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自媒体”只是一句玩笑话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经常有朋友对我说,为什么我辛辛苦苦的写文章,做原创,粉丝却不见增长,公众号做了一年,也不过千八百的粉丝,而有的公众号东抄一篇,西抄一篇,各种弱智谣言满天飞,阅读量却轻轻松松过百万,这样太不公平了。


有的朋友支招,你是不是定位不明确啊。有的朋友支招,你是不是发文章的频率太低了。这位朋友苦着脸说,我的定位很明确,发文章频率也不低,内容也是精挑细选,就是做不起来。


我问他,你现在是几个人在做。他说就他一个人。我问他每个月用在推广上的费用是多少,他说没有。这就是现在许多做自媒体的朋友遇到的情况,思维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却不知道所谓的“人人都是自媒体”,只是一句玩笑话。


作为受益于博客时代的自媒体作者,我曾在个人新浪博客上获得过超过5位数的广告分成,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讲,拿着这笔钱也游玩了不少地方。


当时还没有自媒体这个概念,写博客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又赶上博客的好时代,自己也没想着通过博客去获得什么,就是出于写作的快乐。与此同时,或者更早,有些人却从中发现商机,成立团队,开始打造个人品牌,于是渐渐有了“自媒体人”的说法。


“自媒体”这个概念是由传统媒体人提出,为区别于传统媒体。对于自媒体,很多人都误以为是“个人”媒体,然而“自媒体”的真正含义是“自有个人品牌”,是精英媒体人趁势借助互联网,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摆脱传统媒体平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可以说,“自媒体”一开始就不是给普通草根玩的,因为你提供的内容,别人都能提供,10个人做得肯定比你一个人好,而精英媒体人拥有的人脉和资源,却不是普通草根所拥有的。


有的朋友会问,微博和公众号上,不是有很多草根大号吗?这些草根账号都是一些普通人啊。许多人悲剧的一个原因就是,还没认真地去了解某个现象背后的真相,就急于跳进去想从中分羹,成为虚荣的泡沫。


如果认真去了解这些账号的背后,就会发现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们有的发迹论坛、博客,有的站长出身,靠前期积攒下的人气和人脉,进行专业化运作,从博客、微博时代一路走来,或自己培养,或收编,渐渐形成自己的团队。


微博和公众号上那些看似个人风格的大号,其实根本不是某个人在打理,而是整个团队在运作,分工明确,找内容的,谈业务的,推广交换流量的。看似一些并不关联的账号,背后却都是同一个团队。


其中只有很少几个团队建立起“自有个人品牌”,而大部分团队我给他们的定义是“流量贩子”而不是“自媒体”。


所谓的流量贩子,就是凭借自己巨大的流量,肆意窃取他人的原创内容非法获利。他们贩卖的并不是原创内容,而是靠自己巨大的流量去抢别人的东西,典型的丛林法则。


而真正的原创者却因为自己的粉丝太少,关注度不够而只能忍气吞声。拿知乎和豆瓣的原创作者为例,几乎都遇到过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东西被某些知名公众号抄袭和窃取的情况,却面临维权难的困境。


流量贩子的盈利模式就是收广告费,或收取所谓的“公关费”,却无力再去拓展其它商业途径。因为,他们拥有的只有流量,而非“自有个人品牌”。


所以,我们看到做得好的“自媒体”往往都是在传统媒体中有了一定影响力的人,比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高晓松的《晓说》等等,他们的盈利主要不是广告,而是在打造个人品牌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化运作,会员、代言、出书、讲座等等。


随着自媒体生态圈传统媒体精英的进入,他们本身是要靠凭借原创内容来打造品牌,所以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去促使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打击抄袭、窃取等账号,而微信、微博、豆瓣及其它自媒体平台则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


就如同视频网站竞争最终让视频正版化,当传统媒体精英没有参与进规则的制订时,自媒体平台只能依靠一些流量贩子来装点门面,而当传统媒体精英把自己的资源和受众带进来,并提供更好的原创内容,这些平台没有理由去拒绝。


来源:作者:张珞阳


游戏微讯 2015-08-23 08:53:53

[新一篇] 在”用戶至上”的年代 究竟啥是用戶?

[舊一篇] 獨立開發者:給所有游戲開發者的一些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