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不成书:常见别字辨析16例丨凤凰副刊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无错不成书。”书中错得最多的,是别字。别字往往似是而非,让人临笔踟蹰,一不小心便会重蹈覆辙。别字是编校工作最大的难题。为此,笔者把自己经常碰到的别字稍加辨析,以与同行特别是年轻同行交流。还望高明不吝赐教。


粹:精萃/精粹


【病例】这本诗歌选本,集中了当代抒情短诗的精萃,值得向年轻人推荐。


【诊断】音同义混致误。


【辨析】“精萃”应为“精粹”。“粹”和“萃”读音均为cuì。“粹”是形声字,米字旁是它的形符,意思是没有杂质的、品质优良的大米,由此引申出精华的意思。所以,它可以和同义的“精”构成“精粹”一词。“萃”也是形声字,草字头是它的形符,本义是草丛生的样子,由此引申为动词,义为聚集,如荟萃、集萃、萃聚。聚集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一个整体,由此又可用作名词,指群、类。成语有“出类拔萃”,这里的“萃”和“类”都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物的集合体。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萃”都没有精华的意思,广告中经常见到的“精萃”组合,完全是拉郎配。


发:美发厅/美发厅


【病例】新开的商城边又有了一家美发厅,一到晚上,繁体字书写的“美发厅”三字闪闪发光。


【诊断】繁简误认致误。


【辨析】“美发厅”应为“美发厅”。“美发”,简化字的规范写法应是“美发”。“发”对应的是两个繁体字:一个是“发”,一个是“发”。“发”,音fā,本义为射箭,故其字从弓,如“百发百中”;引申指发射,如“弹无虚发”。“发”,音fà,本义为头发,故其字从“髟(音biāo,长发飘舞的样子)”,如苏东坡的“早生华发(发)”。“美发厅”误为“美发厅”,显然是没有弄清楚“发”和“发”“发”不同的对应关系。


雌:信口齿黄/信口雌黄


【病例】明明卖的是过期食品,还信口齿黄,说营养价值没有改变。


【诊断】音近致误。


【辨析】“信口齿黄”应为“信口雌黄”。“雌”,音cí。“雌黄”为橙黄色的矿物,可作褪色剂用。古人抄书、校书有了差错,常用雌黄涂改。据《晋书·王衍传》,王衍字夷甫,此人能言,发现有说得不妥当的,立即加以修正,“时号口中雌黄”。可见这本是一个中性词。后来则成了贬义词,所谓“信口雌黄”,就是说话不顾事实,不负责任,信口乱说。“齿”,音chǐ。“齿黄”的字面意义是牙齿发黄,这和乱说没有必然联系。


果:食不裹腹/食不果腹


【病例】“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早已成为历史,今天,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诊断】音同致误。


【辨析】“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果”和“裹”读音均为ɡuǒ。“果”,本指树木结的果实。大凡果实,皆饱满而圆胀,庄子便用“果”来形容人的饱足的样子。他在《逍遥游》中写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腹犹果然”就是肚子像果实一样圆滚滚的,故“果腹”有饱足义。成语“食不果腹”,则是说吃不饱肚子,常用来形容贫苦的生活。“裹”虽和“果”同音,但意思是指在外部包扎、缠绕,“衣不裹腹”也许还可以说,“食不裹腹”让人无法理解。


趺:跌坐/趺坐


【病例】沈先生曾写过一首《跌坐》诗,表明自己的心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跌坐作心观。”


【诊断】形似致误。


【辨析】“跌坐”应为“趺坐”。“趺坐”是一种特殊的坐姿,也许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缘故,出版物中常误为“跌坐”。这两个字虽然只差一小撇,但一个摔倒了,一个稳坐着,字义差得很远。“趺”,音fū。形声字,本义为脚背;用作动词时,指左右脚交叉盘坐。这是佛教徒的一种常用坐姿,称为“趺坐”。这样坐着是不可能“跌”的。用作名词,可指石碑的底座,如“石趺”“龟趺”等。“跌”是一个常用字,看字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意义:失足。——失去平衡自然容易摔倒。引申义有坠落、降低、价格下降等,如跌落悬崖、股市暴跌。


敦:温柔钝厚/温柔敦厚


【病例】“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儒家认为,温柔钝厚是《诗经》的基本特色。


【诊断】音近致误。


【辨析】“温柔钝厚”应为“温柔敦厚”。这四个字就字面意义来说,指温和而宽厚。《诗经》是“四书五经”之一,其中有不少作品意在讽刺,但用语怨而不怒,所以称之为“诗教”。这是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的。“敦”本是古代的一种食器,音duì,它由青铜制成,器身和盖子都为半球形,器物整体呈球形。由于这种器物看上去厚重而实在,因此,本为名词的“敦”,引申出了形容词的意义,可指情感的诚恳和深厚,汉语中有一批由“敦”构成的词,如“敦请”“敦促”“敦聘”等等。“敦厚”由两个同义语素联合成词,无论“敦”和“厚”都包含着正面的情感。而“钝”本义为不锋利,引申指迟钝、愚笨,在词义上是否定的。“敦”和“钝”自不能混为一谈。


箭:明枪暗剑/明枪暗箭


【病例】祖父死后,大哥因为做了承重孙,便成了明枪暗剑的目标。家庭气氛变得更加压抑。


【诊断】音同义混致误。


【辨析】“明枪暗剑”应为“明枪暗箭”。“箭”和“剑”读音均为jiàn。“箭”可在远处、暗处发射;“剑”为短兵器,适合于近战。所以“箭”和“剑”虽同为武器,却不能混用。距离远、暗地里伤人要用“箭”,面对面公开作战要用“剑”。“明枪暗箭”比喻公开的和隐蔽的攻击,不能写成“明枪暗剑”;而“唇枪舌剑”是口舌之战,舌是最短不过的“兵器”,适合比喻为“剑”而不是“箭”。


炕:火坑/火炕


【病例】里屋便是火坑,铺着手工织的毛毯,搁在上面的小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菜。


【诊断】形似误读致误。


【辨析】“火坑”应为“火炕”。“炕”,音kànɡ,“火炕”是我国北方农村睡觉时用的土台,下面有孔道,孔道两端连接炉灶与烟囱,烧火后可以取暖。“坑”,音kēnɡ,指洼下去的地方,如“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旧可通“炕”,但早在宋代时已不通用,“火炕”不能写作“火坑”。南方因没有火炕,常有人因为形似把“火炕”读为“火kēnɡ”,笔下也误为“火坑”。


黏:粘度/黏度


【病例】农贸市场上新到的一种大米,不仅颗粒饱满,而且粘度很高,一上市就受到热捧。


【诊断】正异误认致误。


【辨析】“粘度”应为“黏度”。“粘”和“黏”两字长期纠缠不清,和不了解异体字的变化有关。早在1955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黏”曾作为异体字被淘汰;凡是原来用“黏”的地方,一律改用“粘”。但在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黏”字已恢复使用。“粘”和“黏”的分工是:“黏”的读音为nián,形容词,形容能把一种东西附着到另一种东西上去的性质,比如胶水就具有这种特性。“粘”,除用作姓氏时读Nián外,其他地方一律读zhān,动词,指通过黏性物把两种物体结合到一起的行为,如“把邮票粘到信封上”。“黏”和“粘”读音不同,词性不同,词义不同,在“黏”和“粘”两者明确分工以后,继续以“粘”代“黏”,是不符合用字规范的。


倚:依马可待/倚马可待


【病例】小马可是我们公司的“一支笔”,几千字的报告,上万字的总结,只要把任务交给他,依马可待。


【诊断】音近义混致误。


【辨析】“依马可待”应为“倚马可待”。“依”,音yī;“倚”,音yǐ。《说文》中两字互训:在解释“依”字时,说“依,倚也”;在解释“倚”字时,又说“倚,依也”。两个字的本义几无二致,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有微妙的区别的。“依”偏向于挨着,间距很小,如“依山傍水”“白日依山尽”;“倚”偏向于靠着,往前为“凭”,往后或往两边则为“倚”,如“倚着东门”“倚着树干”。“倚马可待”说的是晋代的袁虎。桓温领兵北征时,命令袁虎起草公文,袁虎靠着马背,手不停挥地写下了七张纸,而且写得文从字顺。后世便用“倚马千言”“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此处的“倚”是靠着,理应用“倚”。


计:空城记/空城计


【病例】小夫妻俩把衣服晒在外面,制造全天在家的假象,其实早就抽身去了南京,演了一场“空城记”。


【诊断】音同致误。


【辨析】“空城记”应为“空城计”。“计”是会意字,从言从十,本义指结算,后引申有计划、计谋、策略义。“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马谡失街亭以后,司马懿率军直逼城下,诸葛亮无奈定下空城计。这个“计”是计策、计谋,不是记载、记录,不应用“记”。


竽:滥芋充数/滥竽充数


【病例】自从钢琴热掀起后,钢琴教师身价倍增,一批“三脚猫”也混迹其中,滥芋充数。


【诊断】形似致误。


【辨析】“滥芋充数”应为“滥竽充数”。“竽”,音yú,一种古乐器,类似于现在的笙,多用竹管制成,故其字为竹字头。“芋”,音yù,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茎富含淀粉,即日常食用的芋头,故其字为草字头。成语“滥竽充数”出于《韩非子》,说的是一位南郭先生,本不擅长吹竽,也装模作样成了宫廷乐队里的演奏员,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南郭先生吹的是“竽”而不是“芋”,芋头是只能食用而不能吹奏的。


麈:挥尘/挥麈


【病例】没想到沈家的书房,成了朋友们清谈之地,有人提议取名为“挥尘堂”。


【诊断】形似致误。


【辨析】“挥尘”应为“挥麈”,“尘”是“麈”的误写。这显然和“尘”的繁体字“尘”有关。“尘”,以鹿奔跑扬起尘土会意。现简化为“尘”,以小土飞扬会意。引申指行迹、踪迹,如望尘莫及、前尘往事、步人后尘等。“挥麈”为什么会误为“挥尘”呢?就因为主字底的“麈”和土字底的“尘”高度形似的缘故。麈,音zhǔ。本义为一种鹿类动物,亦名驼鹿,俗称四不像。“挥麈”的“麈”,也称“麈尾”,古时人们闲谈时用来掸拭尘埃、驱赶蚊蝇的生活用具。它有一个长柄,柄的一端绑着一缕麈毛或其他兽毛,故称“麈尾”。对于古人来说,“挥麈”是常见的,而今人却很陌生,于是就常常把“麈”当成“尘”,又按例简化成“尘”。结果“挥麈”便莫名其妙地成了“挥尘”。


伎:技俩/伎俩


【病例】网络诈骗的技俩都是大同小异的。


【诊断】音同形似致误。


【辨析】“技俩”应为“伎俩”。“伎”和“技”读音均为jì。古代“伎”可通“技”,指才智、技巧。“技俩”和“伎俩”这两个词都是有的,都可指技能、技巧,不含贬义。但由于“伎”又可通“妓”,在感情色彩上逐渐发生变化,近代以来“伎”专指玩弄手段或花招。“伎俩”因此不再写作“技俩”。


壸:壶奥/壸奥


【病例】“深得《金瓶梅》壶奥”,这是脂砚斋在《石头记》第十三回写的一条批语,向为人们论证《红楼梦》与《金瓶梅》之渊源关系时所引用。


【诊断】形似致误。


【辨析】“壶奥”应为“壸奥”。这两个字高度形似,仅一横之差。“壶”是一个常用字,茶壶的“壶”,音hú,下部为“业”。“壸”是一个冷僻字,音kǔn,下部为“亚”。“壸”的本义为宫中的小路。最初的字形呈现曲曲弯弯的形状。引申可指内宫。“壸闱”即帝王后妃居处,“壸政”指宫中政事。宫中的事自不可外泄,故“壸奥”可形容难以猜透的奥秘。


:陈词烂调/陈词滥调


【病例】诗本身并不能比题目给人以更深的印象,常常是那套毫无节制的陈词烂调。


【诊断】音同义混致误。


【辨析】“陈词烂调”应为“陈词滥调”。“滥”,本义为水漫溢出来,引申为过度、浮泛而不切实际,如泛滥成灾、狂轰滥炸、宁缺毋滥等。“烂”,本义指食物松软,引申为有机物腐烂,副词义为程度深,如烂泥、烂账、烂熟等。“陈词滥调”中的“陈”,指言语过时而没有新意,“滥”指过度使用而流于空泛。无论是“陈”还是“滥”,说的都是内容的不能推陈出新,而不是指具体物质的腐烂,所以不能写成“陈词烂调”。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5年第1-2期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53:59

[新一篇] 張北海:一瓢紐約 一日一書

[舊一篇] 在你面前 我還是很規矩的 詩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