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先:此生此家 大时代中的小叙事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s4248722.jpg

目 次

深水静流——追忆民国生活 (傅国涌)

叙一:生不逢辰

一, 遗腹子

二, 记忆的阴影

三, 杭州头发巷一号

叙二:伤逝之痛

一, 家园被毁

二, “孤老头”

三, 阿复与大姐

四, 小狗“来福”

叙三:中学前后

一, 紫北小学

二, 子海与彬良哥

三, 杭女中老师

四, 写信的寿乃芳

叙四:避难上海

一, 住进法租界

二, 大同大学商学院

三, 张元济家及其后

四, 陈先生的故事

五, 同乡望隆

六, 离开上海

叙五:投奔内地

一, 骨肉相聚

二, 无奈的就业

三, 内迁独山

四, 重庆化龙桥

叙六:抗战胜利

一, 复员首都

二, 南昌订婚

三, 敏弟与文媚

四, 仲弟与思哲

五, 最终的选择

六, 被迫撤退广州

七, 九龙大围村

叙七:另一时代

一, 到南京去

二, 军大会计训练队

三, 永远的十八级

四, 钢笔手枪

五, 统战部的敏弟

六, 不能搁浅

七, 运动之审干

八, 由此而知

九, 侍病鹤年

十, 断不可为

十一, 仲弟欧洲七年

十二, 迁出机关宿舍

十三, 父亲猝死

十四, 之后的之后

十五, 回店口

封底语: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是一介平民,又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社会记忆力很强的知识女性。她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家世和生平,展示了一幅中国百姓喜怒哀乐的世纪长卷,其中有关家庭伦理、婚姻、教育和银行业的细节,尤为珍贵。

——历史学者 丁 东

平民的生活中最能见出时代风云,但平民的生活很难进入记忆。本书打破这个常例,将平民生活恢复到历史记忆中来,让人们感受到在真实的时代变迁中,平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平民生活和平凡人生是时代风云的主流,平凡生活中最能映现时代的丰富内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谢 泳

读过这样的小叙事,人们可以得知,人民的历史,原来是由这些人生和这些家庭的颠沛流离和悲欢离合构成的。因为普通,所以亲切;因为朴实,所以可信。人民这个概念,因此变得清晰起来。这可能就是《此生此家》的意义所在。

——旅美学者 李 劼

几年前在南京见到陈亚先老人时,虽然知道她依然在坚持写作《此生此家》,却没有十分在意,更没有虚心静气地向老人攀谈请教。直至读完这部书稿,才真正体会到老人“一直抱以平静的心态,既不怨,亦不悔”的个人叙述与历史见证的难能可贵。

——北京文史学者 张耀杰

草民百姓生生不息的记忆其实也是一种权力,没有这种权力的制约,“帝王将相”们“一家一姓”的历史,就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亚先先生以耄耋之年书写此书,文笔温润,写时代之变,哀而不伤。“此生”经历改天换地,“此家”堪称中国百姓在时代变迁之际的缩影。

——青年学者 陈 远


陈亚先,1916年生于杭州。老家浙江诸暨店口镇。现居南京。父亲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南昌分行经理。1932年考入杭州省立女子中学;1938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商学院。抗战期间,先后在农民银行衡阳分行、总行、南昌分行工作。1949年后,在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任临时教员,不久即进入南京市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1965年因病提前退休。读书写作,经年不辍。在《老照片》、《温故》、《江南》、《西湖》等刊物发表多文。



网载 2015-09-05 22:43:05

[新一篇] 《歷史深處的誤會》傅國涌

[舊一篇] 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