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1996年诺贝尔奖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瑞典皇家科学院称颂她的诗“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断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限。”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 在瑞典文学院士亚尔玛·古尔伯格的授奖辞里,对于米斯特拉尔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了接受这一简短的致辞,您无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概述了您从小学教师到登上诗坛王位的非凡而又卓绝的艰苦经历。为了向丰富多彩的拉美文学致敬,我愿借此机会向拉美文学的皇后、伟大的悲剧女诗人、《绝望》的作者表示谢意!” 1966年,瑞典获奖女诗人奈莉·萨克斯“由于她以卓越的抒情诗和剧作,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了以色列的命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穆勒获奖消息时说,穆勒以“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平实,描绘出了一幅底层社会的众生相”。 2009年罗马尼亚获奖女诗人:赫塔·缪勒 赫塔·穆勒,1953年8月17日出生在罗马尼亚巴纳特一个德语小镇。她的父母是罗马尼亚境内讲德语的少数民族。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她曾在提米索拉大学修读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她的父亲在二战期间为德国党卫军效力。1945年大量罗马尼亚人被流放到苏联,缪勒的妈妈就在其中,她在当今的乌克兰境内某个劳动营工作了5年。多年之后,缪勒在其作品《呼吸摆动》中描写了流放到苏联的罗马尼亚人的生活。1976年,穆勒开始在一家工程公司担任翻译,由于她拒绝和国家安全部门合作,1979年失去工作。随后,她通过在幼稚园教书以及做德语家教谋生。1982年,穆勒发表了其“处女作”——一本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1987年,穆勒与她的丈夫离开德国,在随后的日子里,她获得德国以及海外诸多项目资助。如今她居住在柏林。穆勒于1995年荣膺德国写作与诗歌学会成员,以及其他一些荣誉。1997年她退出德国笔会(她曾加入民主德国分会)。她的作品描绘了罗马尼亚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穆勒嫁给了另一位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一时引起广泛争议。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中文译本有《风中绿李》(台湾,时报出版,1999)。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树 一颗歪脖子树 树枝上挂满消灾的红布 挂红布的人 或者癌变 或者精神分裂 或者家破人亡 都走在穷途和末路 一颗流脓的树 盘踞着数不清的毒蛇 无知的小鸟 站在树枝上 纷纷被毒蛇吞噬 楝子树 千年的楝子树 虎背熊腰的青年砍了它一枝树枝 半夜里嘴歪眼斜 口吐白沫 不治而亡 (王滔译) 2007年英国获奖女作家、诗人: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梅·莱辛(Doris May Lessing)生于波斯克尔曼沙赫。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1939年至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育有3个孩子。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她不仅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还树立了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形象。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小说以外,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体裁的作品。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着称。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近年来,莱辛仍笔耕不辍,经常有新作问世。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草原上的日出 在清晨的灌木丛中,一个小男孩遇到了如下情景:他跑得更近了,然后又静静地站住,一种莫名的新的恐惧使他停下了脚步。他四周的草儿生机勃勃,正在窃窃私语。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 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 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像个小动物的形状。 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后又放了下来。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他很高兴那只鹿已经失去知觉不再感到痛苦了,因此他不必下决心去杀死它。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的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 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哎,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 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将它们从衣服上拂掉,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 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 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 “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像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 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觉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他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青闰译) 1996年诺贝尔奖获奖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 ,1923年7月2 日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1931年举家迁居克拉科夫,从此希姆博尔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由于希姆博尔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了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 (1963年),德国的歌德奖 (1991年),赫尔德奖 (1995年)。1995年波兹南的密茨凯维支大学还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像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略论灵魂 偶尔地,我们有灵魂。 无人一直拥有并且永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以没它而过去。 有时 只是在童年的恐惧和欢喜中 它多停会儿。 有时只是在我们老后的 惊奇里。 它很少援手 我们吃力的工作。 诸如搬动家具, 扛起行李, 或是穿着打脚的鞋子远行。 需要填写表格 或是切肉的时候 它通常外出不在。 一千次谈话里面 它参与一次, 而即便是那必须的一次, 它更喜爱沉默。 在我们身体的疼痛发作而变本加厉的时候, 它悄悄离开现场。 它不好伺候: 它不喜欢在人群中立刻见到我们, 厌恶我们为了一点模糊的利益的企图 以及机器的轰然作声。 快乐和悲伤 对它并非截然不同。 只有二者合而为一的时候 它才眷顾我们。 当我们对什么也没有把握 和什么都掌握了我们的时候, 我们可以指望它。 在所有的物质里 它偏爱带钟摆的时钟 和镜子,镜子从不停止工作 甚至在没人照着的时候。 它不会说它自哪儿来 也不说什么时候会再离开, 但它清楚我们等着想要知道答案。 我们需要它, 但显然 出于某些原因 它也需要我们。 (李以亮译) 1966年瑞典获奖女诗人奈莉·萨克斯 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1891-1970)德国女作家。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工业家和业余钢琴家,萨克斯是其独生女。她的幼年教育是在优越的家庭中完成的,主要是习舞、学音乐并练习写作。17 岁开始写带有神话色彩的木偶剧。 1921 年发表处女作《传说与故事》,1933 年以后,在纳粹排犹的恐怖中煎熬7 年之久,后得到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的帮助,流亡瑞典后加入瑞典国籍,定居于斯德哥尔摩。主要作品有诗集《在死亡的寓所》(1947)、《星晨晦暗》(1949)、《度日如年》(1956)、《无人再知晓》(1957)、《逃亡与蜕变》(1959,获德国工业聪明文化奖)、《无尘世界的旅行》(1961、获德国多特蒙得文学奖)、《死亡的依旧庆祝生命》(1961)、《晚期诗作》(1965,获德国出版界和平奖)、《探索者》(1966)和《分开吧,黑夜》(1971)等。 萨克斯的戏剧创作主要有着名的戏剧选集《沙上的记号》(1962),该选集收有14 个剧本,其中诗剧《伊莱》最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赏识。此外,萨克斯还从事瑞典现代诗歌的德文翻译工作。1947 年出版了她的德20 世纪瑞典诗选集《波浪与共同岗岩》,1957 年又出版了德译瑞典现代诗选集《但太阳也没有家乡》等。 萨克斯在创作上,早期师承歌德和席勒的浪漫主义,希特勒当权后才转向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探讨《圣经·旧约》中的神秘的犹太教义。犹太民族的的悲惨命运和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在其诗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杀戮与被杀戮、追逐与逃亡、暴力与死亡的关系的探讨是萨克斯创作的主题。诗中充满殉道精神和神秘的色彩。她的无韵诗模仿旧约全书的诗歌形式,自由流畅,节奏和谐,富有舞蹈的旋律。1966 年,萨克斯与以色列作家阿格农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墓志铭 个人在折磨中 发现了光亮的道路,可以走通 死静无声——万籁俱静——一声不吭 什么样的胜利, 抒发了内心的真情实意 我们在这儿培养谦恭。 凭借箭锋刀刃, 移不动崇山峻岭, 这事应让给热爱事业的人: 总是有两名对手 神志不清, 大地把他们向恐怖引进 受害的人, 跳进了火坑, 他们的命运普普通通。 洪水泛滥时直睁着眼睛 找到了挪亚方舟, 回到那记忆的长廊之中 你们,我的死去的人, 你们的梦变成了无韵诗行。 夜晚掩盖了许多景象, 在莫测的朦胧中飘荡,你们在歌唱 想象中的一群逃亡者, 在我的海滩边 把你们的流动遗产乞讨。 我无法平静, 异常惶恐, 要取得珍宝,得拼着小小生命 眼前即使占有财富 可是会有致命祸灾 失去职业怎禁心跳. 我的财富何在? 我的财富就是智慧和天才 (钱春琦译) 1945年智利获奖女诗人:米斯特拉尔 米斯特拉尔 1889年4月7日,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 原名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生于圣地亚哥以北的埃尔基河谷,1957年5月10日死于纽约。父亲早逝,早年独立谋生,靠自学获得文化知识。14岁开始发表诗作。17岁时与一个铁路职员恋爱,对方由于不得志而自杀。对死者的怀念成为她初期创作的题材,作品充满衰伤的情调。米斯特拉尔早期沉湎于个人爱情的悲欢,作品格调委婉凄恻,但感情细腻,文字清新。1938年后题材和情调有明显变化,面向更广阔的生活,反映了受压迫、被遗弃的人们的困苦,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现象作了一定的揭露和抨击。晚年思想境界较高,艺术技巧益臻圆熟。诗人善于发现美,赞颂美,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此后她的诗歌创作有明显的转变,从个人的忧伤转向人道主义的博爱。1945年,米斯特拉尔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在拉丁美洲,她是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诗人。晚年曾任驻联合国特使。1955年出版的诗集《葡萄压榨机》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此外还写过一些有关文化与国际和平运动的文章。其创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颇具功力,但常夹杂若干宗教色彩。 死的十四行诗 一 你被放在冰冷的壁龛里, 我让你回到明亮的人世, 他们不知道我也要安息在那里, 我们的梦连在一起。 我让你躺在阳光明媚的地方, 像母亲那样甜蜜的照料熟睡的婴儿。 大地变成一个柔软的摇篮, 摇着你这个痛苦的婴儿。 然后我去撒下泥土和玫瑰花瓣, 在蓝雾般的月光里 轻盈地覆盖住你。 我放心地远去, 因为再也不会有人到这墓穴中 和我争夺你的尸体! 二 有一天,这长年的郁闷变得沉重, 那是灵魂会通知我的身躯, 它再不愿沉重地走在玫瑰色的路上, 尽管那里的人欢声笑语…… 你会感到有人在掘墓, 又一个沉睡的女人来到你寂静的边, 当人们把我埋葬, 我们便可以滔滔不绝地倾诉! 那时你就会知道为什么 你正在盛年 却长眠在墓穴中。 在死神的宫中有一座星宿, 你会明白它在洞察着我们, 谁背叛了,谁就被星星带走…… 三 那天,邪恶的双手扼住了你, 星星把你带出百合花园。 当邪恶的双手不幸伸进花园, 你的生命正在欢乐之年…… 我对上帝说过:“他被引进死亡, 别再让谁引走他可爱的灵魂! 上帝,让他逃出那邪恶的手掌, 让他安睡在你给人类的漫长的梦中!” “我不能呼唤他,也不能和他同行! 一阵黑风打翻他的小船, 不是让他回到我的怀抱,就是让他盛年时丧生。” 在花朵般的岁月,船不再前行…… 难道我不懂得爱,难道我没有感情? 就要审判我的上帝,你的眼睛最清! (吴雪译)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39:2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