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编剧:文化形态看国共两党 反腐就把它说小了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5.jpg

到了今天,我们突然失语了,怎么失的语?首先,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几千年的文化性;第二,毛所建立的解放区文化形态,不适合今天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

刘和平,着名剧作家,历史学者。代表作品《北平无战事》《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

11月3日,刘和平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之邀,做了一场题为“大众艺术如何实现文化诉求”的演讲。本文根据当天的演讲录音整理、修订。


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时期?我们的生活形态正在从几千年家族文化向社区文化转型。进一步讲,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大河形态文化向西方的工业文明,现代网络信息时期的社区文化转型。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农村的农民一进入到城市,立刻就进入到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在西方的工业文明长河里历经400多年,慢慢建立起来的一种生活形态,而我们在短短三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家族走向社区。我们的父辈祖辈流传下来的还是家族文化的血液和基因,一时之间,大家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叫社区文化。

尤其是近十年以来,我们慢慢地不会讲中国故事了,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文化形态是什么。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看美剧的就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瞧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看不起看国产剧。

但是,美剧以及好莱坞的电影,他们没有一部不是在深刻准确地表现他们的文化形态。包括日本,他们比我们进入工业文明时间长。尽管这样,日本到现在每年有一部大河剧,基本表现都是自己国家的历史,韩国也是如此。

下面我想要简要谈谈我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形态发展历程。

秦汉断代:贵族精神与骑士精神的终结

提及“断代”,经常会说“先秦”。这个阶段有夏商周三代,与其政治格局匹配的文化形态叫做分封制。周礼建立以后,诞生了两种文化精神,一个是贵族精神,一个叫骑士精神。

春秋之前,各国之间偶尔也有战争爆发,但是据历史考证,国与国之间打仗一般不会超过三天,打仗只是个形式,一般都坐下来说理,用理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到了战国,中国的礼文化趋近终结。到宋襄公,与楚军战于泓水。楚军渡河的时候,他身边的将领就说趁着对方在渡河出击,很快就能击溃敌军,宋襄公说不可以,人家在渡河的时候,胜之不武,不合周礼。楚军都渡河了,正排兵布阵,宋襄公手下说赶紧攻击,他也说不合周礼。等到两边都布好了,堂堂正正地交锋,宋国大败。

可以说,宋襄公那一次战役是一个转折点,后代中国人对宋襄公的唐突和批评,其实证明了贵族传统在中国大地的断裂。从分封到郡县,秦汉交替是一次大的文化转型,中国出现自耕农,天下再无诸侯,贵族精神被终结了。

那么,骑士精神是什么?大家去读一读太史公的《游侠列传》。

《赵氏孤儿》《英雄》等:找不到文化解释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骑士,司马迁那两句诗说的也这个意思“风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中国再无骑士。荆轲是为了骑士精神去刺秦王,而不是为了燕太子丹。后来我看陈凯歌导演的《荆柯刺秦》,张艺谋的《英雄》,看到前半段的时候我是很振奋的,一批骑士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共推出一个代表荆轲,去把秦王干掉,让人似乎看到这点曙光。《英雄》结尾时,就觉得不对了,因为李连杰演的那个无名是个骑士,却臣服于秦王。

《赵氏孤儿》也一样,赵家大院子中间有一个图腾,一个很大的木柱子,上面有图腾,我当时激动起来,觉得《赵氏孤儿》可能找到了解释这个故事的文化形态,看完之后我发现还是没找到。凯歌导演说,拍这个戏最困惑的就是一个人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不要,去救人家的儿子。

赵盾赵硕家族,他们在晋国是很大的家族,对自己手下的门人门客都特别仁义。只要翻一下《礼记•檀弓下》有一段就是说赵盾家,有一个人给它送祝贺词,新房修好以后,他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赵家的势力和名望已经威胁到晋国国君,才有人利用国君的猜忌和防范心理瓦解赵家,赵家灭族以后,剩下世世代代依附于赵家的那些门人门客,惶惶如丧家之犬。

所以就出现了两个艺术形象,一个叫程婴,一个叫公孙杵臼,程婴为了保住赵家唯一的这个后代东山再起,程婴把自己的儿子献出去,公孙杵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在分封制当时的文化形态下,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也是完全可信的。由于我们今天不理解当时的文化形态,所以就出现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很难找到这种故事内在的依据。

“李安是特别有文化诉求的导演”

中华民族第二次文化转型,是草原文化和大河文化的激荡碰撞与融合。始于魏晋,直至唐朝,才完成。这次转型带来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简单的归纳:儒家是把人还给社会,道家是把人还给自然,佛教是把人还给自己。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跨越一千多年,我想谈谈李安。《卧虎藏龙》里面讲的就是道家文化形态,李安试图对中国道教文化形态进行一次诠释,李慕白说,最近我悟到一个道理,剑都不要。在竹林里拍摄最经典的那场打抖戏,李安他心里是明白的,他要诠释一种道教文化,把人还给自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把人还给自己。怎么还?就少年和猛虎同在一条船上,所有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那些东西都用不上。搞大众艺术的这么多,我认为,李安是特别有文化诉求的导演。

唐朝末年,隋唐五代出现了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的对峙,历史大家都知道后来是赵匡胤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彻底。宋的版图体现出关外的游牧民族和关内的汉民族(农耕民族)的战争状态。此时,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诞生,这就是理学。周敦颐深刻影响了北宋以后的理学,包括心学,在南宋朱熹达至高峰。从北宋南宋哪怕是元明清三朝,都是理学一直作为最高文化形态,统治中国一千年,直到晚清的辛亥革命。

《北平无战事》:从文化形态去看国共两党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割据,北伐建立的是一个并没有统一的民国政府,那时社会各阶层,政府民间共同建立一种文化叫民国文化,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找到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治国理念。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在影响着中国。

结合《北平无战事》,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陕北扎下根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新文化,就是解放区文化。涉及国共的对比,一般都是政治理念不同,二是军事斗争策略不同,但很少有人从文化形态去看国民党共产党。

共产党在解放区建构一种新的文化,其标志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时投奔到解放区的文化人和非文化人,都开始被纳入到一个新的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像《黄河大合唱》,把交响乐搞成大众能听能唱的东西,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白毛女》,典型的解放区文化文艺作品。

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大家都在比较浅层次去谈权力斗争、派系之争或者是生产关系等,其实,毛泽东是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文化形体去匹配新中国的国家建制。

1964年那个时候中央就命令通知,各个剧团不需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并在全国举行了从上到下现代戏会演,后来文革中八个样板戏,有好几个样板戏都源于1964年全国演出。

到了今天,我们突然失语了,怎么失的语?首先,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几千年的文化性;第二,毛所建立的解放区文化形态,不适合今天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

没有电影,没有电影之道,没有电视剧,没有电视剧之道。电影和电视,西方先有发明,先有积累,它传的是它的“道”,我们拿来它这个“器”却不知道传什么“道”。

一个真正的民族试图高于其他民族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文化话语权,你若是好的,我们就接受,但是不能你我全都讲一样的话。我讲得不像,你暗中窃笑。我们现在处于这个尴尬期。


反腐就把它说小了


刘和平演绎的故事是:因为要反腐,也因为要培植青年势力,蒋经国一通电话打到军事法庭,释放了违抗军令、拒绝轰炸开封的飞行大队大队长方孟敖,并让他担任稽查队长,调查北平吃空学生配给粮的贪腐案,故事就此铺开。

燕大副校长何其沧静坐在众北平学生中间,对面是荷枪实弹的国民政府警察和军队。画外音响起:“一边是代表政府的国家机器,一边是代表民意的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便会踏着国家的脸面碾过去。”

2014年10月6日,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如期开播,这部糅合了国民党肃贪、币制改革、国共谍战的历史正剧,播出两天后就登上电视剧收视率榜首。

此前七年,编剧刘和平为这部戏一边写剧本,一边找投资。找到七家,撤资七家。

2012年11月,十八大召开之后,反腐成了重中之重。找导演孔笙来谈《北平无战事》的人又多起来。孔笙找来老搭档、制片人侯鸿亮,为《北平无战事》敲定了最终的一笔投资。

2013年9月,《北平无战事》拍摄完后送审。此时,反腐飓风已经席卷中国大陆,到2014年7、8月份审查结果出炉的时候,落马的副部级以上“大老虎”已经多达数十人。为了保证片子能在预定时间播出,《北平无战事》还走了一通审查“绿色通道”。

最终摆在刘和平和孔笙面前的,是一份15页纸的审查意见。刘和平大抵接受:“大部分意见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关于反腐的意见,一条也没有。”

你说它一开始就想敛财,这不符合史实

1948年,因为连年战争和贪腐,北平经济已经崩溃,粮食价格飙涨。按国民政府的配给制度,北平学生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粮。这么点救命粮,也有人不放过。一万五千多名东北流亡学生的口粮配额,被官商勾结悄悄吞掉。学生们静坐示威,却被军警开枪射击,打死9人,史称“七五惨案”。

此前三个月,蒋经国在南京秘密成立了“铁血救国会”。成立大会上,蒋经国慷慨陈词:“国民党日益腐化,共产党日益恶化;救国会要一手坚决反腐,一手坚决反共。”这也是史实。

刘和平演绎的故事是:因为要反腐,也因为要培植青年势力,蒋经国一通电话打到军事法庭,释放了违抗军令、拒绝轰炸开封的飞行大队大队长方孟敖,并让他担任稽查队长,调查北平吃空学生配给粮的贪腐案,故事就此铺开。

尽管处处与反贪腐有关,刘和平不愿意称呼《北平无战事》为“反腐剧”:“反腐就把它说小了。”他最想指向的那层意思,是1948年的币制改革。反腐是这次币制改革的一部分。

刘和平一直关心中国历史的转型期:他写《雍正王朝》,讲的是雍正新政;写《大明王朝》,讲的是专制统治与人性解放空前冲突的时代。1948年币制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国民党在前线溃败,这段历史过去了65年,刘和平觉得是时候审视了:“以往我们一直坚持的那些口径,未必那么客观。”

在大陆可见的大部分史料里,提起1948年的币制改革,统一的口径是:“币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从人民手中掠夺黄金白银外汇。”这句话,也出现在《北平无战事》的剧情简介里。

刘和平并不同意:“你说它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敛财、是掠夺,这不符合史实。”

尽管从结果来看,敛财成了事实:币制改革最核心的,就是让民众把手里的金银外汇等硬通货,兑换成新发行的金圆券。理论上,政府应该强制稳定金圆券的价值,但最后,因为没有足够的准备金来坚挺币值,人们手里的金圆券还是成了废纸。那些国民党用废纸换来的硬通货们,却随着蒋介石飞去了台湾。

“他们最初的目的,肯定是稳定国统区的经济。这样才能换来美国更多援助。”刘和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当然了,中央银行那些搞金融的知道,银行没有准备金,垄断财团又不愿拿物资来坚挺市场,讲改革是不可能的。但经济成了那个样子,他们也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饮鸩止渴。”

当年搞币制改革,蒋经国不可谓不卖力。他时常坐在办公室里,日夜接见上海的富商巨贾,奉劝他们把黄金白银拿出来。谁要胆敢违反新制,多半遭殃。财政部秘书陶启明、杜月笙大公子杜维屏、巨贾荣鸿元等一批“大老虎”,都在蒋经国的一双铁腕下,锒铛入狱。

尽管明确表过态:“只打老虎,不打苍蝇”,可最终“苍蝇们”也难免跟着遭殃。小商贩们和大老虎们一样,怕金圆券贬值,捂着东西不卖。老百姓买不到必需品,经济只能崩溃。

“管制经济,本身就是不符合规律的。”刘和平觉得根子在这儿,“不论是金融改革,还是别的什么事儿,在没完全弄清楚规律之前,最好都慢一点。”

廖凡演的燕大经济学教授梁经伦算是“无间道”。在北平学生眼里,他是进步学者;实际上,他是中共地下党员;但他的终极身份,是蒋经国“铁血救国会”的核心成员。 (剧组供图/图)

国民党都是大腕?不行

第一次因为《北平无战事》见到刘和平时,孔笙直截了当地说:“是个好剧本,但不知道能不能挣钱。最主要的是,我们得规避一些东西。”

孔笙给中央电视台拍过不少戏,对于哪些戏可能有问题,应该如何规避,颇有经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为处在暗线里的共产党增加戏份,并且特地强化了由周恩来领导的北平城工部对和平解放北平做的努力。

另一方面,孔笙特意找了“一些不错的演员”来演共产党:“别让大家都觉得国民党这边太强了,全是大腕。轮到演共产党就是一群不知名的演员。”

《北平无战事》里聚集了影帝共七位,国民党占了三个,还有两位民主人士,是为国民政府办事的。男主角刘烨演的方孟敖是个特别党员,连组织生活都没有过,因而真正标准的演共产党的影帝只有一位:倪大红扮演的谢培东。

谢培东长年潜伏在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做襄理,得知爱女谢木兰被军警无辜处死,得强忍着难过不声张。“你想想都觉得挺英雄的。”孔笙说,可这并不能平衡演员阵容对国民党的倾斜。孔笙拉来马少骅、李晨这样的“熟面孔”客串,算是为共产党人博眼缘。

国民党的戏,也不能怠慢。

董勇扮演的国民党少将曾可达,起初显得太正面:抓贪腐、揪共党,对蒋经国忠贞不二。孔笙和刘和平只能做些调整。比如,让他总是把揪共党看得比抓贪腐更重要。又比如,燕京大学教授、“铁血救国会”核心成员梁经伦向曾可达倾诉自己对国民政府的失望,此时,总统府主任陈方却突然现身,梁经伦随后就受到调查。显然,梁经伦的思想动态,早被曾可达出卖了。“在那一笔上,曾可达也挺小人的。”孔笙说。

最谨慎的部分,还是在从来没露过正脸的“建丰同志”蒋经国身上。“建丰同志”在戏里只存在于电话里、电报上,却总好像掌握全局。刘和平用蒋经国在“铁血救国会”成立大会上的宣言作为母本,来设计他的语体。之所以没采用蒋经国日记,刘和平的道理是:“蒋经国的日记不能信,他写完了都要给他父亲看。”

即便只是通过声音,蒋经国也显得极为正面。“蒋经国有很多反腐的决心,一不小心就会处理成一个英雄人物,这一点我们就稍微注意一下。”孔笙说道。

谢木兰之死,刘和平特意写了一笔:徐铁英是先请示了蒋经国,得到肯定回复后,才执行枪决,以此表达“蒋经国毕竟是一手反共的”。

除了蒋经国,毛泽东、周恩来、傅作义这些在片中不断被提及、和这段历史分不开的人物,都没有露过一次脸。刘和平觉得,就是要越过这些“历史的粗浅表象”,才能真正去探究历史水面下的波澜壮阔。

对制片人侯鸿亮来说,这样的现实好处是减少审查压力:“这戏是重大题材,但不需要通过重大题材审查办来审,因为所有领袖人物都没露面。”

刘烨演的方孟敖,是潜伏在国民党飞行大队里的中共特别党员,从来没有过组织生活,也没接过来自中共的任何任务。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蒋经国特令方孟敖,将币制改革收获的黄金白银运往台北。方孟敖正打定主意不接受此命令的时候,却接到了第一封来自中共中央的任务指示,指示内容,惊人地和蒋经国的命令一样:“让国民党把黄金带走,把民心留下。”运走黄金白银,其实是当时中共与傅作义谈成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于是,还没能来得及做一天真正的共产党,方孟敖就带着黄金和任务去了台湾,再也没回来。

方孟敖有放荡不羁的一面。他曾在国民党高官会议上,向天花板“啪啪啪啪”连开四枪;也曾经突然驾机,飞到了解放区边境去,吓坏了国共两方面。“他毕竟不是一个受党教育的党员,有些自我意识的表现,有些自由的气质,非常合理。”孔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有些意见刘和平并不完全认同,比如:“是不是把国民党写得太好了?”“这种观念就是没有文化自信。”刘和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评论道:“国民党里就没有有理想的人了吗?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里就说了,如果把国民党都说成是反动派,那绝对是错误的。”刘和平觉得,至少现在应该部分承认蒋经国了。这也是他在写《北平无战事》的时候遵循的:“讲共产党的时候理直气壮,说国民党的时候相对客观。”

刘和平原本想把电视剧叫《最后的王朝》,和前两部王朝凑成三部曲,最后还是用了《北平无战事》:“《最后的王朝》表面上是把这戏说大了,其实反而把它说小了。我就撕开一个小口子,1948年到1949年1月,北平无战事,但是改朝换代了,原因在哪儿?”


网载 2015-05-14 19:10:26

[新一篇] 陳丹青:我不知道那幫“傻子”能走多久 文脈、教育與國運

[舊一篇] 莊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做正事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