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蒋介石恭献九鼎黄袍加身的惊天内幕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79F4BF0D9964741D035E838D9752172C.jpg

·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和宋美龄晚年在住所的生活照。

众所周知,“黄袍加身”的故事说的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历史事件。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劝进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定都开封。于是,开创了南北宋两朝的三百多年的江山社稷。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千多年之后,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在蒋介石的身上也曾经发生类似这种“黄袍加身”的劝进拥立事件,差一点让蒋介石过了一把做皇帝的隐。最近,有关媒体就披露了当年蒋介石差一点“黄袍加身”的历史真相。
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庆突然格外热闹起来,从两路口到复兴关,沿途张灯结彩,扎了许多牌楼,马路上车辆拥挤,人群熙熙攘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所在地复兴关,更是岗哨林立,彩旗飘扬,笼罩在一片节日喜庆的气氛之中。然而,这一天,既非节,又非年,这样隆重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天正在排演一场向蒋介石“恭献九鼎”的闹剧。
一、铸造九鼎,心有灵犀一点通
1943年1月11日,中美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魏道明和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了字。同日,在中国的陪都重庆,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和印度代表黎吉生,共同签署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两项条约于同一天签订,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两项条约的签订,废除了美英两国历史上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了两国的在华特权,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多年奋斗特别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的成果。蒋介石对这两个条约的签署自鸣得意,不免自视为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开辟中国新机运的民族英雄,是孙中山最不负使命的继承人,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为总理革命以来毕生奋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得由我亲手达成。”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体察领袖的心意,决定借此给蒋介石评功摆好,谋划在1944年1月11日搞一个“纪念两个条约签订一周年”的活动。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这个“心意”呢?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一手操办起来的“党务工作人员训练班”提议,要在纪念两个条约签订一周年的会议上向蒋介石献九鼎。
“九鼎”,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是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史记》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后来,又有一个“楚王问鼎”的故事。此时,向蒋介石恭献九鼎的意思,显然也有“劝进”的味道,正合彼时“三个一”,即“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宣传需要。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设计委员会讨论了这个建议,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都很明白献九鼎的用意,于是心照不宣,顺利通过;朱家骅将此事报告给蒋介石,蒋介石在呈文上写了个“阅”,不置可否,实际上是默许了。这样一来,这出戏就开始上演了。朱家骅等人为了使献九鼎的戏达到预期的目的,煞费了一番苦心。
1943年1月20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召开了献九鼎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者主要是各工矿的国民党党部代表。会议决定九鼎由民生机器厂负责铸造,各工矿党部平均担负费用。1月27日,朱家骅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除了各工矿的国民党党部代表与会外,一些高等学校的国民党党部代表也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设计并监制九鼎。
2月19日,举行了第三次筹备会,会上通过了马衡设计的康鼎形九鼎方案。九鼎的鼎台采用川产楠木,上刻蟠螭纹,台面是绿色雪花呢,鼎盖用古铜色软缎覆盖。马衡还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九鼎设计缘起》,用他丰富的历史知识,讲述了九鼎的来历以及他的设计理念。
9月初,九鼎铸成,只是还少一篇铭文。当时四川有许多老先生擅长此道,但都不愿“献丑”,最后请来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顾颉刚迫于压力,答应了。顾颉刚定稿后的铭文为:“于维总裁,允文允武,亲仁善邻,罔或予侮。我士我工,载欣载舞,献兹九鼎,宝于万古。”国民党学校党部和工矿党部分别写了献词,称颂蒋介石“天下所顺”,“勋垂无疆”。这九个鼎形式大小、花纹,一模一样,每个鼎高约三十公分,重约十几斤。
9月17日,筹委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商定了献鼎仪式程序:一、启鼎;二、贯铉;三、献鼎;四、献词。10月5日筹委会又召开了第五次会议,商定献鼎代表为五百人,并且请国际宣传处对此发布新闻,请中国电影制片厂来现场拍摄电影。
二、恭献九鼎:黄袍加身一梦空
“九鼎”告成之时,正是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签署《关于普遍安全宣言》之际。(这一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社会试图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文件之一,中国能得以参与,为蒋介石提高了声誉,他的人气指数急剧上升)。国民党内的一帮人马急着想给蒋介石抬轿子,决定进一步认真筹备“恭献九鼎”的仪式,要把整个过程策划得十分周密和隆重。
1944年元旦过后,朱家骅等人便抓紧安排布置。为了使1月11日献鼎大会不出现纰漏,朱家骅等人决定于1月10日在重庆复兴关中央训练团纪念周活动上预演一下。
1月10日,在复兴关的中央训练团所在地,会场布置得十分隆重。主席台上的天幕,以黄缎作底,缀上各种颜色的花朵,富丽堂皇,俨然“金銮殿”一般。主席台下,摆着三张大长方桌,桌上覆盖着一幅黄缎子。桌子两旁,站着两排穿着艳丽的美女,美女后面是由各省代表推选出来的九个区的代表共十八人。主席台两侧,站立着八个身穿长袍马褂的司仪。这些美女、代表和司仪,每人胸前都佩戴着一朵鲜艳的小红花,红花下衬着一根写着墨字的黄缎子条。台后的休息室里,蒋介石和“党国”元老吴稚晖、戴季陶、于右任、孙科及陈果夫、陈立夫等在品茗开会。
预演时的主席台右边,站立着朱家骅,左边站立着王东原;正中是何应钦,代表蒋介石“受鼎”。司仪唱道:“献鼎典礼开始!”接着喊:“鸣礼炮!”接着又喊:“奏乐!”随着进行曲的乐曲声,两排美女缓缓走到桌旁,徐徐揭开黄缎。黄缎下面是银光闪闪的九座鼎。美女退回原位后,司仪接着唱:“××省向总裁献鼎!”右列的头两名代表走出,面对何应钦垂手肃立。右列的美女走出两人,用黄缎扎着的杠子,穿入右桌上第一个鼎的两耳,抬到何应钦面前桌旁站定,高高举起,朱家骅、王东原二人走过来接鼎,代表向何应钦三鞠躬,何应钦还礼。朱家骅、王东原将鼎安放在何应钦面前的桌子上。两名代表和两名美女退回队伍。然后,司仪又唱道:“××省向总裁献鼎!”左列的代表、美女又依前表演一番。
当活动演到献第三只鼎时,后台走上来一名侍卫官说:“委员长有请朱部长!”朱家骅赶忙走到后台休息室去,何应钦等人便也中止了表演。礼堂内不知出了什么事,鸦雀无声,突然休息室内传出蒋介石浙江官话的怒骂声:“这是无耻!”过了一会儿,朱家骅哭丧着脸走到主席台前,举手一挥,台下的代表、美女都连忙退去了,何应钦等人也都灰溜溜地去了台下。不一会,蒋介石走上主席台来,在主席位就座,怒气冲冲地说:“今天的这种行为,是给我的一次侮辱!这种作法,不仅给我侮辱,也给党侮辱,怎样对得起总理在天之灵?”稍停,他又虚情假意地说道:“代表们远道跋涉,辛苦了。这件事,是我们中央负责人做错了,我也有责任,看到签呈(指朱家骅关于献九鼎的呈文)时,没有批‘可’,只批了一个‘阅’字,意思是做一点纪念品是可以的,而你们这么劳民伤财,轰动全国,实在是愚蠢无知。”蒋介石的这番话,毕竟还是承认了献九鼎,他事先是清楚的,曾经首肯的。然而,翻手云覆手雨的蒋介石,到了预演时,竟突然翻脸,这实在是朱家骅没有料到的,真有点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的味道。
三、铭文不雅:尴尬收场成闹剧
蒋介石对“恭献九鼎”为什么会骤然大怒呢?原来国民党内部内讧,朱家骅的政敌向蒋告状:九鼎的铭文中后四句的第一字合起来,就是“我载献宝”,那是四川人骂人的话,蒋介石听了当即大怒,并立即把朱家骅叫进来训斥。
蒋介石的变脸并不仅仅是针对铭文,早在铸鼎和选美女献鼎时,消息就已不胫而走,闹得陪都重庆人言啧啧、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说国民党的无耻莫过于此,甚至国民党中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如当时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就说:“古人说鼎革,是先革而后有鼎。现在国家仍多难,暴日入侵,以鼎为献,非其时也,且易引起陈旧意识。”
冯玉祥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有一天他去民生机器厂,厂长领着他去参观预备献给蒋介石的九个铜鼎。他问:“这是谁出的主意?”旁边一个工人说:“这是委员长的意思,他要这样办,谁敢驳回他呢?”冯玉祥认为,中国人多少年来都拿九鼎当作皇帝的象征,这在中国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蒋介石也不会不知道,他要人献九鼎,不得民心。
后来,这件事不知怎么被美国记者探听到。于是,美国的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蒋介石叫人给他献九鼎,这是预备做皇帝。”蒋介石看到后,把美国的新闻记者和美国的报纸大骂了一通。此时,蒋介石很后悔于当初“失察”,草率在朱家骅“献九鼎”的呈文上只批了一个“阅”字,以致现在难以收拾局面。
蒋介石在“献鼎”预演仪式上大骂一通后,“献鼎”筹备委员会一班人马自感“里外不是人”,私下里都痛骂蒋介石:“你不让我们献九鼎,我们就会献了么?现在美国报纸骂你了,你就发脾气来骂我们,你骂吧,我们不干了。”几天后,许多人都递了辞呈。蒋介石为免自己孤立,只好在背地里安抚他们。就这样过了两、三个星期,蒋介石终于把这起风波平息了下去。
“恭献九鼎”的闹剧,导演是朱家骅,文人“马有失蹄”的教训则归顾颉刚先生和马衡先生去受领了。后来程千帆先生读《顾颉刚年谱》,以为顾的“学问和陈寅恪有距离,没有能够把学问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知识分子如果不能身处污浊的政治游戏之外,却把自己的境遇与当局的“垂青”和“眷顾”联系起来,难免会发生悲剧。其实,就是当时国民党元老之一的李石曾,也曾为此非议顾颉刚:“顾颉刚曾指大禹非人,遑论舜尧,但朱家骅在重庆拟献九鼎之文却由顾颉刚执笔,学人而不管事实的好出风头,亦小之乎为学人矣。”
严正声明:
本博客为新浪注册博客,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却发现许多平面媒体随意刊登本博的文章,还有一些人剽窃文章擅自发表。因此,特此严正声明:除新浪网友可以在新浪博客上转载本博客的文章外,其它网站转载必须注明本博名称,平面媒体如有需要必须取得本人的同意才能刊登本博客的文章。否则将提起侵权的法律诉讼。

中天飞鸿的博客 2015-08-26 21:57:45

[新一篇] 萬種風情:乾隆皇帝寵愛的香妃有多美?

[舊一篇] 最愛中國風:值得珍藏的經典古詩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