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湾那些年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台湾之于我们的印象,可能更多是文艺。不管是电影、音乐还是书,“台湾制造”似乎都漾着一种温情但又不羁、野性的味道,还带着对自由民主的较真,久而久之形成独特气质,化成一种符号。


是什么让台湾之所以为今天台湾?我们好像了解又不了解——从蓝绿阵营撕来撕去的新闻里、从台湾电影隐隐的折射里、从别人只言片语的谈论里,我们确实知道一些,但又很难看清它的脉络。


秦风编着的《岁月台湾》一书由390张珍贵照片和近20万文字组成,或许能给我们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呈现台湾这些年的脉络,像一部纪录片,也好似展览。



岁月台湾

秦风 编着


动荡岁月
1900-1909 日本殖民之始

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缘于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中国向日本支付巨额的赔款,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


↑日军占领新竹后,在庙宇召集民众训话。


1945 台湾光复

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将军于1945 年10 月25 日,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台北公会堂( 今中山堂),接受日本驻台“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标志了日本在台湾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正式结束。


↑台湾光复,国府代表来台在台北公会堂( 今中山堂) 接受日本投降,门前搭起庆祝牌楼,张灯结彩,民众欣喜莫名。


↑蒋介石在世界胜利日庆祝茶会招待各国使节、将士。


1947 “二二八”事件爆发

1947 年2 月27 日下午,专卖局查缉股的职员傅学通、叶得根等人前往台北太平町附近查缉私烟。烟贩们一哄而散,剩下一名女烟贩林江迈走避不及,所卖的香烟和身上携带的现款悉被没收。争执之间,傅学通以手枪枪托击伤林妇,其头部血流如注,顿时群众怒不可遏,开始追打查缉人员。傅学通被追打之际举枪发射,打死了正巧从屋檐下探头张望的居民陈文溪。接下来,愤怒的群众焚烧了缉私卡车,并且包围了据传收容缉私人员的宪兵团。隔日(2 月28日),台北上空聚集着浮躁不安的气氛,大批群众包围并攻击专卖局门市部,砸毁窗户,将里面的东西搬出放火焚烧。随后,市民们组织了请愿队前往长官公署,卫兵举枪阻止他们前进,随后传来二十余响枪声,市民死伤多人。事态迅速扩大,一场席卷全台的民变爆发了,史称“二二八”事件。


↑在“二二八”事件中,群众冲入台北专卖局,捣毁桌椅,并将东西扔到大街上放火焚烧。


↑南京中央政府为“二二八”事件所震惊,特派遣国防部部长白崇禧来台宣慰。


1949 国民党迁台

1949年12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由四川成都市迁往台湾台北市。随着“行政院”的迁台办公,也正式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全面溃退台湾。


↑在机场等待抵台“国军”的礼仪小姐。

迁台不久,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出席集会。


1950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1950 年6 月25 日,为期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场战争决定了亚太地区新的战略均势,也改变了台湾的命运。


1950 年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陆战队设在台湾的一个基地。

建设与徘徊
1951 台湾征兵令颁布

1951 年7 月下旬,征兵令颁布,当局首度在台湾省进行征兵工作,凡1928 年至1940 年出生的男丁,经体格检查列入甲级者,均须应召入营。此次计划征集士兵一万四千人,汽车司机一千名,共计一万五千名。


在传统欢送入伍的旗帜簇拥下,“台湾省主席”吴国桢( 右二手握帽子者) 欢送役男当兵入伍。


1953 耕者有其田

台湾土地改革的最后阶段“耕者有其田”于1953 年1月正式实施。这项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湾政治和社会的基本结构,使得经济发展步上轨道,也奠定了国民党治台的基础,影响深远。


台湾土地银行为确保“耕者有其田”政策成果,举办新农贷制度。图为该行在放款前邀请农民集会解释,并请农民按其需要举牌表达。


1954 火烧岛记事

绿岛,对台湾绝大多数走过戒严岁月的人来说,是个神秘而具有各种复杂意涵的地方,既有禁忌与恐惧的阴影,又有犯罪与惩罚的色彩。等到政治“解严”后,许多曾在绿岛被关过的政治犯成为活跃的政治人物,又仿佛代表了一种人权与自由的象征。这多变的意涵与色彩,正也代表了台湾战后所走过的复杂岁月。


绿岛管训学员在教室听教官讲授所谓“匪党理论批判”。

美军政治顾问参观绿岛。在东西方“冷战”期间,美国情报单位亦曾参与亚洲各国的所谓“反共侦防”工作。


1958 金门炮战

驻守小金门的国民党军四十七师师长郝柏村在1958年8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6 时赴湖下晚餐甫毕,正在桌上闲谈时,18时30分传来炮声,敌准备已久之攻击动作开始矣。……今日敌炮袭击,从围头以迄烟墩山,全面向我大小金门及大二担疯狂射击几十分钟。”

“八二三”炮战期间,国民党军LVT 登陆艇(水鸭子)部队执行海上运补任务。

戍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士兵在墓前祭奠阵亡的伙伴。

文艺台湾形成期
1961 “中国小姐”选美

第二届“中国小姐”选拔赛于1961年5月15 日举行,汪丽玲、李秀英、马维君三位脱颖而出,并列第一名。在这个时候,“中国小姐”不仅是美丽的化身,也象征着民族的荣誉,背负着社会高度的期待。

第一届“中国小姐”复选预演在台北国际学舍举行,入围的佳丽身着白色礼服,在伸展台上。


第二届“中国小姐”李秀英(右二)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小姐”选拔赛中获得第二名。


1962 胡适在台北逝世

一代学术宗师胡适博士,于1962年2月24日病逝于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这位影响20 世纪中国人至深的思想家在宝岛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五年,提升了台湾的思想学术水平,播下了自由主义的种子,也留下了难以企及的学人典范。


1958 年,胡适在“国民大会”上请蒋介石致词。


1963 "梁祝"旋风

说起1960 年代台湾的流行文化,黄梅调自然是独占鳌头,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引领风骚的凌波则是其中的超级偶像。1963 年10 月30日,“梁兄哥”凌波小姐应邀来台,掀起了空前热潮,台北估计有十五万的影迷沿途争睹她的风采。


《梁祝》剧照


由李翰祥导演、江青担任女主角的《西施》,由勾践复国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场面相当宏大。


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

1970 年,十七岁的少女歌星邓丽君第一次到香港演唱,同时还当选“白花油慈善皇后”。这位外形甜美的可爱少女,借助更为广大的舞台,开创其广阔的演唱生涯。1970 年代末期,邓丽君的歌曲进入中国大陆,成了20 世纪最受欢迎的华人歌星,她的名字已成了温柔、善良、甜美以及无限怀念的代名词。


邓丽君(右)赴军中演唱,与官兵握手致意。


↑邓丽君(前)由于出身军人家庭,对军人有着浓厚的情感,经常从事“劳军活动”。图为邓丽君在中秋节前往“劳军”时,换上军服,扮演起执勤哨兵的模样。


1973 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在战后台湾社会中,很少有文化团体像“云门舞集”那般,肩负着严肃的社会和文化使命,持续不断地探索生命的体验,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历二十余载而不衰。其情之殷,其志之坚,成为台湾文化的一个传奇。


↑云门舞集以传统的精神内涵,搭配现代舞的外在形式,为台湾的文化内涵开创了崭新的面貌。


1975 琼瑶编织爱情美梦

尽管琼瑶的小说很少被评论家列为“经典作品”,相反的,批评者常以严苛的言词形容这些虚幻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不过没有人能否认,这些爱情小说曾长期占据了女学生的书包,使她们在准备各种考试的苦闷日子里,得以一解少女怀春之思。可以说,如果不记录琼瑶编织爱情美梦的历程,以及社会如何领受这些天边的云彩,台湾的社会生活史将是不完整的。


秦祥林(右)与林青霞是1970 年代琼瑶爱情电影中的主要男女主角。俏丽的林青霞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是1970 年代台湾最具代表性的玉女明星。


邓光荣与林凤娇在琼瑶爱情电影中喝洋酒,这类影片潜意识中反映人们对西方舒适生活的向往。


1982 罗大佑掀起黑色旋风

这一年,年轻的罗大佑和他的女友张艾嘉不断出现在电视上,唱着《恋曲1980》和《童年》等歌曲。歌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浅浅感伤,又有着新一代人对老套山盟海誓的不买账。无论是词曲、唱腔和演唱方式都打破陈规,令人耳目一新。


罗大佑的演唱充满爆发力。


多元、革新与开放中前行
1987 开放大陆探亲

随着1986 年开放“党禁”后,台湾社会开放的脚步更形加快,两岸关系的种种禁忌亦逐步解除。10 14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关系的一大突破。


“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会长何文德抗议国民党不准老兵返乡探亲。


老兵返乡探亲的心愿终得实现,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988 淡水开出的最后一班列车

台北市建设局宣布,1988 年元旦将停驶台北—淡水线(北淡线)火车,以便改建捷运系统。消息一出,立刻引发阵阵的怀旧感伤。在电气化的时代,这班火车的朴质、平易和人情味是台湾仅存的往日情怀,一旦要告别它,不禁令人依依不舍。


满载着旅客的快乐回忆,淡水最后一班列车终于开出……


1989 股市冲破一万点

1989 6 l9日,台湾股市以一万一百零五点创下二十七年来的最高纪录。它带给股民欢悦的前景,但也引来深刻的批判和质疑。




1922 失踪儿童激增

1992 年,台湾共有八十三名儿童失踪,达到历史的高峰,父母哀嚎求助之声引起媒体广泛的报道,引来全社会的关怀与同情。各界纷纷动员展开协寻失踪儿童的活动,并催生健全的儿童福利观念与法律。


信息会与儿童福利联盟合作,在计算机网络上,发起“全民情报网,带引他回家”活动,将台湾失踪儿童数据传送到全台湾以及全世界。


1996 世纪末的“保钓”风云

由于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社”成员在钓鱼岛上兴建灯塔,以宣示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两岸三地爆发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中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并掀起世纪末的“保钓”运动。


1996 年,港台钓鱼岛护土行动由台北县议员金介寿(右)与香港立法局议员何俊仁带领出发。图为他们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出动的小艇对峙中。


1997 白晓燕命案

1997 年春天发生的白晓燕命案,持续了半年才结束。这件案子不仅是台湾治安史上空前的污点,其所涉及的政治和媒体运作问题,也是过去所没有的。


“五一八”大游行,群众为白晓燕案再度走上街头,抗议治安败坏;群众并且使用激光,将“认错”两个字打在“总统府”建筑上。


1998 马英九与陈水扁的对决

1998 12 5 日,在进行了四个多月的选举动员和庞大的宣传后,国民党的马英九击败了民进党的陈水扁成为台北市市长;民进党的谢长廷则击败了国民党的吴敦义成为高雄市市长。此外,国民党则在“立法委员”选举方面大获全胜。


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台北市市长后,支持者以香槟酒为他灌顶狂欢庆祝。


1999 “九二一”大地震

20 世纪台湾最大规模的地震于1999 9 21 日清晨l 47 分突然降临,大多数百姓在睡梦中被惊醒,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一时间电力断绝,许多人扶老携幼,逃到马路上,另一些百姓则在轰然塌落的大楼中永别人间。


“九二一”大地震,台中县大里市“台中奇迹”建筑倒塌后,灾民冒着生命危险以绳索攀登大楼抢救财物。


2008-今 两岸关系趋向和平开放

台湾于2008 年实现二次政党轮替之后,停滞近十年的两岸关系如枯木逢春,瞬间生长茂密。


2012115日,“ 总统选举”次日,台湾各大报刊都以“总统大选”马英九连任为头条新闻。


20093月,大陆知名画家陈丹青到台湾举办画展,与友人家庭晚宴时,随手替朋友的家人速写。两岸文化交流快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大陆知名文化人前来台湾。




综合 2022-01-09 19:00:01

[新一篇] 章詒和:懷想儲安平

[舊一篇] 張千帆:中國未來走向的三種可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