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作者:柳笛                

缇萦向皇帝递交救父请愿书,着实需要相当勇气和智慧。(素素)

                                                           

千年流转,幽思成堆,我翻开史册,寻寻觅觅,邂逅你的芳踪。在那个神迹遗落的西汉之始,在“我生之初尚无为”的清平年代,我读到“缇萦”二字,宛如看到一幅错彩镂金的工笔小品,纤巧绵密,正如你花样年华里,那一段传奇的人生。

《左传》有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淳于意,西汉齐地的太仓令,他的一生,成也医道,败也医道。早年,他拜于神医阳庆门下。阳庆医术通天,可惜却无子嗣,就把徒弟当作唯一的传人倾囊相授。三年之后,淳于意学成出山,看诊号脉,立时便能预决生死,药到病除,达到神乎其神的程度。但神医也有致命的缺点,正如才华横溢的书生都有些恃才傲物的狷介气质一样,淳于意也是个性情古怪、逍遥人间的任涎放达之辈。比如齐地某御史请他看病,他诊脉之后却拒绝医治。原因是此人因贪酒导致头痛症,病发于肠胃之间,五日当肿胀,八日便身亡。此乃不治之症,救他何益?果然,此御史在第八天因呕脓而死。再者,他医名动天下,求医问药之徒,日渐增多,而这位神医偏喜欢云游四海,行踪不定,想见他一面,却是难上加难。

求而不得,患者及其家人怨气渐增,他在世人口中亦是诋毁不断。都说“医者父母心”,淳于意动不动见死不救,形迹飘忽,几乎成了行止不断、冷酷无情的恶人。民怨积累久了,终于给淳于意带来祸祟。文帝十三年,有个达官显贵告到官府,说他借医欺人,藐视生命。官官相护,神医就稀里糊涂地被判了肉刑,按西汉律法将被押送到京城长安受刑。

淳于意医术过人,却不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为人处事不懂得低调收敛,最终为自己的任性行为付出代价。可怜他空有一双慧眼,两只妙手,断他人死生,解苍生疾苦,却无法为自己砌一条活路,造一座生门。

肉刑从远古的夏朝就已经出现,到了春秋时期更为普遍,是当时残害肉体的一种极为残忍的刑罚,主要有墨、劓、剕、宫、大辟等。有许多史上知名人士被处以肉刑,以致终身抱憾。押解上京的那一天,淳于意镣铐在身,锁在窄小的囚车里。晨风较平常格外的凛冽,铁索的寒意似乎要沁透淳于意的肌骨。想到前路是身心摧残的无尽痛苦,他只感到无限悲愤。在场的还有他的五个女儿为他送别,女孩们哭得泣涕零如雨,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潇洒人间也就罢了,最起码知道他是四体康健、性命无忧的。而如今,一道诏令颁下,父亲平白无故蒙受冤屈,判以极刑,这不是要拆散原本美满的家庭吗?

“生女不生男,关键时刻没有一个管用的。”看到女儿们梨花带雨的模样,淳于意又是心疼,又是自伤,一跺脚,不经意发出这么一句感慨来。

角落里那个形貌尚小的女孩悄悄止住了哭声,陷入了沉思。原来在父亲心中,五个女孩的份量也比不上一个儿子重要。这也怨不得父亲重男轻女,自古以来无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哪一桩不是男子在掌控?女儿家都以“三从四德”为典范,时时处处谦卑柔顺,视男子为尊、为天。一旦有谁妄想主一事甚至主一国,就被天下人冠以“牝鸡司晨”的罪名。若家里真有个兄弟,此时定会与父亲出谋划策,商讨怎样减轻刑法、躲过灾祸。可惜自己和姐姐们被感情冲昏了理智,只知道哭泣,实际却帮不上什么忙。

现如今家里无人主持大局,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父亲含冤受苦?她想起父亲为她取的名——缇萦,取其丝帛缭绕之意。绚丽繁复的红黄相间之色,温柔如水,满目缭乱,像一出风情万种的独舞。这般的唯美姿态,也寄予了父亲对她的美好祝愿。他希望自己也像这华丽的锦绣一般,在人间跳出一段震古铄今的舞蹈。

他是把女儿当作儿子看待的。

小小缇萦,不负父亲之望,暗暗萌生一个看似不可为的想法。她向家里的姐姐们辞别,嘱咐她们安心在家,等她和父亲的消息。

于是,她伴随父亲走了一段艰难的囚徒之旅。

这一路,遭尽路人的白眼,听尽衙役的呵斥,还要忍受餐风露宿的苦楚。缇萦庆幸,幸好自己坚持来陪父上京,父亲闲云野鹤、放任不羁惯了,即使愿忍受舟车劳顿的疲劳,只怕也熬不住这莫大的精神压力。淳于意是当世闻名的神医,平素最是骄傲的,只有别人求他的份儿,现在处境倒转,怎么能接受这平白无故的委屈呢?

缇萦小心翼翼服侍老父,端茶递水,跑前跑后,以最大努力尽着为人子女的孝道。在人前,她对押送官差好言告求,请他们多多照拂;面对世人的冷言冷语或幸灾乐祸,她就耐心地告诉他们,父亲如何蒙冤。在人后,她便时刻关注淳于意的情绪变化,乖巧地说些话宽慰他的心。

这一路,父女俩体验了从未有过的患难与共,淳于意看在眼里,对女儿的所作所为又是欣慰,又是愧疚。一想到进了京城,还是免不了酷刑加身,还要让女儿亲眼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白白增加她的负担,这又是何苦?

缇萦看出父亲的心思,一如既往地宽慰他:事情还未发生,一切尚有转机。她当然知道,父亲只当作哄自己的空话,她没有把真正的计划说出来,因为这件事成与不成,只怕也要天意成全,只有凭藉自己的赤诚孝心感动神灵,才有可能真正帮到父亲。

父亲收押在监牢时,缇萦借来笔墨绢帛,对着莹莹烛火,写下感人至深的一段话: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使得自新。”

这是一封上达天听的请愿书,京城官吏有感于缇萦的孝心和淳于意的冤情,都暗中帮助她,让当朝天子——汉文帝及时看到了这封发自肺腑的小女子的心声。在文帝出巡体察民情的路途中,一个瘦小的女孩从两侧跪拜的百姓队伍中跳出来,跪于马前,拦住行进的车队。在皇家车马辚辚的威仪前,缇萦就像纤弱的绸带一般,随时都会被风儿卷走。随行的侍卫可怜她的身世,向文帝转达她求见的意愿。

缇萦匍匐在地,不敢直视天子的尊容,仅把字斟句酌、多次删改的请愿书举过头顶,恭敬地呈交陛下。

她在书上说,父亲淳于意做官时,地方都称赞他廉洁公正,如今却受不白之冤,即将遭受残酷的肉刑。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刑法加身也不能再复原,即使犯人想要洗心革面,也再没有办法了。她愿意一生为婢,抵消父亲的罪过,让他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汉人重孝道,西汉之初就定下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汉文帝本身也是仁慈孝顺的明君,每日早晚,他都定时向母后薄太后请安,也从不违逆母亲的话。有一次薄太后卧病在床,浑身动弹不得,文帝除却国事之外,便如普通人家的儿子一般,时刻守在母亲身旁。给薄太后送来的药物,他一定要先尝过,确定不会太烫、太苦、药性不会太强后,才放心给母亲服用。这种孝行持续三年,薄太后的病情终于好转,臣子们皆言是文帝的悉心照料感动上苍。此后,臣民对文帝更加尊重爱戴,一时间,全国上下以孝顺父母为荣。

这样一位孝子,看到这封字字泣血的书信,如何能不感动?

文帝抬手示意,近侍官拜于前,小心记下了天子的旨意:

“盖闻有虞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何其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五,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朕德薄而教之不明欤?吾甚自媿。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其道无繇。朕甚怜之。夫刑者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百善孝为先,这位宽厚的皇帝立即免除淳于意的刑罚,同时下了一道改变后世刑罚制度的诏书——废止肉刑。

从此,在文景之治的重大纪事中,缇萦的名字永远地铭刻于史册。她真的做到了,像儿子一样当家作主,成功救下父亲,还家族一个平安。同时,她的孝行义举改写了汉代历史,为文帝的仁义添上厚重的一笔,推动华夏民族向仁爱的道路迈出举足轻重的一步。她也真正实现了父亲的期许,她的行为福泽苍生,功德无量。她的孝心与善行,小则保其家,大则济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孝女,终于像那五彩斑斓的丝缎一般,舞出一个女子最灿烂的风采!

其实,缇萦本无流芳百世的欲求,她只是遵从内心最朴素的声音,保住父亲的平安,她可以直面强权,忘却生死。

这世上,究竟是丈夫勇武为尊,还是女子巧慧为重?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扭转乾坤、解救天下的英雄,不外乎须眉男儿。然在世人的笔墨深处,却常常发出截然不同的感慨。彼黍离离,征尘不绝,有人说,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之子于归,风光大嫁。有人叹,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些言论,无一不于家族私情、功名利禄相关,仿佛女儿生来就是换取现世安稳的工具。而这世上,还有几位女子,她们并不看重自身性别与美貌的优势,而是站在普世人性的高度,发声行事,做出了连男子都感佩的成就,巾帼英雄当如是。

幸有史家班固,刀笔如椽,咏史而赞: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责任编辑:思敏
                                                         



柳笛 2015-08-23 08:57:12

[新一篇] 毛一澤東發動文一革真相:生前防篡權死后怕鞭一尸(圖)

[舊一篇] 為什么非法移民放棄法國要去英國?(圖)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