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了《终结者》 30年前一部改变世界的科幻经典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1984年10月26日,《终结者》上映。在这之后的30年间,每当人们谈论詹姆斯.卡梅隆、阿诺.施瓦辛格、斯坦.温斯顿和琳达.汉密尔顿的时候,这部酝酿于1983年的“破片儿”竟成了他们永恒的注脚。

 

  “如果哪一天机器人真的占领地球,《终结者》还能够完好无损的保留,你会听见机器人在看到它时发出电子笑声。”

——詹姆斯·卡梅隆     

  时光网特稿 暴肉人形机器杀手,穿越,美女,英雄,这些元素放在今天都是陈词滥调,但放在1984年,它们的聚合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掀起了跨越三十年的风暴。而蝴蝶翅膀最初的震颤,则要回到一切还都风平浪静的1983。

  1983年,《星球大战3》如火如荼,累计额票房4亿美元。科幻元素在影视圈的号召力持续发酵。

左起,《终结者》拍摄期间的詹姆斯·卡梅隆、阿诺·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以及斯坦·温斯顿

  1983年,一个年轻人正值而立。能拍出《星球大战》那样的电影一直是他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正在辛苦地研究和推销他的三个剧本:一部是有关于某地外星球上外星怪物杀人的故事;另外一部糅合了时间穿越和人类与机器的战争;第三部是个续篇。有点类似高手和一群业余选手对弈。区别在于,这个时候的他在片场还只是个偶有神来之笔、但终归不声不响的角色人物。他不知道1984年会发生什么,也不一定清楚眼下这三个剧本哪个足以证明自己是个高手——或者,哪个都证明不了。

  与此同时,一个在美国打拼了15年的奥地利人对于科幻与否倒没有显出特别的兴趣。这也有情可原,1983年,值得他兴奋的事很多。经年背井离乡摸爬滚打,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一部由他主演的电影票房大热,续集紧锣密鼓。同时,美国肯定了他:一口欧洲英语没有阻挡他成为美国公民的脚步。

  《星球大战》的火爆并不代表1983年所有打着科幻旗号的影视作品都能顺风顺水。一部名叫Maninmal的电视剧就是炮灰之一。主角是一个能够变成各种动物的科学家,兴趣是帮警方破案。变了8集之后,NBC决定叫停。对于38岁的剧集造型师来说,停播不过意味着失去一个客户。比起他在另外一部作品中设计的“未来杀人机器”,变来变去的动物顶多算个插曲。

  在1983年,同样在电视荧屏上波澜不惊的还有两部电视电影:Secrets of A Mother And Daughter和Wishman。比起《星球大战》这样豪掷千金的大手笔,电视电影似乎就是为了让演员混个脸熟,然后到大荧幕上赚回真金白银。两部作品的女主角是一个来自马里兰州的姑娘。很可惜,1983年看上去依旧不是她的幸运年。虽然在接拍的一部动作片里担任女一号,但是还没开拍就伤到了脚踝,实在不是个好兆头。

现在的他们,容颜已老,斯坦·温斯顿更是已于2008年去世 

  当时,这四个人的生活还延续着各自已经习以为常的轨迹。彼此或许闻名,也不过是已知的过客——直到为了拍摄一部名为《终结者》的科幻电影,他们才走到一起。聚散离合是这个行业的规则,一切按部就班。在拍摄过程中,奥地利健美明星甚至戏言这部电影不过是个“破片儿”而已。

  

  1984年,“破片”上映。可能超出所有参与者的意料,在这之后的30年间,每当人们谈论詹姆斯·卡梅隆、阿诺·施瓦辛格、斯坦·温斯顿和琳达·汉密尔顿的时候,这部酝酿于1983年的“破片”,竟成了他们永恒的注脚。

  如此回望历史,人们看到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叙事方式:如果没有这部起初并不被看好的电影,四个人的历史势必面目全非。这样的假设很有诱惑力,甚至有人给它贴了个标签:平行宇宙。但同样的假设又很没有说服力,因为我们所搭载的时空列车已经朝着确定的方向前行了30年。

  在这样的吊诡中,我们只好回到1984年。彼时“破片”还是“薛定谔的猫”:开创时代还是胎死腹中,都在一念之间,因此提供了“如果没有《终结者》”的假设空间。但这不是历史的叙事方式,只是根据片段恣意妄为的想象。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热爱这部电影,我们不能忍受那个没有它存在的“平行世界”。

《终结者》片场照,詹姆斯·卡梅隆与阿诺·施瓦辛格

  在拍摄《终结者》之前,詹姆斯.卡梅隆已经度过了白天打工、晚上自学外加写剧本的艰辛岁月,事业基本开始走上正轨。陆续受雇于一些低成本运营的片场让他有机会从最简单的技术操作练起。甚至,一些电影特效师的工作已经找上了门。

  1981年的《食人鱼2》是他担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影片不够成功,却是一个起点:拍摄过程中的一场高烧让他在半梦半醒间想到了《终结者》的点子。



  1983年,《终结者》的命运开始了起伏。

  卡梅隆坚持自编自导,这让他吃了无数闭门羹;因为主演之一施瓦辛格还有别的片约,整个剧组需要等上9个月才能工作;甚至卡梅隆自己的经纪人都不看好这个点子。为了解决分歧,卡梅隆直接解雇了他。出于任何一个原因,《终结者》都有可能不复存在。或者,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相径庭。但是,这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卡梅隆的崛起呢?

如果没有《终结者》,另外一部极有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的电影就是《异形2》。在《终结者》筹拍前后,20世纪福克斯公司正就是否拍摄《异形》的续作发生分歧。直到有人将《终结者》的剧本交给了公司高层,卡梅隆才成为《异形2》剧本的操刀人。但最终能否投拍,福克斯表示还要看《终结者》成功与否。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终结者》在上映前并不被广泛看好。

  施瓦辛格由于拍摄《野蛮人柯南》的续集,让《终结者》剧组等了9个月。在这期间,卡梅隆除了完善《终结者》、创作《异形2》之外,还交出了《第一滴血2》的剧本。9个月的时间足可以产生任何意外让《终结者》终结自己。但这并不影响《第一滴血2》的赶工。可以说,如果没有《终结者》和《异形2》,凭借《第一滴血2》的余威,卡梅隆或许依旧可以走上一条相对平坦的发展道路。

  距离1983年越远,历史到底该如何延展就显得越模糊。6年之后的《深渊》似乎已经很难和《终结者》相关联。卡梅隆声称,有关《深渊》的点子来自他17岁时的一堂高中生物课,远比《终结者》要早。但是这个点子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在卡梅隆的脑子里趴了20年。

  但据卡梅隆自己透露,在拍摄《异形2》时看到的一部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深海纪录片让他重新想起了17岁时的那个幻想。没有《终结者》可能就没有《异形2》,没有《异形2》可能就没有《深渊》——如果历史只一条简单的锁链,一环一环地套在一起。


没有《终结者》,这些还是否会存在。

(注:含卡梅隆担任编剧和制作人的电影、电视作品)

  


  如果《终结者》不复存在,毋庸置疑,作为一个系列的《终结者》电影就将消失在“平行宇宙”的某一端。但是再之后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是否必然跟着灰飞烟灭,就有些难以预料了。唯一可以大致明确的是,卡梅隆声名鹊起的时间会因《终结者》的消失而推后。

  在1983年,作为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卡梅隆已经向电影行业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可造之材,而且并不缺乏机遇。《终结者》得以最终问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卡梅隆自己顽固的性格。这样的奋斗史可能会有很多种写法,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会殊途同归。


正如《终结者》的历史不是导演一个人的历史,卡梅隆自己的故事也不可能由他一人完成。历史记录了人的交往,而人的交往从来都是罗生门,看到什么,取决于你站在哪里。

  琳达.汉密尔顿曾在采访中这样形容她和卡梅隆的夫妻关系:每个层面都是一团糟。可是,无论她本人态度如何,在电影历史上,琳达.汉密尔顿的名字恐怕永远都要和这桩令她遗憾的婚姻纠缠不清。对于这位《终结者》的女主角来说,如果《终结者》不复存在,她的人生得失或许会比其他人更加难测。

  直到1983年,琳达.汉密尔顿的演绎事业都算不上辉煌。在步入演艺圈之前,她的表演老师曾直截了当地评价她:不是这块料。从小荧屏起步,由她参演的作品往往收视率尚可,但作为一名女演员,她迫切需要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汉密尔顿与卡梅隆在《终结者》片场

《终结者》的剧本上对女主角萨拉.康纳有这样一段描述:“娇小脆弱。虽然漂亮,但不完美,不会拒人以千里之外。当她走进一个聚会,人们不会为她而停下手中的事。但你会想了解她。在她脆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出乎她自己意料的坚强。”

  无论这是不是琳达.汉密尔顿彼时的形象,但《终结者》大火之后,她的戏路就被困在了萨拉.康纳身上。和其他凭借一部作品平步青云的女演员不同,琳达.汉密尔顿的演艺事业在两部《终结者》之后依然平平无奇。仿佛一条平缓的河流,只是偶尔遇到了一个湍急的隘口。如果在一个没有《终结者》的世界里,琳达的演艺事业很可能要在老师的预言中挣扎更久。

  而在家庭和爱情这条大河中,《终结者》留在她和卡梅隆身上的烙印可能都要沉重得多。

1983年,卡梅隆以一美元的价格把《终结者》的剧本卖给了盖尔.安妮.赫德,以此换取导演权。而盖尔也成为了《终结者》的制片人。两年后,二人喜结连理。1991年,与后来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最佳导演奖得主凯瑟琳.毕格罗离婚后,卡梅隆这才娶了《终结者》的女主角琳达.汉密尔顿,两年后不欢而散。

  有人或许会感叹,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总是默默无闻。但这并不适用于曾和卡梅隆携手并肩的女人们。盖尔已经在星光大道上占有一席之地,毕格罗在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竞争中击败了前夫,汉密尔顿在电视荧屏上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

 
詹姆斯·卡梅隆后四任妻子年轻时,第一任服务生妻子已经无从考据她的长相

(从左到右依次是:盖尔.安妮.赫德、琳达·汉密尔顿、凯瑟琳·毕格罗以及苏西·亚米斯)

爱情无法预料,更何况人生何处不相逢。不能说,如果没有《终结者》,就注定没有这几段均以遗憾收场的婚姻,三个女人也没有各自未来的事业。

  更复杂的是,外人虽然看到了婚姻草草收场时的不幸,却并不了解爱情进行时的快乐。如果真的没有《终结者》带来的相遇,最理想的情景,也不过是每个当事人在情感层面上的收支平衡吧。



“没什么,那是在我拍的一部破片(《终结者》)里穿的。”  

                                                                                ——阿诺·施瓦辛格

一部破片的运气


 在美国打拼了15年,施瓦辛格已经不再是那个说不出完整英语句子的毛头小子了。世界健美先生、奥林匹亚健美先生等等头衔,加上一部《铁金刚》(Pumping Iron),基本上铺平了通往影视圈的路。

  《野蛮人柯南》是这条路上第一座里程碑——更多体现在票房上。影片主角柯南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经年的磨练让他越长越壮。成为一名角斗士之后,强悍的他很快扬名立万。盛名之下,他开始了醉生梦死的生活,直到某天幡然醒悟,毅然走上英雄主义的道路,最终被尊为国王。

  有趣的是,从1983年开始,施瓦辛格的人生便照着《野蛮人柯南》的剧本拉开大幕。

  肉体,暴力和性一样不少,《野蛮人柯南》没什么理由不受欢迎。1983的施瓦辛格和《士兵突击》前的王宝强一样,靠着身体就能吃饭,而且还能大吃特吃一阵子。《野蛮人柯南》的续集板上钉钉,自己又成功入籍美国,生活很美好。比起连经纪人都没有,拍片过程中要睡汽车的卡梅隆来说,施瓦辛格并没有多少理由为《终结者》惴惴不安。

“T-800”成为阿诺永远的代号,左图均为1984年《终结者》官方概念艺术设计图

  起先,终结者一角考虑的是梅尔.吉布森;在卡梅隆面前颇有话语权的琳达.汉密尔顿则认为,一个未来机器杀手不应该这么五大三粗地惹眼,扔在人堆里找不着才是一个杀手的潜质。

历史在每个细节之处都有可能轻轻巧巧地走上另一条轨道,《终结者》的命运就这样被捏在无数人的手心里,直到施瓦辛格确定出演。也算是历史开了个玩笑吧,全片里就他台词最少,结果还就是他的台词名垂青史。

  1983年有太多的“如果”。如果梅尔.吉布森接了终结者的角色、如果施瓦辛格放弃了卡梅隆、如果琳达.汉密尔顿对机器杀手的评价成为现实……按照《野蛮人柯南》的剧本,施瓦辛格的生活或许不会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一颗已经冉冉升起的动作明星,纵然没有《终结者》,在动作片红极一时的80年代他也不可能缺少片约。可以肯定的说,没有《终结者》,凭借施瓦辛格的天赋和世界健美先生的名头,他依然可以在电影历史上占据一席,但容他辗转腾挪的空间会小很多。

影史上有太多“打星”一闪而过,他们无一例外地可以凭借硬件货真价实地“打出”一片天地。但只有让自己的身段成为一部经典影片的注脚,这番天地才不是坐井观天。《终结者》为施瓦辛格提供的,就是一个让自己的身影变成里程碑的机会。


从“露肉+打架就有人看”过渡到一名重量级的电影演员,《终结者》大大缩短了他崛起的时间跨度。更重要的是,演艺事业的成功是施瓦辛格未来从政的基石。经济上、政治上和选民认可度上,他都因其获益匪浅。“野蛮人柯南”如果想最终“王袍加身”,《终结者》的助推是必要的。

  当然,这些要么是假设,要么是后话。在1983年,施瓦辛格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会因为一部电影天翻地覆。一次,《野蛮人柯南》片场有记者打听一双他在《终结者》中穿的鞋,他回答:“没什么,那是在我拍的一部破片里穿的。”

“我做的不是特效,是表演。”

                                                     ——斯坦·温斯顿

  

  如果没有《终结者》,斯坦.温斯顿可能还是斯坦.温斯顿。如果没有斯坦.温斯顿,《终结者》恐怕不再是终结者,卡梅隆也很有可能不是现在的卡梅隆。《终结者》上映二十多年后,卡梅隆在卫报上撰文记叙了他和斯坦.温斯顿的合作和友情,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终结者真正的父亲》(Terminator’s Real Daddy)。

卡梅隆与温斯顿罕见片场照,两人合作多年,合影却真的不多。  



1983年,按照卡梅隆自己的话说,他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朋克小子,四处奔波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帮他实现“终结者”理想的人。资金捉襟见肘有时会是电影特效最大的敌人。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他推荐了斯坦.温斯顿,同时不忘提醒:温斯顿可能有点疯狂。最终见面时,对工作、电影特效和其他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的狂热让二人一拍即合。卡梅隆形容温斯顿“就像一个疯狂科学家!”


很快,根据卡梅隆的草图,温斯顿便画出了一个杀人机器的大致样貌:这台机器并不是一套单纯的盔甲,而是一个整体。在这些设计的基础上,温斯顿克服了低预算的难题,最终呈现给世人以一台恐怖的人形兵器。贯穿他的事业始终,制作出一件恐怖的道具从来不是斯坦.温斯顿的设计哲学。他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能成为影片的“角色”之一。无疑,终结者达到了这个高度。


斯坦.温斯顿的事业在1983年以前还没有到达如日中天的程度。但两尊艾美奖(1973,1974)、一次奥斯卡提名(1982)在手,他也绝不是无名小卒。对于这样一位已经名声在外的设计师来说,《终结者》的意义超于了设计本身。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温斯顿失去的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还有他和卡梅隆默契合作的开端。在《终结者》之后,温斯顿能够三次斩获奥斯卡,有两次都和卡梅隆密不可分(1987,《异形》;1992,《终结者2》)。可以说,他们携手创造了彼此的辉煌。


http://news.mtime.com/2014/10/24/1533123-all.html



小乐 2015-09-09 14:44:48

[新一篇] 我很胖,可是我很有創意

[舊一篇] 想念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