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敢买麦当劳大薯吗…… 凤凰读书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根据美国卫生局长的说法,在美国,肥胖已是官方认定的流行病,是目前最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医疗系统每年为此花费九百亿美元。每五个美国人就有三个体重过重、一个肥胖。以往糖尿病是成年人疾病,现在很多儿童也得到这种病了。由於糖尿病以及其他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影响,这一代的小孩的寿命很可能会比他们的父母短,而且情况也不限於美国。联合国在2000年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十亿人营养过剩,正式超过营养不良的人数:八亿人。


人类腰围加粗,原因你已经听过许多,那些全部都是有可能的。生活型态的改变(动得少、吃得多)、富裕(吃得起高油脂西式饮食)、贫穷(完整食物比较贵)、科技(需要付出劳力的工作越来越少,在家则被遥控器黏在沙发上)、精明的市场策略(超大分量、以儿童为广告对象)、饮食内容的改变(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越来越多)。


这些解释目前为止都正确,但我们应该进一步找出背後的成因。答案很简单:当食物供应丰沛又廉价,人们就会吃得多,然後变胖。从1977年以来,美国人平均摄取的热量增加了一成以上,这多出来的两百大卡热量,如果运动量没有增加(的确没有增加),最後就会成为我们身体中的脂肪细胞。不过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多出来的热量一开始是从哪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所有热量的来源:农场。


大部分研究者发现,美国人的肥胖比率是在1970年代攀升,当然在那个年代,美国推行的是廉价食物的农业政策,布兹当初就是希望提高农业生产量,好让工业化食物链的原物料(尤其是玉米和大豆)价格下跌。这个政策成功了,自从尼克森主政以来,美国农民就能为每人每天多制造五百大卡的热量(从每人每天3300大卡再往上加,这已远超出人类所需)。位於这个食物链的末端,每个美国人现在都要消化多出来的两百大卡,而另外的三百大卡想必是销往海外,或转变为乙醇(又来了!)成为车用酒精。


在我们所生产与吃下的过剩热量中,以玉米占大宗。在1820年只有两种基本的加工方式:让玉米变成猪肉或是酒精。现在食品加工业者可以利用玉米做出数百种东西,从鸡块、大麦克汉堡、乳化剂到保健食品,他们都可以用玉米做出来。由於人类对於甜食的欲望高过酒醉,因此处理25公斤玉米的最聪明方式,就是把它转换成为15公斤的高果糖玉米糖浆。


这就是我们现在每年都做的事情:把1300万公吨的玉米转换成800万公吨的高果糖玉米糖浆。1980年之前,这种特殊食物人类嚐都没嚐过,现在却已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1985年之後,每个美国人一年消耗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从20公斤增加到30公斤。你可能认为高果糖玉米糖浆取代了蔗糖,因此这样的成长应该会让蔗糖的消耗量下降,但情况并非如此。


在这段期间,每个人消耗的精制蔗糖还增加了两公斤。这表示除了原来已经使用的蔗糖,我们还吃喝下了所有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事实上,自从1985年以来,美国每人每年消耗的糖类,已经从58公斤增加到72斤,这些糖类包括蔗糖、甜菜糖、高果糖玉米糖浆、葡萄糖、蜂蜜、枫糖等。这个结果显示,把玉米转变成高果糖玉米糖浆是一件多麽聪明的事,它成功引诱人们吃下超过自己极限的热量,大嚼过剩的玉米。只要看了家中厨房的食物标签,就会发现高果糖玉米糖浆充斥在食品柜的每个角落。你当然想得到在饮料或点心中有高果糖玉米糖浆,但是在番茄酱、芥末酱、面包、谷片、调味料、咸饼乾、热狗和火腿中,也都有。


但每个人所消耗的30公斤高果糖玉米糖浆,大多是掺在饮料中。在1980年,玉米成为可口可乐的原料。到了1984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完全以高果糖玉米糖浆取代蔗糖,因为前者比後者便宜几美分(原因之一是玉米加工业者坚持进口蔗糖需要抽关税),而消费者也没有注意到这种改变。


照理说,饮料业者应该只是单纯地把蔗糖换成高果糖玉米糖浆,但其实不然。不久之後,我们就开始喝下更多汽水,吃下更多玉米甜味剂,原因不难发现:饮料的价格直线滑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没有降低每瓶饮料的价格,因为这样做会压缩获利空间。想想看,有多少人会因为便宜了几美分而去买第二瓶汽水?这些公司有更好的点子:加大容量。既然饮料的主要原料(玉米甜味剂)已经变得很便宜,何不让人们多付几毛钱买更大瓶的汽水呢?每单位的汽水价格是下降了,但是卖出的汽水也多了。所以原本苗条的250毫升玻璃瓶装可乐,换成现在600毫升的圆胖宝特瓶,现在自动贩卖机贩售的大多是这种瓶装可乐。


不过这种大容量的发明人,并不是汽水业者,功劳要归给大卫.华勒斯坦。华勒斯坦在1993年去世之前,一直都是麦当劳理事会的成员,不过他在五○与六○年代时,为德州的一家连锁电影院工作,而他的任务就是增加汽水和爆米花的销售量,因为这些高获利商品是戏院倚重的收入来源。华勒斯坦为了提高销售量想尽各种办法:买一送一、日场优惠,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让顾客多买一瓶汽水或是一袋爆米花。他认为自己知道原因何在:如果买了第二个,会显得自己很贪吃。


华勒斯坦发现,如果能卖超大分量,那麽人们就会吃下更多(比原本多很多)爆米花和汽水。因此就有了两公升装的爆米花和两千毫升的重量杯,还有之後麦当劳的大麦克和大包薯条。不过,这个道理华勒斯可是耗费许多力气才说服麦当劳的创始者雷.克洛克(Ray Kroc)。


克洛克告诉他:「如果顾客要买更多薯条,他们可以买第二包。」华勒斯坦耐心地解释:麦当劳的顾客当然想买多一点,但是他们不愿意买第二包,「他们不想自己看起来像是贪吃鬼」。克洛克还是不太相信,所以华勒斯坦只好想办法证明,他开始察看芝加哥与其周边的麦当劳门市,观察人们吃东西的模式。他发现顾客都把汽水喝到底,发出吸水的噪音,而薯条袋子中的盐粒甚至炸焦的薯条也都一扫而空。华勒斯坦报告了这些发现,於是克洛克的态度软化了,同意提供超大分量,而後销量便直往上冲,证实了这位行销者的直觉。贪吃是深植於美国文化中的禁忌,毕竟那是七宗原罪之一,让人们退缩。华勒斯坦这项可议的成就在於,他设计出犹如教宗特许的饮食方式:加大分量。人类有限的胃纳,他发现了将之撑大的秘诀。


有人可能会这麽想,即使面对这样的大分量,人们只要吃饱了还是会停下来。但饥饿感不是这样运作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和动物)在面对大量的食物时,食量会比平常提升30%。人类食欲的弹性确实惊人,这在演化上非常有道理,我们以采猎为生的祖先面对大餐时,绝对有扩张胃纳的必要,这样才能在体内累积脂肪,以抵抗未来的饥荒。肥胖研究者把这种特徵称为「节约基因」。当环境中食物来源有限且无法预期时,这个基因的确是有用的适应结果,不过当环境中充满速食,每天都吃得到时,它就变成灾难了。


人类和其他大部分的恒温动物一样,遗传到了对高能量食物的偏好,这种现象反映在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喜好的甜食上。同样是一口,糖和油脂能够提供最多能量(也就是热量),而天择让我们天生就喜欢糖和油脂的口感和味道。不过在自然(以及未加工食品)中,我们很少会遇到营养密度像加工食品那麽高的东西:你找不到果糖含量像汽水那麽高的水果,或是脂肪含量像鸡块那麽多的肉类。


现在你应该开始了解,加工食品是让人类吃下更多东西的好策略了。食品科学的力量就是能够把食物分解成其中的养分,然後用特殊方式再次组合,如此启动了人类演化出的开关。在天择之下,动物会依循本能寻找高能量的食物,因此对动物而言,任何食物只要加了脂肪或糖,都会变得比较好吃。动物研究便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老鼠面前出现了纯蔗糖溶液或是一盆猪油(牠们在自然界中鲜少遇到的好料),牠们会疯狂地狼吞虎咽。在这种不自然的高浓度糖类和脂肪面前,老鼠任何与生俱来的营养智慧都会崩溃,而这些营养是从我们称为食物的东西中提炼出来的。食品系统靠着大幅增加能量密度来作弊,欺骗了原本演化来处理未加工食品(能量低得多)的感觉器官。


当身体中处理葡萄糖的机制因过度使用而损耗,会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我们吃下的所有东西,迟早都会变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不过糖和简单的淀粉转变成葡萄糖的速度会比其他营养素快。当动物所处的环境中含有的高能量食物超过其代谢能力,就会发生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


这也说明了为何近年来这些问题的情况严重恶化。自1970年代以来,糖和脂肪中每单位热量的价格下跌,因此社经地位越低的阶层,肥胖和糖尿病就越普遍,原因之一是工业化食物链让高能量的食物成为市场上最便宜的食物(以单位金钱购得的热量来计算)。《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刊载的一篇研究中,比较了超级市场中各种食物的「能量成本」。研究人员发现,花一美元买到的洋芋片和饼乾,有1200大卡的热量,但是花一美元买红萝卜这样的未加工食物,热量只有250大卡。一美元买到的汽水含有875大卡,而一美元的浓缩还原果汁只有170大卡。如果人们能花在食物上的钱有限,那麽他们就会买单位热量最便宜的食物,特别是这些便宜的热量来源(脂肪和糖)正是生物神经系统认为最有价值的食物。


玉米不是超级市场上唯一廉价能量的来源,不过仍是目前最重要的来源。如同奈勒所说,要从爱荷华州的每一寸土地中取得能量,种玉米是最有效率的方法。25年来的农业政策,就是只为了促进玉米过量生产而设计的。事情很简单,这个国家只补助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生产,而没有补助种植红萝卜。当卫生局长警告肥胖的流行节节升高,美国总统却签署了让廉价玉米持续泛滥的农场法案,这使得超市中最不健康的热量,稳居最低价位的宝座。



摘自Michael Pollan《杂食者的两难》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41:46

[新一篇] 他死的時候,我正在做什么 鳳凰讀書

[舊一篇] 旅行者 杜綠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