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学乘,字枚叔。後易名为炳麟。嗣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绦,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
生平
朴学训练与排满情结
章太炎出生於书香门第,并且家庭富有,有藏书楼,家中还有医传。幼年受祖父(章鉴)及外祖(朱有虔,是汉学家)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於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後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光绪十七年(1891年)章遵从父亲章睿(古文经学家)遗命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年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着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後,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又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但终因学术意见之争发生与麦孟华等人的「拳殴」事件。此後回到浙江,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来。1898年春,曾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戊戌政变後,章氏仍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着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後,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但章氏仍与康、梁等人保留着联络。
革命与讲学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极力牵合孙、康二派的关系。同时通过日本的中介,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着作。当年夏回国後,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於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有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此期间,参加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中外之「苏报案」,乃与清廷两曹对质,入狱三年。1906年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又参与此期兴起的国粹主义运动,自1905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此前,1903年章太炎与近代古文经学另一重镇刘师培定交,此後因学术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发生被刘师培与妻子何震诬蔑叛变事件,又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因《民报》不合,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着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着作,以普及学术。
苏州章太炎故居
讲理学与救学弊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黎结婚。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後,章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於1913年8月进京,欲与袁世凯说理。袁不见,章乃以大勳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遂遭袁氏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後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着作为《章氏丛书》,先後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後,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後,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1930年代後,活动限於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於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後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鼻窦癌卒於苏州锦帆路寓所。
杭州章太炎墓
轶事
俞樾因太炎提倡排满革命,曾声言「曲园无是弟子」,章曾就此撰有《谢本师》一文,收入《訄书重订本》,又有《俞先生传》,收入《太炎文录》。但太炎治学,由小学入门,主张音韵文字相通,以此为基础,结合西学,恢弘清代诸子学之门户,其方法一本曲园师承,绝非自立门户。
章太炎曾在晚清时与《新世纪》报吴稚晖等人争论汉字前途,反对在中国采用「万国新语」(世界语)。乃依篆书创造记音字母,作为汉字初学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汉字。民国三年,由其弟子钱玄同、许寿裳、周树人促成教育部通过,作为国语注音符号,即今日仍在台湾通用之注音符号前身。
章太炎精通医学,着有《霍乱论》、《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期间,被迫写「劝进书」,书云:「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於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据说,老袁气得冒烟,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时称章太炎为「民国之祢衡」。
胡适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出版时特送了一本给章太炎,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人名旁边便用标点符号。章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气说:「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案此传说实不可信,章太炎在晚清时出版的《訄书》(铅印本)等着作就曾采用旁线作为人名、书名号。所谓新式标点,在晚清以及明治时代的日本就已经发端了,不至於对此感到惊讶。
章太炎又有一致胡适之白话信,抬头曰:「适之你看」,盖直译旧时信函「某某大监」之体也。
受刘歆《七略》的影响,以《国故论衡》中《原学》等篇为代表,章太炎主张「九流皆出王官」说,而後来胡适着《诸子不出於王官论》,提出相反的意见。
章太炎也是最早刊登徵婚启事的名人之一,有人问他择偶的条件,他说:「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後经过蔡元培介绍,与汤国梨女士结为夫妇,婚礼当天,皮鞋左右颠倒,一时大窘。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主张社会主义,与片山潜等日本社会主义者过从甚密,并由此反思西方的进化论及现代文明,撰写了《俱分进化论》、《五无论》等着作。据传,章太炎逝世的时候,只愿以五色旗覆盖,不承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章太炎逝世後,因对日战争爆发,暂厝於苏州锦帆路寓所水池中。解放後,浙江省人民政府按其遗愿,葬於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遗臣张苍水墓旁。「文革」初期遭暴屍,後又重新安葬。汤国梨卒後,亦一并安葬於此。今设有章太炎纪念馆。
苏州章太炎故居文化大革命後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中,章太炎被当作法家体系在晚清的代表而得到发掘,当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并「解放」了一批学者,编辑了若干章太炎诗文、着作的选本和注释本。这一系列工作,虽然受到政治风潮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八十年代以後编校《章太炎全集》和重建章学研究的人员基础。
章太炎在台湾
1898年12月4日,避祸抵台北,主编《台湾日日新报》汉文栏,与日人馆森鸿(袖海)等相往来。次年6月10日由基隆转赴东京。太炎在台论文计有41篇,诗文评、诗16篇,多数刊在《台湾日日新报》,同情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抨击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这些论文占章氏着作份量并不多,却是研究章氏早期思想相当重要的资料,〈正疆论〉谓「以支那与日本较,则吾亲支那;以日本与满洲较,则吾宁亲日本。」文中并推崇延平王郑氏,贬抑降清将领洪承畴、李光地,反映章氏虽厠身台湾,反满的汉族民族意识仍甚为急切。在台亦参加玉山吟社的唱和,与法院长水尾晚翠、报馆主笔籾山逸「以文字订交」,来往甚密。中国白话文运动之後,章氏写给大众阅览的文字转变为通俗的文笔,曾做为张我军鼓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理由之一,台湾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时,新旧双方各执章氏文字风格之一端以彰显己方立论的正确性。
章太炎在日本
1899年,离开台湾前往日本,在京都、东京逗留。
1902年,第二次渡日本,曾计划在东京举办「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支那亡国」意指南明永历帝政权的灭亡,预定的举办日期为明思宗殉国之日,但是纪念会在清廷向日本政府施压下被禁止。此次东渡,章太炎住在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馆,为《新民丛报》润色译文,并曾试图调解孙、康二派的关系。当年夏回上海。
1906年,章太炎自上海出狱後,立即由同盟会迎至东京。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主张发扬「国粹」、「宗教」。
章门弟子名录
东京时期:钱玄同(疑古)、许寿裳、朱希祖、黄侃(季刚)、汪东(旭初)、沈兼士、马裕藻、龚宝铨、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启明)、胡以鲁、易培基、陶焕卿、钱家治、朱宗莱、余云岫等
北京时期:吴承仕等
苏州时期:庞俊(石帚)、沈延国、徐复、朱季海、王仲荦等
儿女
杭州章太炎墓章太炎长子章导,经前国务总理李根源介绍,曾娶苏州尚书第彭氏长女为妻,後离异。
次子章奇。
长孙章念驰,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章太炎共育有四个女儿,都是古字命名,艰深难懂。三个女儿到了适婚年龄,都没人提亲,原是因为想提亲的人不懂读她们的名字,不敢提亲。章太炎得悉此事後,在宴会中无意说出她们名字的念法,三个女儿的婚事才不至於因为「不会念名字」而耽误。
长女,章㸚(「尔」的古字),女婿龚宝铨。
二女,章叕(「缀」的古字)。
三女,章㠭(「展」的古字)。
四女,章㗊(音「吉」)。
着作
丛书、全集类
《章氏丛书》,1915年右文社铅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木刻本。
《章氏丛书续编》,北平1933年。
《章氏丛书三编》,1939年章氏国学讲习会铅印本。
《章太炎全集》1-8集(尚未出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4年点校本。
[编辑] 尚未收入丛书、全集类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国故论衡http://zh.wikisource.org/wiki/国故论衡
《国学讲习会略说》,1906年东京秀光社。
《国故论衡》,1910年东京秀光社本,丛书增订本。陈平原点校本,朱维铮点校本(《全集》第9集,对照本)。
《国学概论》,曹聚仁笔记本(又有张冥飞本,劣)。1922年泰东图书馆排印本。
《菿汉三言》,虞云国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
《国学略说》,涂小马校点,上海文化出版社。
《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章太炎书信集》,马勇编。
《章太炎的白话文》,1921年泰东图书馆排印本。
《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於1961年,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笔记,王宁整理抄录,影印誊钞本,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编辑] 年谱及学术自述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28年撰(同治七年至民国十一年),手稿本,章氏国学讲习会删改排印本。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章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年。
《章太炎年谱摭遗》,谢樱宁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董国炎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学术自述:〈自述学术次第〉,1913年;〈菿汉微言〉末条,1915年;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1933年。
[编辑] 章太炎着作的注疏
《国故论衡疏证》,庞俊注,1940年华西大学铅印本。仅含中、下卷;郭诚永补注上卷,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全排印本。
《齐物论释注》,缪篆注,油印本。未见。
《齐物论释训注》,荒木见悟注,九州大学文学部哲学研究会《哲学年报》29-31。未见。
《章太炎选集》(注释本),朱维铮、姜义华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訄书详注》,徐复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名物。
《文学总略注》,程千帆《文论十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论选》。
[编辑] 译作
英国斯宾塞尔(Herbert Spencer)着,曾广铨、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上海《昌言报》第1至7本,1898年。
日本岸本能武太着、章太炎译《社会学》,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铅印本。
主笔刊物
《时务报》、《昌言报》、《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亚东时报》、《台湾日日新报》、《民报》、《国粹学报》、《教育今语杂志》、《大共和日报》、《华国》、《制言》等
评价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於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囯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当年二十七岁的胡适独树一帜,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多沿袭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下卷「诸子学」诸篇的观点。胡适实为章太炎中年以前学术衣鉢的继承者。但此时章太炎本人的学术已经有所转向,故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不甚满意(参见章太炎《与柳诒徵书》)。胡适则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中说:「章炳麟的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的第一作家,这是无可疑的。但他的成绩只够替古文学做一个很光荣的下场,仍旧不能救古文学的必死之症, 仍旧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余,反之正则』的盛业。」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2)称章太炎为清学正统派的「殿军」。
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强调其革命精神和思想深度,而相对忽略其学术业绩,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至1980年代大陆评价与研究章太炎的主调。
早在1926年,以理事章太炎、冯自由为首的「反赤救国大联合」致电苏联驻北平大使加拉罕,抗议加拉罕在中国宣传赤化,「煽惑无知之青年,啖以金钱,授以利器,为虎作伥」。
参考资料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28年撰,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章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年。
《章太炎年谱摭遗》,谢樱宁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董国炎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姜义华:《章太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杜玲玲编《追忆章太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章太炎(枚叔) 2010-07-18 18:03:3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