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九烟 黄周星的幻想花园
被偷走的男孩
酒人
枯枝败叶
走向虚构
正德年间的爱情故事
幻想花园
预谋死亡
很久以来,我一直想为一个小人物撰写一部历史,譬如说,九烟。九烟是我时常会欣喜地想起的一个诗人,一个幻想家。他一辈子都在写作,先是写诗,后来写小说、写传奇,尽管可恶的小偷经常光顾,把他的诗稿偷走,但留存于世的不多诗作里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奇思妙想。另外,他引起我的注意,主要是因为他建造了一个虚无之园,一个在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的园子……他经常在我脑海中晃动,就好像我熟稔多年的一个朋友。但当我真的要讲述他的故事时,却发现他的一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他的出身笼罩着迷雾,有关他一生经历的记叙矛盾百出,甚至他的死,也众说纷芸莫衷一是。
人生充满了残缺,充满了不确定性,今天如此,过去也大抵如此。
被偷走的男孩
九烟在世时,有关他的身世就有了多个传说版本,有说他是南京人,有说他是湖广湘潭人,也有说他是江西浔阳人。一种最为最为离奇的说法是,九烟的父亲是南京国子监的一个佣工,姓黄,刚生下儿子没多久,就被人偷去了。偷抱九烟的是湖南湘潭人周逢泰。周没有子嗣,老婆张氏又非常凶悍,二十岁时从老家跑到南
京,喜欢此地山明水秀,就买了秦淮河上一个姓涂的妓女作妾,不久就搞大了她的肚子。周逢泰非常渴望他的这个妾为他生一个儿子,但偏偏生下来的是个女儿,于
是周使钱买通了接生的老媪,让她偷抱来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孩。周逢泰得逞后回到了湘潭。据说这个男孩就是九烟
九烟异常聪颖,六岁临《曹娥碑》,八岁能诗,十二岁就保送上了国子监,后来还考中了顺天府乡试的举人。周家有一个老仆人,对九烟向来很好,有一回悄悄告诉九烟,你不是老爷亲生的,是从南京一个接生的老媪那里抱来的。九烟不事声张,趁去北京参加会试的时机特地转道南京,寻找自己的生身之父。九烟在南京暗地里寻访多日,也没有发现线索,某日,九烟去一个文友家喝酒,一大帮人酒兴酣畅出来,他发现一个老者暗暗尾随自己许久,欲言又止,叹息欷嘘良久。九烟大为惊奇,遣随身小厮问他有什么事。老者说,我有一个儿子早年被人抱去,看到你
的主人面相酷似,是以悲伤。九烟心中一动,谴小厮再去问个清楚,那孩子是哪年哪月生的,什么时候丢失的。听了老人详说此事始末,九烟确信自己就是这个老人的儿子。但他没有跟任何人说。一直到他中了进士,养父养母相继去世,三年守制满后,他才对周家人说,他要复姓为黄,以继黄氏宗桃了。就这么着,他把家迁到南京,又回到了离开数十年的黄家。
九烟原名周星,复姓后就叫黄周星了。九烟是他的号。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一样,他还有许多号,九烟是最主要的号。
1644年,九烟在上书皇帝要求复姓的报告中声明,自己原籍南京,本姓黄,父名黄一鹏,与后来的养父周逢泰结邻而居,交情颇好。周逢泰一直求子而不得,黄一鹏已育有三子,于是在周的恳请下,黄一鹏就把襁褓之中的自己送给
周氏为长子,所以承袭周姓。虽然自己寄籍湖南,但实际上 九
一直是个吴人,而不是楚人。九烟提出恢复旧姓的理由是, 289
他的继父后来又娶一妾,连生九子,而黄一鹏后来却遭遇不幸,两个儿子相继早夭,连承接香火都困难了,所以祈求圣上恩准,让他复归黄氏本宗,以继黄氏一脉香火。
前述有关九烟身世的那个离奇版本,则是来自1640年和九烟一同参加礼部会试的福建作家陈轼。那一年他们都幸运地考中,用官场的说法就是同年了。九烟分发到户部(因继父身体不好,他没有到任就告假南归了),陈轼外放广东番禹县令,等他们再次见面,已在1645年秋天的福州了。
九烟是在南京的福王政权垮台后,听人说唐王在福州被拥立为隆武帝的消息一路南下投奔的。等他短褐麻鞋、憔悴不堪地出现在福州街头时,陈轼已经先一步从禹番回到了家乡,为隆武朝效力。在陈轼的荐举下,九烟在流亡政府短暂出任了礼科给事中一职。但不到一年,清军就把唐王政府轻易灭掉了,九烟带着一家子翻越仙霞岭赴杭州,陈轼追随永
历帝远赴广西。三十年后,两人再度相逢于吴门,都不胜梦寐之感。“噫!醒耶?梦耶?真耶?幻耶?相与拊手,一拜凄然,不知涕之何从也。”九烟说。
就是在这次重逢后不久,九烟为陈轼的《道山堂集》写了一篇序。《黄九烟传》就收录在这部文集中,九烟肯定读过,读后他没有指出其中有什么谬误要作者刊刻前改正,可见他内心是认同朋友这篇传文的。事实上,不得已而为楚人的这些年里,他与周氏族人的关系一直很不好,对这个强加于他的“楚人”身份,他内心一直是不认同的。为养父三年守制满后,他迫不及待地提出复姓,“忿然”离湘。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家族关系紧张之故,这有他回南京时的诗“此身何故落潇湘,闷对长天泪几行”为证。对于陈轼传文中说他幼年时被人偷抱去的说法,他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妥,自己确实是个打小就被偷走的孩子。
酒人
九烟在南京和福州都做过官,但那都是“兔尾巴官”,长不了。南京的福王政权任命他为户部清吏司主事--一个负责各省赋税征调的六品小官,不到一年,南京就沦陷了。历尽千辛万苦跑到福州,同年荐举他任个吏科给事中的监察官员,没几个月,唐王朱聿键也被追至的清军砍了脑壳。
明朝的官没当多久,但这段经历对他的余生影响太大了。他认为自己就像出嫁过的女人,丈夫死后必须守节,再也不能嫁给第二个男人了,当时中国南方和他一样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很多,这个拒绝与新政权合作的文人共同体就被叫做了遗民。
时间的流逝使这个共同体后来慢慢发生了变异,他们中有的出来做官了,有的虽然没有步人仕途,但拒绝的态度不再那么坚决了,与当朝新贵们也有了交往,但九烟一直是一副决绝的姿态,且行且远,远到连他的背影都看不见。
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的军队横扫福建全境时,九烟躲在古田西庄的一处僧院里,生了重病,妻儿都不在身边,寺院里没有荤腥,油豉姜茗亦不可得,有三个月时间他都昏昏沉沉躺在破庙里,脑海中被各种幻觉充满。和尚们死马当活马医,用粥米汤水把他救活,他说天天靠锅巴充饥,乡下的小孩子们都叫他“锅巴老爹”
了。身体恢复后他到了浦城与失散的妻儿团聚,不久翻过仙霞岭入浙,一路经苕溪、兰溪,于1648年冬天到了杭州。
此后几年,九烟以教书和替书坊编选小说读本所得的微薄薪金为生。教馆生涯流徙不定,在苏州、扬州、常州、镇江等地,他都短暂居住过。大概酒这个东西能让他死灰般的心重新跳动起来,每到一地他都找人喝酒,结
下了一批酒友,他的酒名甚至盖过了文名。
九烟爱酒,在他看来酒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物事之一,有人喝醉了大哭、骂座、打架,他看不上这些“牛饮”“鳖饮”“囚饮”之徒,说他们不懂酒之真趣。在他看
来,真正的喝酒并不是单纯的“饮食之事”,而是一桩“学 291
问之事”,①一项纯粹精神性的活动,因此他喜欢在酩酊淋漓之余,行酒令、猜字谜,玩一些小小的文字花样与游戏。
“天醉地醉人皆醉,丈夫独醒空憔悴。”“与尔痛饮三万六千觞,下视王侯将相皆粪土。”,九烟的《楚州酒人歌》名闻遐尔,他自己也得意地把这首长诗当作自己的代表作,每饮必吟,吟必长啸。在这首诗里,九烟把上古时代的尧舜、伏羲、神农氏尊为酒帝、酒皇,把孔子尊为酒王,李、杜这样的好饮之徒,只配做个酒国看门的。"王士祯说,九烟喝酒从来不醉,酒量不大却酒德极好。
1653年,因父亲黄一鹏去世,九烟回到了南京。这里是他的出生地,但幼年人楚,年长后又多年漂泊在外,他对这座城市已没有多少印象。只因此地是故都,在他也仿佛成了一个倾覆的王朝的象征。在故都金陵的落日余晖中,他喝醉了找不到回家的路,经常一个人坐在街头大哭。作为对他的
九烟
酬答,他的诗歌创作也在南京迎来了一个高峰。
枯枝败叶
那几年,他走得最勤的几个朋友,也都是些碌碌风尘间混日子的小人物:苏州人徐枋、从福州流寓南京的林古度、黄宗羲的弟弟黄宗炎、诗人杜浚。另外还有几个化外之人,芥庵和尚和南潜和尚。
他们都是被时代的激流冲涮到一边的枯枝败叶,共同的境遇使他们惺惺相惜。他们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彼此之间就好像镜中投影。
徐枋是个住在苏州灵岩山的穷画家,他的父亲在南京沦
292 陷时死难了。作为那个时代最着名的遗民,他给自己立下的
规距是,前二十年不人城市,后二十年不出门庭。他养了一头驴,此驴颇通人性,徐枋家里没吃的了,就把画作装一个筐,放到驴背上。小毛驴得得地跑到苏州城门口,有认识是徐枋家驴的,就各自取下喜欢的画,把日用的大米、盐、猪油放入筐里让驴驮回去。
这种近乎自我禁闭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年纪不大就须发半白,齿牙摇落,双目也失明了,三个孩子也先后饿死了。九烟从南京跑去看他,他已经断炊三日,饿得连开门迎客的力气都没有了。九烟与他相抱着大哭。天黑了,九烟用随身带着的银两换了些米和少量盐巴,吃罢,两人说些郑成功的舰队将要反攻南京的传闻。在徐家过了一个瞎灯暗火的晚上后,九烟痛哭而别。他以为徐枋这样子肯定活不长了,却想不到此公比他还要多活十多年。
林古度在万历年间作为一个新进诗人,曾受到着名戏
南华录
剧家屠隆的赏识,后来与竟陵派诗人钟惺、谭元春等来往,诗风又为一振。1654年,九烟在南京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住在城中珍珠桥南的一条陋巷里。九烟经常看到他把一枚万历年的钱币缝在衣带间,开始还很好奇,后来才知道他这么做是寄托对逝去王朝的怀念。很长一段时间,南京人的衣带间都缝着一枚万历或永乐朝的古钱,始作俑者就是林古度。
刚认识林古度时,九烟曾参与过南京城里一次为老诗人的募捐活动,并有诗纪之:“世变侵书枕,年凶到砚田。难遨千里醉,且募万人缘。白发陶元亮,丹心鲁仲连。谋生兼忍死,相见各潸然。”诗前有短引:“诗人林茂之老矣,贫且甚,山有薄田,欲耕无力。晨诵短疏,心恻久之。"
几年后,九烟离开南京时,此老还在世。大概到了1666年,林古度去世,那时候,快九十岁的林古度已没有了一个亲人,最后是周亮工出资,在钟山脚下买了一块地,把老诗人下葬了。
九烟在南京最好的朋友是从湖北黄冈来避难的诗人杜浚,因为杜浚和他一样爱喝酒,性情也孤傲。两人经常结伴作知途旅行,并交换阅读充满着伤感气息的诗歌新作。杜浚的妻子去世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见任何朋友,时常关着门在家里哭,一天,九烟把他从家中强拉出来,陪着他逛街市散心。在一个香摊前,杜浚的脚步停住了,买了四枚香橼,此果产自岭南,清香袭人,市值也自不菲。九烟笑着说,你一个穷书生,买这么名贵的果子干吗?杜浚说,不知为什么,一看到这小巧可爱的果子,就想到了亡去的妻子,我就把它当作爱人的亡魂带在身边吧。九烟开始还嘻嘻哈哈的,一闻此言大恸,当即写下一首《香橼代妾诗》送给杜浚:“宛转情何极,空花色假真;当年应共命,此日再生身。”
在杜浚介绍下,九烟还结识了南京藏书家丁雄飞。丁家藏书逾万,和另一个藏书家黄虞稷发起了探究读书真谛的“古欢社”,九烟经常去丁家读书,一同参加他们的读书活动。浸淫在这个古书、古物与友情交织的世界里,九烟感到这个浩浩荡荡前进着的时代已与自己没有了丝毫关系,作为对过去自己的告别,他改名黄人,字略似,号半非道人,并有诗纪;略似人形已半非,道人久与世相违。
九烟刻意拒绝的是新时代,新风尚,拒绝的态度愈坚决,对旧日的人与事愈是眷恋。他的诗写得好,也正是因为这黍离之悲,故国之痛。时代的大沉痛,却偏要他这样的小人物去承担,说来也是悲哀。他重游扬州,说“炎凉新岁月,歌哭旧山河。”登上平山堂,借了酒兴又说“满眼烟花今古梦,天荒地老独徘徊”。
而写得最为雄奇大气的,还是在南京写的一组诗,1653年初回南京时登雨花台的一首,被朋友们公认为苍凉沉郁直追杜工部:“依然花雨与秋风,台阁苍凉感慨同;六代兴亡流水外,百年歌哭夕阳中;故乡仅见黄冠返,高座何妨汉语通;地老天荒吾辈在,一樽谁酹大江东。"
同时代人传诵着九烟的这些诗作,对他这个人也越来越好奇。但他好像刻意要让自己消失在这些诗句后面,那些规模盛大的诗会上几乎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他的身影,到后来,连林古度、杜浚这些诗友都跑去扬州参加该城第三号人物王士祯(王士祯时任扬州推官)发起的虹桥修禊了,他也借故没去。他承认王士祯的诗写得不错,但就是不想去凑那个热闹。
最落寞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跑到江边去看夕阳。桔瓣一般的夕照,如嘴唇一般,无声吐露着湿润的话语,他相信这神启般的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到。伫立得久了,恍恍乎自己也站成了江边的一棵树,见夕阳江水冷暖相亲,便觉得自己
294 在这世上是不孤独的。他呼夕阳为老友,呼江水为淡友,想
想只此两个朋友还不够,远望江外黛青色的山峰,暮色中连绵相接,线条柔和,好像也可以一起说说话,就把远山称为远友。他不止一次在诗里说,夕阳、江水、远山,是他最亲近的三个朋友。
南华录
走向虚构
介
1659年夏天郑成功与张煌言的联合舰队对南京城发动的一次攻击,一度使江南各州府震动。战事最顺利时,长江边的瓜洲、仪征、镇江都在联合舰队的控制之下,给人一种马上就要将满洲人赶出去的幻觉。但最后一场不期而至的台风夭折了他们的北伐计划,也使一心盼望“王师”的江南士民再度陷入了失望。当南京城里清算通海分子时,九烟再度回到了杭州。
杭州城发达的出版业使九烟在教书之外又找到了一项糊口的活计,替书坊编选时文、小说。十年前,身上流动着商人血液的兰溪人李渔,在老家卖掉房子举家迁入省城,就是在此地起步成为17世纪中国最为成功的出版家和剧作家。九烟不像李渔长袖善舞,他替书坊打工也只是赚取一点补贴家用的银两。他毕竟是两个儿子,四个女儿的父亲了,又无谋
生长技,生计压力之大可想可知。这些年以杭州为中心,他 295
还到海宁、嘉善、长兴和安徽芜湖等地教书。在这些南方小城的不断往返中,他结识了桐乡的诗人兼学者吕留良,以及他身边的一批隐士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在西湖边吟游,也在吕留良家的水生草堂分韵酬唱。九烟给他的朋友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他的正直忠厚、刚肠嫉恶,他还请朋友刻了一印“性刚骨傲肠热心慈”,时常带在身边。几年后,九烟往游苏州,还结识了自号梅道人的着名诗人尤侗。"本来九烟还有机会结识来到吕留良家执教的黄宗羲,但因他正好前往海宁教馆,两人终究失之交臂。
苏州人尤侗是带着传奇《钧天乐》出现在九烟面前的。“踏破吴门知几度,今朝喜得见尤侗”,当1670年春天他们初次在苏州会面时,大起知己之感的九烟一口气写下十首诗,题写在扇头上送给尤侗。对他在诗中直呼朋友之名,有人说这也太不像诗了吧,九烟懒得去争论什么,倒是尤侗写
内容简
信来安慰说,那十首诗他都很喜欢,以前李杜作诗莫不直呼其名的,这又有什么好奇怪?怕就怕人前叫得甜蜜,暗底下却是恶恨恨的,名字只不过一个符号罢了,只要两人相知,就是喊作牛喊作马也没什么不可以啊,先生拿我的贱名人诗,使我能够借着您的诗而不朽,那正是我所期待的啊!
与尤侗的结识彻底改变了九烟对小说传奇的看法,先前他虽迫于生计替书坊编选过稗官小说,偶尔也动手创作,但对这种俚俗文体他是一直看大不上的。在他的文学观念中,诗为正宗,文次之,写小说词曲简直自甘堕落无异。在日后自传体传奇《人天乐》中,他曾借主人公之口说:“若是小弟肯做这些传奇、小说时,此时久已连床充栋了,只为素持十善之诫,不敢做淫词艳曲,故此箧中寥寥。”但从1671年冬天起,他对这种以前所不齿的文体突然产生了无上的热情,他突然有
296 了虚构自身并在虚构中达至真实的欲望。这一年,他
六十岁。
他的文学趣味由此后撤,摒弃道德式的说教而以“趣”字为先了。《制曲枝语》里他申述了自己的主张:“制曲之诀,虽尽于雅俗共赏四字,仍可以一字括之, 曰:'趣’。古云诗有别趣,曲为诗之流派,且被之弦歌,自当专以雅趣胜。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人者,趣非独于诗酒花月中见之,凡属有情如圣贤豪杰之人无非趣人,忠孝廉节之事无非趣事,知此者可与论曲。”下面他讲述的这个故事里的人,在他看来正是有“趣”之人。
南华录
正德年间的爱情故事
世所公认九烟写得最好的小说是《补张灵崔莹合传》。这篇小说是九烟根据流传已久的“十美图”的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本朝正德年间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后来被他的好友、着名文选家张潮收入了短篇小说合集《虞初新志》。虞初,是西汉时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家,张潮在这里把他作为了小说的代称。
九烟在与友人谈及人生理想时,曾说生平有二恨,一恨无知己,二恨无奇缘,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遇见了那些优秀的女子,却“思彼美而不得”"。他说他理想中的女子就是卓文君这样的。他创作这篇以昊中才子为主角的爱情小说,潜意识里自不无弥补这两大缺憾的心愿作祟。小说开篇,九烟说他年少时读吴门画家唐寅的《六如集》,读到唐寅、
祝枝山、张梦晋等人大雪中装扮成乞丐,沿街卖唱《莲花 297
落》,把得来的钱沽酒在荒郊野寺中痛饮这一节,曾对前人的落拓不羁追慕不已,只是一直不知道那个张梦晋是谁。后来坊间听到“十美图”的传说,才知道这个张梦晋就是唐寅的好友、与南昌少女崔素琼(崔莹)相爱的张灵,他被崔张相爱的故事打动,先是“惊喜叫跳”,复而“潸然雨泣”,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感人至深了。
九烟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
吴县人张灵,是弘治、正德年间诗人兼画家唐寅的一个小兄弟,两人才情相当,论风流狂放的行事作派,也差不离儿。话说某一日,张灵在家一边读《刘伶传》,一边喝酒,不一会就把坛子里的酒喝完了。小厮说,今日唐解元与祝京兆在虎丘宴集,公子想吃酒,何不找他们去?这话提醒了张灵,他披散头发,赤着双脚,换上破旧的乞丐衣服,左手持书,右手拄杖,径往虎丘而去。
正是游春时节,虎丘到处是席地而坐、谈天喝酒的游人。这张灵嘴里唱着道情,一路行来,每过一处,就向人讨酒喝,人家看他长相俊美,虽是乞丐装扮,却也像是个读过书的人,也都哄笑着把酒与他吃。行至一席前,几个商人正在边喝活边作诗,张灵看了半晌,立马吟出几首来,让商人们大为惊骇。这个年轻的乞丐走到哪里,哪里就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
远远看到前方“可中亭”中,唐寅、祝允明和一帮朋友在喝酒,张灵便上前讨酒喝。唐寅早已看出这乞丐乃张灵所扮,见他佯狂游戏,索性也不点破,把他叫来说:“看你持书行乞,想必也能想赋诗,你且以这里的悟石轩为题作一首来看看,作得好,赐尔卮酒,否则,打断你的脚骨。”张灵说,这有何难?一边厢童子递上笔来,他笔走龙蛇就写下四句:“胜迹天成说虎丘,可中亭畔足酣游。吟诗岂让生公法,顽石如何不点头。”唐寅大笑,叫他人席一起共饮。边上的看客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个都相顾惊怪,不知这乞丐是什么来头。张灵本是趁着酒性而来,浅饮即醉,醉了也不与众人道别,拂衣而起,步出亭子一路飘飘斜斜而去。
在座的祝允明是张灵老师,知道这个弟子向来爱胡闹,见他离去,唯与唐寅相对苦笑。这时,聚会也快结束了,唐寅提议,他和祝允明共同合作一幅《张灵行乞图》,也算是为今日风流留下一段佳话。众人都说好。唐寅舐笔伸纸,不一会就
画成,图中张灵面目清朗,又醉态可掬,祝允明在画上题写了数语,座客传玩叹赏不已,好像都在为亲身参与这一重要时刻而激动着。
忽见人群中走出一个白衣素冠的老人来,自称是来自南昌的一个贡生,名崔文博,因护送亡妻灵柩到此,见两位画家所画狂乞原来是才子,便提出索要此画。唐、祝两人本是一时兴起,逸笔草草,见有人欢喜,也就把画送了他。
却说张灵下了虎丘,被众人簇拥着,一路踉跄着到了江边,忽见江中一舟,一只素手启开窗槛,随即露出桃花般明净的一张脸来。此女相貌不俗,又兼素装打扮,愈发衬得明艳动人。原来此女正是适才向唐、祝讨画的老者的女儿崔素琼,单名一个莹字,见岸上人声鼎沸,拉开窗槛正想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崔莹刚探首出来,那年轻的乞丐也正把眼光投到她脸上,四目相对,窗槛随手而落,这张灵竟似疯魔了一般,不经许可就跳上船去,跪在船上一声声地叫着,“张灵求见姑娘!”岸上人顿时一片笑哗。
舟子来赶他,但这个年轻的乞丐双膝好似在船板上生了根一般,大有姑娘若不出来就不起身的劲头。正在闹得不可开交的当儿,张灵的随身小斯寻来了,见主
人醉成那副模样,就跳上船去,一把搀起张灵,好说歹劝着,哄着他下了船。船上那姑娘见乞丐走了,怕他再寻来,赶紧让舟子移船别处。
不一会,崔老先生回来,在江边喊了几声,那船才缓缓驶近来。崔莹见了父亲所携的画,才知道那个冒失的年轻人就是假扮乞丐的才子张灵,就央父亲把画儿送给她。本来,崔老先生还想在吴中多待些时日,亲往拜访唐寅、张灵,但突然生了急病,也就带着女儿回了南昌。
自从在舟中见过崔莹一面后,张灵几乎天天往虎丘跑。那天河边惊鸿般的一照眼,他冰结已久的心嘎喇喇地松动了。明知道那姑娘已回南昌,不会在老地方出现,他还是盼望着奇迹发生。有时喝醉了酒,他就身着红衣,把眉毛描成金色,打扮成胡人的模样在场中舞蹈,引来一大圈人观看。此时,有一个叫方志的监察御史来南直隶督学,听说了张灵嗜酒使性的事儿,就把他的诸生功名也革去了。处罚通知送达时,张灵不怒反喜,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正愁被这劳什子的功名束缚太久,从今以后就得大自在了,他能夺去功名,难道还能把我的才华也夺去不成!
他跑去找唐寅,通往桃花庵的那条巷子都快让车马塞满了,打听了下,才知道是封地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听说了吴中才子唐六如的大名,派车驾前来礼聘迎接了。话说约十年前,唐寅中乡试解元,名声大噪,本想着会试连捷,哪料到兜头泼来一盆冷水,陷身科场舞弊案,受了四个月的监禁审查后不了了之,把他发配到一个边远小县去作吏役。唐寅深感耻辱,辞了这份差,回到老家,闲来写幅青山卖,从此再不与官府打交道。朱宸濠此番相邀,又拔动了他心里头建功立业那根弦,欣欣然准备动身了。
得知好友马上就要动身去南昌,张灵说,太好了,我正有事托咐兄呢,那天我在虎丘遇到的那个美女就是南昌人,一直念念不忘,兄到了那边一定要帮我找到她,切记切记,这是开天辟地第一吃紧事,兄替我办好了,我一定重重谢你!
朱宸濠是个心存异志的王爷,早就想取代那个胡闹得很不像话的正德皇帝了,他把唐寅招至南昌,一是要为自己博得个求贤好士的名声,再就是要借重大画家的画笔,为十个美人临摹画像送进宫去,以博得皇帝好感。唐寅到南昌时,宁王府已搜罗来九个才貌出众的美人儿,唐大画家连画几日,这九个美人像都画好了,像的图咏也配好了。九美者何?
广陵汤之霭,字雨君,善画;
姑苏木桂,字文舟,善琴;嘉禾朱嘉淑,字文孺,善书;金陵钱韶,字凤生,善歌;江陵熊御,字小冯,善舞;荆溪杜若,字芳洲,善筝;洛阳花尊,字未芳,善筝;钱唐柳春阳,字絮才,善瑟;公安薛幼端,字端清,善箫。
画成后,朱宸濠大为高兴,设宴犒劳唐寅。王府有一个姓季的书记,看了画说,十美欠一,终究不完美,我知道本城有一姑
娘,长得真是倾国倾城,明天我把这姑娘的画像拿来,请王爷定夺。第二天这姓季的把画像送来,朱宸濠一见就说,果然是个大美人儿,就是她了。他让季某赶紧办妥此事,一待十美图成,就要派人把她们全都送往京师。
这季某图中所献,原来就是张灵一直思之不得的崔莹。季某中年丧偶,垂涎崔莹美色,雇了个女画师偷画了崔莹的像,又托人上门说媒。崔莹自从在虎丘与张灵邂逅相遇,又日日与唐寅手绘的张灵像相伴,早就芳心暗许,只盼着父亲能早日去吴中,说定这门婚事,对季某的求婚自然不予答应。这季某乃是个阴恻小人,自己得不到的,就想借手王爷毁掉。南昌城里宁王府的威势大得很,不容崔家说个不字,崔莹几次想自杀,怎奈爹爹看得紧,最后只得长叹一声命苦,取出珍藏了许久的《行乞图》,在上头用蝇头小楷题写了数行诗:才子风流第一人,愿随行乞乐清贫;人宫只恐无红叶,临别题诗当会真。题毕,交给老父,说,请您有机会一定交给张郎,让他知道这世间有情痴女子如崔素琼者。话罢,恸哭人宫。
崔莹入了宁王府,打听得唐寅就在此地,找了个机会,丢了个小纸条给唐寅,告诉他久已属意张灵。唐寅看到这纸
南华录
条,才知道张灵让自己寻访的女子近在眼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如果给崔莹绘了像,进献京师,那自己真成了千古罪人了,将来也没有面目去见张灵了。他打定主意,打死也不能画。他偷偷溜出王府,找崔父商量挽回的办法,带回了《行乞图》,想要央求朱宸濠成全了这对恋人。朱宸濠见他一直拖着不画,也不等了,择了个日子,就差人护送这十个美人往京师出发了。唐寅悔恨不已,又见朱宸濠已渐渐露出叛乱篡位的形迹,就想早日回苏州去了。朱宸濠怕他走露了风声,派人看管得紧,唐寅无计可施,只得装疯,一会儿大哭大叫,乱扔东西,一会儿又学狗装猫,把自己弄得污秽不堪,朱宸濠见他真疯得不轻,于是又派人把他送了回去。
唐寅从南昌回来,大病一场。这半年宁王府的经历,真像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一直让他心有余悸。等到病稍好,想去看张灵,却听说张灵已经病得都起不来了。
原来张灵这半年来已饱受相思折磨,有时歌,有时哭,有时纵酒狂呼,像是中了魔怔一般。刚刚不久前,中秋那日,他又来到虎丘千人石边,那天有个剧团在演戏,张灵看了一会,突然大叫,你们演得都不对,我给你们演一出王子晋吹笙跨鹤。说罢抢过一个演员手里的笙,推倒一个少年,跨上去,让少年模仿传说中的仙鹤飞。他坐在少年背上又拍又打,那少年气极,一挺身就把他掀翻在地。张灵爬起来说鹤不肯飞,我做不了天仙了,只能做个水仙了。说罢一头跃入了旁边的剑池。秋日水枯,池水只及膝,等众人七手八脚把他捞上来,已是跌得满脸鲜血,大腿也摔骨折了。从那以后,张灵就再出不了门了,天天委顿在床榻上,几乎梦醒不分了。
听说好友唐寅来访,张灵的病竟似好了大半,从床上一跃而起,拉着唐寅的手问那个南昌美人是否寻访到。唐寅拿出了私下临摹的崔莹画像,张灵一见,那眼珠子鼓着似乎要穿透到画纸背后去。唐寅又拿出崔莹题诗的那幅《行乞图》,说崔莹已被送入宫中,张灵读罢题诗,大哭,复大喊,随后咯血不止。三天后,张灵家人把唐寅请去,说张灵已经不行了,临终前有几句话要与唐寅说。唐寅到了张家,张灵提着一口气兀自不咽,还在等他,一见唐寅就握着他的手说,完了,唐君,我这回恐怕真的要死了,请把素琼的那幅像与我一同下葬吧。话毕,强撑着最后一点气力,索纸笔写了几个字:张灵,字梦晋,风流放诞人也,以情死。写到死字最后一笔,已没了气。
唐寅与张家人商议,把张灵的墓地选在了城外与邓尉山相连的玄墓,这里遍
植梅花,吴县人都称“香雪海”,他们曾多次前来游赏。他还遵友之嘱,把那幅小像也随同张灵下葬了。
且说崔莹等那十个南昌美人到了京师,因生性好玩的皇帝巡幸榆林还没回京,她们就迟迟没有送进宫去。再过了些时日,朱宸濠兴兵反叛,被王阳明在鄱阳湖击败拿获,皇帝觉得叛乱这么快就被平息很不过瘾,命令把朱宸濠放回去,封自己为大将军,又想再南征一次。十个美人因是逆藩所献,皇帝看都不想看一眼,命把她们全都放还家去。就这么着,崔莹回到了南昌。此时,他的老父已去世,家中唯剩一个叫崔恩的老仆,于是,孤苦无依的崔莹就雇了艘船,与这个老仆一同来到了苏州。
唐寅一见崔莹,掩不住心中怆然,说,我那兄弟福薄啊,姑娘钟情远顾,他已在地下为情鬼矣!崔莹闻听此言,整个人都木了。问清墓地所在,两人相约第二日一同去看张灵。
两只小船一前一后到了玄墓山张灵墓地。崔莹让老仆买了酒与果品,唐寅带来了张灵的诗稿和那张《行乞图》。一至墓前,崔莹就伏地哀哀恸哭,就好像她的哭声能把爱人从另一个世界唤回似的。她把《行乞图》挂在墓地前,摆上祭祠的果品,往两个空酒杯里斟满酒,一页一页读张灵诗稿,每读数页,就酹酒一巡,一呼一哭,哭罢又读,往复不休。唐寅在一边都不忍再看了,掩泪回到自己舟中。老仆崔恩伫立一旁,劝了又劝,也起身往丘垄间徘徊去了,等他回转来,不由魂飞天外,崔莹已在墓前台畔自缢了。飞奔下山告诉了唐寅,唐寅顿足一迭声地喊:大难,大难!
择了个日子,唐寅把崔莹葬入了张灵墓穴,那张《行乞图》和诗稿也一并葬人,交在墓前植碑,上书“明才子张梦晋、佳人崔素琼合葬之墓”。老仆崔恩愿为守墓人,就在山间筑了间小平屋住下了。
转眼到了第二年清明,唐寅前往玄墓山祭扫。那天晚上,他就住在墓旁的平屋,辗转不寐,启窗纵目,则万树梅花,一天明月,不知身在人世。唐寅喟然长叹,我的老友一生狂放不羁,能够与崔美人同葬此地,也算是不差的了,只不知他日谁来葬我唐某人。就在此时,他听到耳后草叶上有悉索的行走声,回头一看,却是张灵向他走来。张灵说,唐君以为我真的死了?死的是形体,不死的是魂魄,今夜花满山中,我俩特来看望你了。正说着,崔莹也含笑吟吟出现在了身侧。三人相会,正要联句作诗,突然一阵风过,两人消失不见,唐寅醒来,唯见半窗明月,两
只白鸟斜着翅膀飞上了林梢。
幻想花园
九烟以唐寅的梦境结束这个小说,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观念上:形易逝,而神不灭,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因疾病、伤痛及时代的罡风轻易摧折,但一个品德高尚。才情卓越的人,他的灵魂可以穿越生死,在某些个夜晚化作一阵轻风、一只白鸟重新回到人间,回到爱他们的人身边。以崔、张这个爱情悲剧而言,在他看来已经超越了他先前向往不已的司马相如卓文君的境界,“凛凛生气”,可与日月争光。
在人世间的秩序之外,他相信上天另有一种秩序和安排,后者肯定要比前者更恒久。更重要的是,他相信上天的这种旨意在合适的时机会有所暗示。
从写作小说和传奇的1670年起,九烟花了数年时间为自己建造的一个幻想之园--“将就园”,据他自称就来自于天启。
此园面积广大,天下罕有其匹。按照园主人的解释,将者,“言意之所至若将有之也”,就者,“言随遇而安可就则就也”,“将就”二字,本在幻象之中。
九烟说,自从他解事起,就一直在寻找这个园子,似乎他来到这世上的唯一使命,就是建造这座安顿他性命与灵魂的园子。所幸还不算太晚,在生命的老境即将到来之际,他终于建造好了这个迷幻之园,尽管它在这个世上并不真正存在,而只是“画里溪山”“墨庄幻影”。
这个园有多大?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园主人为之营置四年之久?这么说吧,一个人的想象的边际有多宽,这个园就有多大,他在人世间看到过什么样的美景,也都可以在这个园里面找到。因为这个园,“亦在世间亦在世外,亦非世间亦非世外”,它是一个虚无之园。
通往此园的是一个洞穴,而且这个人口被飞挂的瀑布遮挡,轻易不能发现。进了这个人口,才会发现此园由东、西两园组成,且中间有一条逶迤流亘南北的溪水隔开。溪上有桥,桥上有亭,桥即名为将就桥。
按照那个时代的造园指南,园必筑于山环水绕之中。《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就说:“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曾在浙江兰溪老家营建别业的李渔也认为“山林地”为第一。九烟建造的虽是纸上园林,也遵循了同时代造园的这些基本法则。这个园子的主体即为分踞东西的将山和就山,“山椒各有飞泉,泉下注悬为瀑,汇为涧,流为溪裙,随处可通筏”。两山之下又有中溪相系挽,溪流自南而人,汇为华胥堂之池,池水北流为十八曲之涧,涧尽汇为桃花潭,潭水再北流环绕园子,“溪流环绕十余里,中为平野亦复有岗岭、湖陂、林薮、原隰,交错起伏”。登上园中的两处制高点“就日峰”和“云将峰”,即可一览全园所有景致。
既为幻想之园,开阔的空间自非一般私家园林所能比拟了,比如就园桃花潭有二亩见方,潭畔石坡可以容纳上
千人,将园至乐湖则有二十亩。园中最为精华的建筑“郁越
304 堂”,是九烟的读书、会客之所,园主人说,这一命名取意
佛家圣地北俱庐州(又名郁单越),那里“万万年青山不
改,千千代绿水长流”,端的是“第一好了”之地:“北俱
庐,好山水,好楼阁,但快乐,无灾祸。"
九烟的叙述语调,就好像他在写作一篇新《桃花源记》:“山中宽平衍沃,广袤可百里,田畴、村落、 坛刹、浮图,历历如画屏,凡宇宙间百物之产、百工之业,无一不备其中者”,园中居民“淳朴亲逊,男女老少欢然如一,累世不知争斗,地气和淑,不生荆棘”,他们所住的地方形同一座“莲花城”。①
九烟用了大概四年时间,用笔墨完成了这座幻想之园。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以为这不过是纸上游戏。某一日,好友陆芳辰驾船路过他住的南浔小镇,他赶去船上相见,喝过了酒,他们在船上问卜,运乩祈仙,夜半,沙盘中突然出现一行文字,大意是,专管天下文章的文昌君在昆仑山下听说人
南华录
闻有此园,甚为可爱,也想在天上仿造一座将就园,九烟可为两园主人。
九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试了一次,沙上的文字告诉他们的还是同样的意思。一个大半辈子郁郁不得志的老人,没有谁赏识过他,没想到天上的仙人赏识他,九烟自此坚信不疑,自己上天后将成为将就园主人,并主管天下文学。"
几乎与此同时,九烟还在写作一部叫《人天乐》的传奇。从剧中主角轩辕载的一生遭际来看,九烟是把这部剧当作自传来写的。剧分上、下两部,上半部讲主人公少负才名,早登科第,然而世事剧变,他只得四处漂泊,写作通俗文学、处馆授徒为生,可是他可怜的一点聘资也被小偷盗走了,又遭小人欺谤,他只得携着家人再度流浪,尝尽了人世间的苦难。下半部讲他作了一篇《将就园记》,感动天上神仙,建将就园于昆仑之巅,被封为“将就园主人”“半世才
名、一生清苦”的轩辕子终得人福天报,登入仙班。 305
剧中的主人公终于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九烟的幻灭之感却越来越强烈了,“将就本同虚无,天上谁容将就乎?”他借剧中人的口吻说,“我小弟五岳之志,四海无家,不作此游戏,何以逍遥闷怀乎……一般样清风皓月,青山绿水,千金总无价,免向俗人夸,知音寡,将就园且将就些儿吧”,明知此园是幻中之幻,却也期望着有朝一日梦想成真,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假假真真,又有甚人相问?
九烟的好友张潮可谓知其心意,在把《将就园记》收人《昭代丛书》时说,世人造园,惨淡经营,但大多抵不过时间的侵蚀,那园不久就成为了野狐出没的废墟,九烟用笔墨营造的将就园,却能不朽,那正来自文字的力量,强劲的虚构也能够产生事实。"另一个酷好梦境的朋友董若雨对九烟此举也特别理解,他说一个不经历人生大沉痛的人是不会懂得梦的意义的,“不知者以为九烟居士为游戏,而余知其悲”。
九烟
预谋死亡
1678年初,一道上谕出现在京堂三品以上及地方督抚大员的案头,令举荐各地才俊学问之士进京,皇帝将亲自主持博学鸿词科考试,量才录用: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兴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着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及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①
一时隐居山野的前朝遗老如黄宗羲、傅山、顾炎武、冒襄等都被当道者荐举,要求他们人京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
06
试,九烟和他的朋友吕留良也在征召之列。一些人以为这是圣朝文治之功,放下身段蠢蠢欲动,也有人以为这是对自己名誉的极大侮辱,宁死也不愿就道。九烟和他的朋友是态度最为坚决的两个拒绝者。吕留良为了逃避考试,还剃度出家了。为此,九烟还特地前往桐乡,为老友画了一张披发僧装像。
1680年暮春,在安排好子女们的婚约大事后,九烟对他妻子说,自己这一辈子的事都完成了,他准备往生另一个世界了。家人号哭着反对他这样做,他不管不顾,从容地做着离世的准备,说,我这是求解脱啊,你们应该为我高兴才对。
他绝食了几天,还是没死成。家人一直哀求他不要狠心撇下他们。眼看着在家里死也那么难,他索性从床上起来,把家藏的好酒尽数拿出,大喝一场,醉醺醺地划着家里仅有的一艘船出了门。镇子附近到处都是密布的河道,那船逶迤而去,七转八弯,就不见了踪影。天黑了,还不见他回转,家人赶紧去找,只见那空船在河心打着转,他早就沉入河中央了。
道光年间修的《南浔镇志》叙述到这一节时,采用的是诗人朱彝尊的版本:“年七十,忽感怆于怀,仰天叹曰,嘻,而今不可以死乎!自撰墓志,为《解脱吟》十二章,与妻孥诀,取酒纵饮,尽一斗,大醉,自沉于水,时五月五日也。”①
也有一种说法,他是在南京秦淮河上,大醉后跳河自杀的。因九烟的自杀相去拒招博学鸿词试不远,死的那天又是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自沉的日子,他的自杀事件遂被传得纷纷扬扬,南方的隐逸圈都把他看做坚守节义、以死殉国的典范。更有一种夸张的说法,说他是因“恢复”大明江山之希望破灭而自绝。②
只是四海承平已久,说他为前朝殉死实在有点蹊跷。友人叶梦珠是九烟之死的知情者,他逐字逐句解读了九烟留下的十二首《解脱吟》,说九烟是求仙而死,诗中都已说得很明白了:“苦海空过七十年,文章节义总徒然。今朝笑逐罡风去,纵不飞升也上天。"
叶梦珠说,九烟其实早就厌倦了这个苦难世界,早年 307
遭逢鼎革,所以不死者,念老亲独子,偷生苟死,存黄氏一脉;快六十岁时生下两个儿子,死的念头就时时冒出来了。自1670年举家迁居南浔小镇起,他用文字构筑“将就园”的过程,就是在一步一步预谋死亡的过程。他的死,也早就伏笔在《人天乐》这本传奇里了,剧本尾声,主人公得知将就园已筑好,“以待我将来居住”,就说过这么一句:“世上之事,似已有七八分了……”@
一句话,他早就想搬到天上的那个园子去住了。
九烟
在苏联解体的事件中,戈尔巴乔夫起得作用,最多就是一个加速推进的作用。他直接导致了这件事在他手上发生。就好比击鼓传花,这朵花落到他的手上时,他拿着花还站起身把鼓棒给摁住了。
就现实来说,他个人在当时也绝对没有要主动促进苏联解体的动机和愿望。苏联解体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是当时苏修整个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具现化,也是当时苏联社会的整体意志的具现化。
苏联解体这样的重大事件,事实上并不存在某个明确的“罪魁祸首‘的个体。而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也就是长期的量变积累,最终导致的质变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① 张岱后来在《石匮
书后集》卷五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甲申北变之后,诸王播迁,但得居民拥戴,有一城一旅,便意得志满,不知其身为旦夕之人,亦只图享受旦夕之乐,东奔西走,暮楚朝秦,见一二文官便奉为周召,见一二武弁,便倚作郭李。唐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琴书,楚王但知庸哭,永历惟事奔逃。黄道周瞿式耜辈,欲效文文山之连立二王,谁知赵氏一块网,入手即成腐臭。如此庸碌,欲与之图成,真万万不得已,数也!”
② 孟远《陈洪绶传》。③《宝纶堂集》卷九有
七绝一首纪其事:“风摧木叶叫鸺,万历年间老楚囚。国破犹存妻子念,晓风残月送强舟。”题云:“愧送豹尾、狮子、羔羊、虎贲避乱。”
2022-12-08 18:59: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