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煌煌五千言,紫气东来,扬沙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孔子誉其为龙,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五千言原文不分章节,后世学者为了方便,分了八十一章。道家崇尚“九”字,九九便是极数,“就像一座大山划分了攀援段落”,取名《道德经》。
《道德经》自成书以来,便被无数学者专研注释,着作汗牛充栋。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于古稀之年,不畏艰辛,勇攀高峰,通考诸版阙误,通析诸章逻辑,通观诸本异同,通感诸节韵味,通论诸家分歧,写出这本《老子通释》。他用优美生动的“哲学散文诗”,将五千言浑朴灵性的诗意完美诠释,保存了初元的酒韵和醉意。
我通读此书后,悟出十个指导人生的道理,与大家共勉。
一、无,是天地的起点;有,是万物的依凭。
老子开篇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无中生有。世间万物,都是从“无”中而来。我们每个人初来世间,都是“一无所有”的。随着年龄逐渐长大,时代逐渐变化,我们才慢慢从无中生出了有,有了知识,有了财产,有了爱情,也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悲喜。到了最后,这些“有”终归于“无”,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只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和花草树木并无区别。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都是靠“有”体现价值,每个人一生奋斗,都是向世人展示我“有”。
二、不推崇贤能之人,免得人们竞争;不珍惜稀有物品,免得人们偷盗。圣人治世,就是要让人民少想多吃,强身健体。
世间一切纷争,皆因欲望而起,很多时候,这种欲望都是人为灌输的。学生在学校就是为了学知识,可是一旦搞排名,第一名便会被人羡慕嫉妒,末一名便会被人奚落疏离,因此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如果不搞排名,竞争也就没那么激烈了。钻石埋在山里,本来与其他石头毫无区别,可是一旦被挖掘出来,打磨雕琢,贯以“爱情至上”的附加值摆在商店,便会价值连城,引来不法分子觊觎。所以老子认为,最好的人生,便是不要追求这些身外之物,每天吃饱睡好,鼓腹而歌,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也就不枉此生。
三、天地麻木不仁,把万物当做祭品;圣人麻木不仁,把百姓当作祭品。
这里解释一个词:刍狗。刍狗是人们向上天求雨时用草扎就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牲畜)。随着社会风气演变,人们渐渐不用真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代替。刍狗在祭祀的时候,被穿上好衣服,奉在供桌上,倍儿爽;祭祀完毕,人们便一窝蜂散了,把刍狗踩在脚下,拿回家一把火烧了。刍狗是百姓用来“祭祀的牺牲”,天地把万物当作刍狗,意即万物都可作祭祀的牺牲。换言之,百姓把刍狗祭给上天,而在上天看来,百姓跟刍狗一样,也只是祭品而已。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于世间,也只是天地间的祭品而已。当你有用的时候,春风十里,意气风发,人人敬仰,个个膜拜;当你没用的时候,落魄了,倒霉了,便被踩在脚下,任意践踏,甚至粉身碎骨。余秋雨先生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自生自灭”。天地看着万物自生自灭,圣人看着百姓自生自灭。当然了,这是道家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要救世的,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不会看着世人自生自灭。
《三国演义》里面徐庶要去曹营,临行之前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闻知大怒,“你是要把我当成祭祀的牺牲献给刘备吗?”意即徐庶这人做事太不地道,自己跳槽跑了,为了交代刘备,便让诸葛亮给自己顶岗。
这里的“不仁”是麻木不仁的意思。我们一般人受了挫折,遇了磨劫,就会下意识的呼天抢地,怨天尤人,恨老天不公,恨世道险恶。其实天地并没有感觉,也没有意识,听不到你的呼喊,听不到你的抱怨,所以凡事还得自己想办法。
四、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长久,皆因无欲无情。如果天地有了欲望,有了感情,也不会长久,“天若有情天亦老”。一个人想要活得长久,便要无欲无情。道家和佛家都讲究“出家”,出家之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便能活得时间长一些。好多得道高僧和道士都长寿,足可见证。
五、上善若水。
水能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雄,所以无忧无患。余秋雨一生潜心着述,靠“蹈大方,出新裁”(贾平凹语)的文化散文向全国人民普及中华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了无数文学爱好者,上至学者名流,下至烟花柳巷,无人不承其泽,可谓功莫大焉。可是盛名之下,谤亦随身,无数流言蜚语泼天而至。他谨遵“马行千里,不洗泥沙”的信条,深居简出,与世无争,一本本着作相继问世,而那些曾经诋毁他的人,早就淹没于人海之中,无人闻其名矣。
所以我们也要学习水的这种“不争”精神。不争,就会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不去招惹是非,不会招来祸患。
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
人生一世,会面临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便是感官欲望,生理欲望。美食,美音,美色。但是凡事物极必反,美色看得多了,就会眼花缭乱;美音听得多了,就会震耳欲聋;美味吃得多了,就会伤口伤胃。所以无论多美的事儿,都要悠着点做,不能过火,不能过分,不能过头。但是现实中很多人根本禁不住诱惑。我一个朋友,明明患有三高,偏偏喜欢吃肉喝酒,谁劝都不听,结果得了脑梗,差点卧床不起,现在拄着拐学说话学走路。大概率病好之后,照吃照喝不误,令人徒叹奈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学着简单点,自律点,好看的不要多看,好吃的不要多吃,好玩的不要多玩,适可而止。
七、宠辱若惊。
我们经常说,受宠若惊,因为“宠”都来自比你高,比你大,比你上的人,你处于卑下低劣的位置,需要贵人扶持,所以战战兢兢。还有一个词,受辱若惊。敢于辱你的人,一般都比你混得好。韩信被屠狗少年侮辱,一怕打不过人家,二怕杀人偿命,跟一个杀狗的同归于尽不值,只好受了胯下之辱。
所以一个人遇到宠和辱,就得惊,惊了之后,才能人间清醒,认清自己的处境和位置,为下一步作打算,做规划。所谓“宠辱不惊”,要么就是吹牛逼,要么就是不思进取。
八、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暴风刮不了一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暴风骤雨是天地施为,尚且不能长久,何况人世间其他的事情呢。苏东坡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凶祸福。我们每个人生于世间,都可能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磨难,遇到坎坷,但是,这些困难挫折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挺过去,就能迎来光明的前途。因此我们要学习青松,“千锤百炼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现实中有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了,就绝望了,就躺平了,甚至一时想不开,走上了窄路。其实再大的风雨,再大的磨难,都是暂时的,不会是永远的。
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的本意是传授经验。能给别人传授经验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能给自己传授经验的人,就是一个贤明的人。智的反义词是愚,明的反义词是暗。这句话关键是“自知”二字。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做一个自知者何其难也。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许多人给别人讲起大道理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是这些大道理却不能指导自己的言行处事。所以我们必须先把自己搞明白了,弄清自己几斤几两,再给别人当老师。
十、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哈哈大笑。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认知高低的问题。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可作此句补充。我小的时候,村里人对读书是不认可的,认为读书无用。因为村里教育不发达,能考上大学的非常少,基本上没有。考不上大学的中学生于是成了“废人”,手艺没学会,农活不想干,“弯不下腰”,而且自恃身份,看不起“没文化”的乡亲们,结果穷困潦倒,连个媳妇都娶不上。所以除了极少数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人,即使考不上大学也有办法,不至于打光棍,好多人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学一门手艺,早早存钱娶媳妇,成家过日子。
但在大城市,尤其知识分子家庭,这种“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完全不存在。他们即使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因为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之所以认为读书有用,是因为身边全是读书人,而且好多人读书以后考上大学,过上了体面富足的生活,这种成功案例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好多县城里的人,身边有考上大学的,也有没考上的,所以很纠结,有的认为读书有用,有的认为读书无用。
因此,对于“读书改变命运”这个道理,城里人深信不疑,县里人将信将疑,村里人哈哈大笑。
余秋雨说,老子是全世界最老的,有名有姓有着作的图书馆馆长。他为了写这本《老子通释》,足足准备了三十年,读遍古往今来诸多注解,本来还不敢动笔,但是终于发生了一件事,躲不过去了。
他给全国听众讲《中国文化必修课》时,老子的词句离开文字呈现就很难讲明白。为了数千万听众,他鼓起勇气,写了这本书。余秋雨说,跟别人相比,我唯一引以自豪的,是我的文字感应。我能让当代读者更有质感,更为简捷地倾听老子,感悟老子。
《老子通释》是一部学术着作,其中包括大量艰深的论述,但整体上余秋雨都用散文写成。他希望能在枯燥的学理和考订之间保持畅达的灵性。他相信,只有促成当代生命的趋近,才能滋润千年文本。
《老子通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尽力逼近原文旨意,保持学术上高度严谨。二,呼应老子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三,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
这本《老子通释》是余秋雨晚年集大成之作,譬若生姜,老而弥辣,书中还有余秋雨亲笔行书手迹,行云流水,畅酣淋漓,想要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和余秋雨博深学问的朋友赶紧入手一套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2023-07-09 19:08:0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