觉得,每周一开会挺好的,老大都会速战速决,他能记住每个人的项目和进程,所以都很重视早会,复盘进攻。
[zt]1969年2月22日,阿尔巴尼亚新任驻华大使乔治•罗博抵达北京。当时的首辅大人伍豪带着乔冠华姬鹏飞等人设宴接风洗尘。席间阿尔巴尼亚参赞阿果利一同赴宴。这群嗜酒如命的人,喝的酩酊大醉。阿果利喝到在洗手间呕吐不止。宴会结束后,阿果利酒驾,在长安街上撞死了一名骑自行车的中国工人。伍豪听说了事故之后,担心阿果利别有什么不良好的体验,便热情的进行了安抚。一方面承诺,车祸身亡的中国工人,由中国这边负全责,不能给外宾添麻烦。另一方面,为了给阿果利压压惊,首辅又命乔冠华等人,陪酒驾肇事司机阿果利,在杭州公费旅游一周,吃喝玩乐的一切费用都是中国方面支付。至于被撞死的那名中国工人,没有人觉得他车祸身亡这件事算个什么事。这就是伍豪被主流媒体和五毛、毛左们吹上天的外交水平。
书里提到有人问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关于某个特定问题的意见,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还没写呢」。这句我很有同感,我们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会对脑子里飘着的东西穿针引线,有时落笔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
大概记得松鼠会小庄说过「用新鲜事的密度来延长回忆的长度,也是变相的延长生命」
向大家热请推荐《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这本书(毕竟是个鉴书的公众号),书是法国一个心理治疗师写的小册子,很小,但非常温暖。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想通了不少事情,在心里跟自己说了很多肝胆相照的话,也不再和自己的焦虑不共戴天。
每个年纪都有烦心事儿,年轻的时候愣头青,到处撞得头破血流,没有分寸;那些上了岁数的,垂暮之年,生命火光摇曳,开始冲着永恒之地蹒跚前行。
昨天我一特别好的朋友跟我聊起年纪的时候说,我们的空间和成就,取决于我们还能活多久,而不是我们已经活了多久。
要想把一个观点灌输出去先抛出观点别人能想出一百个理由说你的观点不对,做出些成就包装故事再抛出个观点别人就信了,终结争吵的最好方式
其实大部分中年人直到中年结束都不一定有机会体验文章里那些高级焦虑,比如成为某个大公司的高管,或者买一套小一千万的学区大房子,能还得起一个月好几万块钱的贷款。这本来是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结果有一天听说实现了这些目标的「成功人士」也一样焦虑,于是一方面焦虑自己不能成为他们,另一方面开始共情他们的焦虑,产生了一种双重焦虑。
李尚远
火种有暗淡的时候,但永远不会熄灭。
赵蕾
他还译过《九人》,你应该也会喜欢。
还有《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我也读了,非常喜欢,能读到这样的书是我们的荣幸,应该谢谢他。
董轶
一本书最好的部分并不是它所包含的思想,就像美好的音乐并不仅仅指它的音乐,而是它们在心灵上造成的回响
综合 2022-01-09 11: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