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于文化史上的意义都很重大,影响深远。他的崇高品质和特立独行的操守为中国文人树立了一个令人敬重,值得效法的榜样。他对美好理想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为完善独立人格而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价值取向,以及他文学创作丰厚的内涵和朴茂清新,古雅自然又不失优美流畅的内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他从小就博学能文,因身处乱世,少年时就胸怀“澄清中原”、“大济苍生”的愿望。他熟谙儒家和道家经典,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志趣。
陶渊明要求自己“立身行己有严正”,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他为官清正,不阿谀逢迎,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他最为人所知的是担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世俗权贵折腰--向小人贿赂献殷勤,毅然挂冠解印而回归田园,他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他辞官归里,隐居务农,其妻翟氏与他一样安贫守节,二人一起劳动,“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他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人们常称他为五柳先生。虽然他一开始种田常是“草盛豆苗稀”,这使他不得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辛苦的生活并没有使其改变初衷,由此却带来了心灵上的宁静与坦然。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渴望“人生归有道”。
在田园,他还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在一起探讨诗文与人生。如他在《移居》中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选择移居南村,是因为他看中了这里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这些人朝夕相处,“素心人”是指内心纯净、朴素之人。“邻曲时来往,抗言谈往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在躬耕闲暇,常与他们一起赋诗言志,大家直率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难不解的问题互相切磋分析。大家互相帮助,和睦的邻里关系使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获益匪浅。
二、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诗文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一)、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
陶渊明的诗文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其诗文主要内容是平淡而充满自然意趣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是不露斧凿却又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作于他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诗人把世俗的名禄视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回归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在这里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则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的腐败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再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此诗写农家于闲暇时之景况,写得逼真天然,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令人感觉十分亲切。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当他回到无尘无染的田园之境,仰观宇宙,与天地精神往来,“游心太玄”,感受到心灵真正的快乐。
陶渊明以宁静的审美心境去观照自然,他的诗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且寄至味于淡然之中,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只一个“翼”字,描绘出在和煦的南风微拂下,新苗象长上了翅膀、翩翩欲飞的样子;“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表现出云间之月的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的繁花似锦;“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之美。诸如此类明白如话的佳句在陶渊明的诗作中无处不在。
(二)真淳隽永、高远入化的意境和理趣
真淳自然、天然去饰的语言,让人读之有浑然天成,与人无尽的美感,也才能从最深处打动人心,使其诗文虽历经百代却依然能引起无数人思想的共鸣。如陶渊明的诗《饮酒》之五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诗人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所以他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真意”并悟出人生的真谛,他想把其中的“真意”说出来,又觉得说不出也不必说了。
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辞》也非常着名,表达出一种洒脱的胸怀和超越的境界,这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篇中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描写诗人日夜兼程远道归来的满心喜悦,这是出了樊笼而归真的奔赴呵,因而归心似箭!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人生之彻悟,归去来兮,是人本性之召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和未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尾二句是诗人感悟到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天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
在《桃花源诗并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个“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的世外仙界,令人心驰神往。这是一个返朴归真,“纯然古风”的理想境界。由此可以看出,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美好追求从未改变。
陶渊明诗文还有一个突出成就是理趣盎然。诗人精心选择蕴含自然之理的形象,构筑令人神往的艺术意境,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和浩然正气。他喜欢写兰、松、菊、飞鸟、白云等以喻志咏怀。如他在《幽兰》中写道:“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写出内蕴着芳香之气的兰花正等待着清风的吹拂;他在《和郭主簿》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严霜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守志不阿的性格的象征,诗人愿与菊相伴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因此菊花后来又被誉为“花之隐者”或“陶菊”之雅称。他在《归鸟》中写道:“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诗人以归鸟自喻,寻找其精神的故乡与归宿,有时飞到极遥远的地方,有时憩息在高入青云的山峰。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三、陶渊明的人格与文品对后世的影响
从文学的教育意义而言,陶渊明的诗文特色充份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趣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精神风貌,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读者对其产生衷心的崇敬和向往,他们每人依据各人情况,对陶诗各有所得。
南朝时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称赞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唐代李白称赞陶渊明的隐者之风:“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而他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表达了与陶渊明一样的节操。杜甫称赞陶渊明的归田隐居:“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赤谷西崦人家》)。白居易仿陶渊明的诗歌写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他对陶诗爱不释手,随身携带:“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官舍小亭闲望》)“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题浔阳楼》),“堂闻陶潜语,心远地自偏”(《酬吴七见寄》)。元稹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菊花》),以自己屋庐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感到自豪。受陶渊明影响,唐诗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遂成一派。
宋代苏轼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其为人,“独好渊明之诗”,“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苏轼写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奇观。辛弃疾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将其看成是孔明一样的历史人物:“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陆游少年时即爱读陶诗,手不释卷,乐以忘食,他称赞说:“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诗家更道不?”(《读陶渊明诗》)。朱熹把陶渊明视为高士忠臣:“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题霜杰集》)。
元明清时期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更加深入,元代元好问称赞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指出了陶渊明的诗文自然天成、万古清新的风格。清代沈德潜《说诗论语》中分析了唐代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田园诗人对陶诗的学习与借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陶渊明诗文读过后令人终生难忘,而且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后世人们写的拟陶诗、和陶诗不下千首,如“陶菊”留下的千古佳话,正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勇于追求真理和人生真谛的精神启示着世人:在物欲横流的世俗喧嚣中,人们是否做到了“心远”,是否能够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在善恶是非面前,人们是否选择了正义和善良,是否真正做到了“人生归有道”?
文/智真 2012-07-13 18:13:5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