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学民:“抗日神剧”只会让人觉得很荒谬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点我,让思想更有尊严!


摘要
历史上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统治者往往在统治遇到困难的时候,借助于民族主义转移矛盾,释放压力。民族主义本身是中性的,但用不好就是灾难。


共识君按:以下为共识网推出的独家采访。


受访人:荆学民,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

  

采访者:共识网郝赫


个体需要归宿感,也就需要民族


郝赫:习总书记去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提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您认为这种话语有什么价值,在宣扬的同时又需要注意什么?


荆学民:民族主义本来是个中性的东西,但是在人类以民族国家为形态的国际政治的斗争关系中,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发挥的力量是其他的意识形态难以比拟的。


民族主义往往会成为发动一个民族进入一场浩大的政治运动的最有力的武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因为目前人类社会的存在基本上是以国家为形态的,这种国家的基础又是民族,民族国家这种基本形态决定了民族主义一定是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力量。正因为如此,我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所谓的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民族主义的。


从世界上各个国家建国的历史来看,美国建国可能是民主建国、宪政建国,而法国建国不是依靠民主宪政,是依靠法兰西人的民族意识。中国现在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用的是中华民族的话语,比如对台湾、对海外华人华侨,并没有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话语,等等。


我请公方彬教授来讲座的时候,他就主张用中华民族价值观,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有很多歧义,朝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它吗?对它适用吗?应该用中华民族价值观。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历史上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统治者往往在统治遇到困难的时候,借助于民族主义转移矛盾,释放压力。民族主义本身是中性的,但用不好就是灾难。


能够调动起普通民众的情绪的有两种东西,一个是血缘,比如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奋不顾身,这是很正常的。另外一个就是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说血缘关系是个体的,那民族就是群体的。个体需要归宿感就需要民族。这就是为什么民族主义这么厉害。


我们讲中国是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民族,而不是某个朝代。不像美国,没什么历史,我们从中国现实出发,不可能不考虑历史。民族和历史加起来就是当下民族主义的强大后盾。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四个全面”的社论,我都要求学生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我们现在看到了“四个全面”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集体领导下的重要性。


但其中有一篇对中国梦下“权威定义”,我觉得有些不妥。中国梦是习总书记参观了民族复兴展览以后提出来的,最权威的定义来自习总书记。《人民日报》可以去解释,怎么可以权威定义呢?


“抗日神剧”只会让人觉得很荒谬


中日两国的关系现在之所以这样,根源就在于历史观。日本侵略过我们,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一个人有自己的历史,哪怕不光彩的历史,可以正视,也可以忽略。


中国方面认为日本应当正视这段历史,日本方面认为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我们要面向未来,不要老揪着这个不放。


我认为日本的历史观不正确。我自己的理解是,不正视、不认真反思,就难以理解了,现在还要试图去修改、否认自己的历史,就无法原谅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的安倍晋三也在利用民族主义,把民族主义调动起来反对中国,因为在现实中他的经济业绩、政治业绩不理想。


所以,如果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华民族复兴强调民族主义,强调对民族的热爱,就导致了极端民族主义,导致了我们和日本的紧张关系,我不能认同。


但在这个方面确实有应该注意的地方。研究话语传播的学者应该坦荡地承认,我们强调反日的东西太多了,太过分了,现在一打开电视,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在杀日本人。


这段国耻不能忘记,抗日是要讲的,但不是这种讲法。不能什么题材都不让播,电视行业的这些人没什么可拍的,就拍这个能过还能赚钱。电视里一个弱女子用手把日本人撕成碎片了,一箭射出去可以射中七个日本兵,传播效果是相反的。


现在全社会的共识就是,不但不能以此调动起所谓的热爱民族的感情,相反,恰恰会使人们觉得很荒谬。原来我还看拍得比较好的比如《亮剑》这样的片子,现在我就不看这类片子了。


我觉得从这里面再吸取不了有益的思想。我看到这些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了吗?更加仇恨日本鬼子了吗?更加崇拜那些抗日英雄了吗?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传播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中央重视。


尽管如此,仍然不能说我们强调热爱民族就会导致打砸抢。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是非理性的,和现在政治文明是相悖的。


在中日这个问题上,日本意识不到它对这段历史采取的态度导致了现在和邻国交恶。但是,爱国教育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一讲爱国就是抗战,没什么可讲的了,90后这一代已经不接受这个东西了。


我主张领导人使用现代话语


郝赫:大家很感兴趣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后的话语风格跟之前不太一样,他更多地是说一些很平白的话,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大家觉得很亲切。有的人觉得这是因为他自身的经历,比如之前当过知青,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向国外政客学习。


荆学民:这个现象确实比较明显,我觉得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温总理喜欢用古诗词,这也不能说错。我不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支撑现代社会的是现代性的文化,人们一定会找最普遍的、无障碍的交流形态来交流,即现代话语体系。


我们和西方对话,必须采取现代性的语言、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文明的表达,要融入到现代政治文明中。我不主张政治领袖人物在这种重大的政治场合使用古诗词。


举个现实的例子,比如新华社在翻译领导讲话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习近平的“打铁还得自身硬”这么一句话,把外国人给难住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底是哪个硬呢?是那个铁硬呢还是那个锤子要硬呢?还是说拿锤子的这个人要硬呢?外国人弄不明白了。


我说什么都可以硬,就是被打的那个东西不能硬。但是习总书记恰恰说的是铁本身很硬,我们要用比它更硬的东西才能打动它,就是说共产党自身要要硬。这个民间话语要分析起来就特别麻烦。


你说全部用这种话去交流,麻烦有多大?新华社的翻译费了半天劲,我这个学者也讲了半天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什么意思。还有之前胡锦涛总书记的“不折腾”就把外国人都难住了,“不折腾”翻译成不在床上打滚,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历来主张用现代话语体系,不主张用之乎者也那套古代汉语。我觉得首先一个大问题就是没法用来沟通。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要让全体民众、领导者都看懂有多难?有几个人能背上一句半句?


温家宝总理我不做评价,但是重大的政治场合、公众场合还是要采取规范的政治话语,就像中央文件,历来都很讲究文字。


当然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积淀决定了他怎么去说话、说什么话。习总书记插过队,和老百姓在一块吃住过,他的经历就决定了他能够说出来老百姓说的话。


他还讲了很多,照照镜、穿穿衣、治治病,我们语言学讲的“a-a-b”现象,这都是民间话语。习近平上台以后话语的特点就是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话语的精华,这是他相对过去的不同之处。


不能说他是刻意向国外政要学习才这么说话。但是总书记也是人,中央领导也是人,是人就要自然一点。中国有的领导人任何时候都板起面孔念稿子,这样对比下,西方国家那些领导人更随意一些,更幽默一些。


其实,该幽默的时候就幽默一把,该通俗一下就通俗一下。习近平同志说“来,我踢一脚足球”,就这么一个动作,传播效果很好。他还说中国这么大的块头,别人会看我们怎么动,会不会踩到他的脚,会不会挡住他的路。


他在力图使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话语。包括我们总理讲的“有权不要任性”,这一代领导用了很多民间的词。这个是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提倡的。


我观察到,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的用词一直在通俗化,这个通俗化不仅仅是不再用那么多古代汉语,是同样一个词,力图用特别通俗的表达,不再像过去特别讲究排比句。


人民日报在这方面也有大的变化。我过去老批评《人民日报》,太多排比局、对比句,渲染的色彩很重。在学术上,这叫“政治独白”,意思是不管有没有受众,你看不看是你的事,我要说是我的事,是属于话语的自我独涉。


当然,现在好得多了。


共识网 2015-08-23 08:49:30

[新一篇] 【觀點】郭松民:《戰狼》與馬戲團式的民族主義

[舊一篇] ㊙[講武堂208]徒弟的逆襲: 揭秘俄羅斯放下身段求購中國軍艦始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