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编者按:李清照也是一位人们耳熟而不能详的词人,史书对李清照生平的记载仅寥寥数字。传统文学史叙事喜欢给她贴上“婉约”的标签,但她的词却不尽婉约,亦有不少词豪放如苏轼、辛弃疾。而她和丈夫赵明诚被传为佳话的所谓“神仙眷侣”,事实上也不尽如此。
文 | 三书
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诗书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与苏轼常以文章相往来。李清照在济南章丘的少女时代天真烂漫,十六七岁时她离开故乡去了汴京(河南开封)。她在《如梦令》回忆少女时在故乡嘻游的场景: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据考证,这首《如梦令》乃李清照第一首词作,小试词笔便出手不凡。不是怜花惜春之类的闺情,而是趁着酒兴出游的豪气,因此评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
来到汴京后不久,李清照便遇见了赵明诚。据元代野史记载,赵明诚幼时,其父赵挺之将为择妇,赵明诚昼寝,梦里诵书,醒来之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解其意曰:“词女之夫”。或许由于这个原因,赵明诚在一次诗酒会上,为李清照的才情所倾倒,并认定要她做自己的妻子。当时赵明诚还是太学里的学生,而他的老师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赵明诚诣门拜访,二人相见,且羞且喜,李清照将这次浪漫经历写成《点绦唇》一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花袜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刚刚荡完秋千,身上透着薄汗,意态慵懒地整理衣衫。忽见客人走进,于是她鞋都顾不得穿便慌忙小跑溜走。她感觉到客人灼灼的目光在身后紧紧跟着,到了门口,就要进去了,就要失去了,不由站住,回头看他,又不敢看他,只好装作不经意地在嗅青梅。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其待字闺中的心情,也和所有少女一样,紧张、兴奋、羞怯而幸福。
1102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新婚燕尔之情,见于《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然而这样的幸福没有持续多久,次年其父李格非在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中被诬为“元佑奸党”,李清照受到株连而不得居京,于是独自返回原籍济南。在老家饱受了两年多离别相思之苦后,1106年她才得以归京。久别重逢之际,她的心情却很复杂,《小重山》曰:
春到长门春草青,
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
归来也,着意过今春。
李清照将自己在家乡独居的生活自比为长门赋中被冷落的西汉陈皇后阿娇。时隔二年,梅开三度,辜负春光,在这个“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的好黄昏,她的心情却是凄凉的。久别重逢,这个春天的珍贵和幸福自不待言,然而词人却需要告诉自己“着意”过好,不可再辜负了春天。
这首词中的心情表达得很婉约,李清照不能在词中具体表达她的难言之隐。赵明诚此时对她已经疏远,甚至已经纳妾,北宋纳妾之风尤盛,何况赵明诚乃宰相之子。
李清照归京后第二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罢相,不久去世。1107年,夫妇二人同归乡里,在山东青州过了十年隐居生活。期间夫妇两情甚笃,猜书斗茶,花前月下,赵明诚酷爱金石之学,李清照的诗词雅兴便转移至金石学。为了竭尽全力帮助丈夫,她还节衣缩食,《金石录后序》中说:“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然而这十年为丈夫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使他们的“伉俪之谐”天长地久。1121年初,赵明诚再次出仕,欲赴莱州任太守。临别之际,李清照写下《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不仅仅是离怀别苦,还有许多欲说还休之事。新来瘦,也不仅仅因为离别,也不是悲秋,那是因为什么?也是难言之隐。按说赵明诚赴任,完全可以携眷前往,但他却留下李清照独去。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李清照恐怕也哭过,也恳求过,但赵意已绝。此刻她只能“念”武陵人远,想他最终不能和她像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箫史那样伉俪双飞,而他走后将烟锁秦楼,将她留在无边的寂寞里。惟有楼前流水似陪伴她、怜惜她,她可能常常终日对水凝眸,而今他走后,又添一段新愁。
赵明诚走后,李清照便陷入孤独的深渊。1120至1126年,赵明诚连任莱州、淄州太守,李清照独居青州,期间词作多为别离之思。她的愁思寂寞在《声声慢》一词中集中体现出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首句十四个叠字如泣如诉。李清照此时已四十多岁,被丈夫疏远而无子嗣,如今又独居无依,何况值此深秋,北雁南飞,黄花满地,凋零憔悴无人怜惜,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痛彻心扉。守着窗儿,等待天黑,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浓愁如暮色将词人吞噬并慢慢咀嚼。
1126年北宋覆亡,赵明诚赴建康(今南京)任知州,李清照逃难也来到建康,在此她有过一段回光返照般的幸福。据说雪天时,李清照便顶笠披蓑,徇城远览寻诗。然而当她得诗之后,邀请赵明诚唱和时,赵却每每苦之很不耐烦。
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在江南一代逃难,漂泊辗转于浙江的绍兴、杭州、金华之间。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与赵明诚最后一别时说,赵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与她告别。她呼曰:“如闻城中缓急,奈何?”赵答曰必不得已,则其他一切皆可抛弃,唯独他收集的宗器不可,要李清照抱着它们与之俱存亡。
至此不能不问:李清照在赵明诚心里到底有多少份量?大难临头,他想到的仍只是自己的金石!然而,更让人痛心的是李清照对此毫无疑义,后来她以生命扞卫的书画一夕被盗,她痛心的是辜负了赵明诚。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颓然老矣,她的词作几乎都在叹老嗟卑,充满了人生无常此生已矣的荒凉感。有时她也忆起遥远的过去,往事历历在目,而她已经死去一般,只能躲在世界的幕后偷听,比如1150年她在南宋京城临安独自过元宵节时,回想起在北宋汴京度过的元宵节——《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6:0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