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杰克(爱德华•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然而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

除了“人格分裂”,还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角度理解片子,同时不要忽略单纯、不死、如影随形而又只具备原始欲望的玛拉,三者从未同时出现。“本我、自我、超我”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组成部分,三者的生存主张各不相同,相处相斗、此消彼长,影片在讲我们所有人。最后道德枪毙理想携手欲望,并窃取遗产、继续生活。

当多年的抑郁症终于熬成精神分裂

        《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是某个生活在“微软星系”、“星巴克星球”中的丧男白领,早在故事开始前很久便已经饱受失眠症的困扰,过得像具行尸走肉。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狭小拥挤的办公隔间中,终日忙于将血淋淋的尸体化作冷冰冰的数据,以严谨、科学、专业并麻木的态度谈论刚刚逝去的生命,成为了一颗名副其实的螺丝钉——他那些业务专精的同事们,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人,都遵循着相同的生命轨迹:活着的时候是器物,死了以后是账目,为了别人的眼光和自己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操劳终日,“我是杰克的脊髓,我是吉尔的乳头”。

 

由于不知道也不知道要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看到商品广告就忍不住想要遵从,因为它们的指示清晰明了,用不着他自己思考。他不关心贫穷与谋杀案,只在乎名人杂志、五百个频道的大电视,买、买、买,终于得以在优质家具的团团包围下独自吃罐头——实在是丧得可以了:既没有姑娘,也没有真朋友,家里变成一片灰烬后,唯一可供怀念的是他那“高级的音响,漂亮的衣橱”;商品并非为了他的需要而生产,反而是他为了商品的消费而存在。

 

还有更多人的处境比他更堪忧哩: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疯狂崇拜奢侈品广告中的人物(第45分钟在公交车上),仅仅为了塞进一件名牌内衣,乃至致力于变成一堆罹患睾丸癌的肌肉——正如第40分钟处主人公与Tyler的对谈:我们这一代人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未曾经历过大战争、大萧条,一边说着“不知道、不知道”,一边茫然地进入大学、结婚生子,沿着一条顺理成章、循规蹈矩的路,成就毫无自我的生命形态——因此Tyler要向主人公施用氢氧化钠,经历痛苦留下伤疤是古往今来成人礼的必备步骤。

 

结果就是到了30岁仍是男孩的正人君子们,习惯于抱成团取暖而非结成方队作战。每晚都跑去互助会哭个不停, 搞得自己形貌越发萎缩却还是乐此不疲,从没想过这种发泄方式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直至他们找到了搏击会,才意识到对抗压力的正确方式大概并非痛哭流涕,而是向外释放——于是fight club遍地开花。“留作业”的一段,已经充分体现出充满条条框框的现代社会,早已把人们塑造成了打不还手的虚伪绅士,然而始终如影随形的重度焦虑,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我来告诉你吧,写这个东西的人一定很危险,这个衣冠楚楚的疯子恐怕会突然发作,冲入一间又一间办公室,端着一把半自动的AR-10,逐个杀光他所有的同事,这个可怕的人可能是某个与你熟识多年的人,可能与你非常、非常地接近。”(影片第65分钟)。

 

这段话实际上出自Tyler。主人公早就具备变成Tyler的潜能,但作为一个好公民,他非常努力地压抑了它。可是Marla的出现令这座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沉默的火山一朝喷发了,原因很简单,他对Marla一见钟情了(估计本身就是御姐控吧,而且独身太久了)。自此他再也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他那娘娘腔的洞穴企鹅冥想,企鹅变成了Marla,那份自欺欺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他的胆子只够进行到向Marla要个电话(第18分钟),故紧接着他就幻想出了Tyler。Tyler先是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他抑郁的根源——你不是被物质控制得连自由意志都没有了吗?那就把家里炸掉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实现了他的愿望——把Marla给办了……

 

洋溢着蓬勃男子气概的行动力野兽Tyler Durden居于一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的破屋,做领班时大摇大摆地往达官贵人的浓汤里撒尿,放儿童电影时剪进去一堆nice big cock,但这还不够,他要用为了将自己塞进内衣的有钱人抽出的大把脂肪做成肥皂(这件事纳粹也干过),用最不物质的方式干翻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可见关怀单身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啊,这一切的源起都不过是为了把个妹罢了。

 

由于30-year-old boy的数量着实庞大(他们确实Boy得厉害,Bob甚至说不出“fucking”这个词),Tyler很快组织起了一支对他死心塌地的军队。讽刺的是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螺丝钉,在融入新集体、拥有新使命之后,仍然是一批螺丝钉。当主人公一反职员时代的冷漠站在Bob被削去半个头颅的尸体旁痛心疾首地大喊“他是一个人!他是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Robert Paulsen!”时,等待他的是冰冷若机械的齐声呼号:“在mayhem project中,一旦死了,我们就有了名字,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 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多少次了,旧秩序被推倒了,新秩序的本质与以往仍是一样的。

 

丧男终于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他决心鼓起勇气,自己把事情给收拾了;这是他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他第一次拥有了自由意志,哪怕这是Tyler通过氢氧化钠赐予他的。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丧男终于解决掉了猛男,他朝自己开了一枪(相当于又来了一次氢氧化钠,迎接脱胎换骨),宣告自己既不再是物质的奴隶,也不再是他人的附庸。在最后一段中,锐气逼人的Marla莫名奇妙地退化成了纯情地小女生,他牵着她的手看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世界覆灭的刹那笼罩于宇宙间最亮的火花。但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结尾,如果说电影里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的话,原着中更是充满了杰克苏的味道:Marla甚至说过一句“我能分辨出你们的不同,我更喜欢你一些。”凭什么呢?你认识他吗?

 

《搏击俱乐部》结束了,主人公与Marla的主动与被动地位转换了,但世界仍然不属于废宅闲丧人士。所以原作者帕拉恰克也没有继续这条路,而是年复一年地撰写着主题重复、模式固定、格调低俗、夺人眼球的小说(别问我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他的书实在太适合蹲坑时借力用了,我觉得看一本就行了,这些书都差不多的),具备了商业社会中通俗小说作家的所有特质:大规模生产,换汤不换药,一切向钱看,再也不思进取,成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至于真正的废宅闲丧人士呢,一味地杰克/玛丽苏肯定是对解决当前境况于事无补的,当所处的环境太过令人窒息时,逃出域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那时你将面朝大海山川、多吃水果蔬菜,然后,嗯,想必是回到宾馆刷刷豆瓣。


2023-06-18 12:10:08

[新一篇] 新地群島 Новая Земля (2008) 逃出冰魔島

[舊一篇] 迪亞特洛夫事件 The Dyatlov Pass Incident (2013)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