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被公认为人类电影史上最佳电影之一,在曾经有过的世界最佳电影的众多评选当中,《教父》很少能掉出前三名,这正好说明它的经典地位。而在我看来《教父》就是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佳,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谈谈自己认为最经典的电影.正如谁是百年世界足球最佳,有人说是贝利,有人说是马拉多纳.只是个人观点,不必较真!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不看过五遍《红楼梦》,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套在《教父》身上,一点不为过。许多初看《教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疑惑,影片情节繁冗,电影耗时长达三个多小时、先后出场的各式各样人物众多,而且彼此之间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有激烈的利害冲突关系,而一开始又不知道人物的身份和背景,看起来挺吃力,如何鉴赏这部电影呢?
言归正传,先从影片的开头说起,结合编剧和导演的手法,说说婚礼那场让初看者觉得一头雾水的戏。这场戏是影片的引子,也是故事的序幕,里面包含着太多很重要的影片信息,看懂这场戏,对后面的观影极其重要,我试着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讲述这场戏与后面戏分的关系。
影片一开始,是殡仪馆老板博纳瑟拉(Amerigo· bonasera取其音译和字幕截取)的近景面部特写,博纳瑟拉讲述自己女儿被奸徒羞辱虐待,法官公然袒护罪犯的事。
这段两三分钟的独白,看上去简单,其实不然,你重看一次,你会发现博纳瑟拉在讲话中,情绪是有波动的,话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很曲折性和趣味性。
他的话音一开始很平淡,因为他讲的是女儿被打之前的经过,接着讲到女儿被打之后的惨状,他开始提高声音,仿佛让你身临其境一样。
等到博纳瑟拉说到法官当庭释放罪犯的时候,他变得激动起来,开始失去控制。SUSPEND FOR STENTENCE,THEY WENT FREE THAT VERY DAY!这两句话是他激动内心的表现。
说完故事之后,博纳瑟拉开始请求教父帮忙,这时候他的声音也是高昂的,有些盛气凌人的。这时候,编剧的技巧体现出来了,教父开始苦心劝导博纳瑟拉,博纳瑟拉不肯退让,教父恩威并施,一番合情合理的劝解之后,博纳瑟拉的声音重新降低,态度变得和顺起来,就像臣民一样,对教父毕恭毕敬了。
这几分钟戏的作用,我认为就是让观众一开始就对教父产生一种高高在上而又通情达理,威严不可侵犯的初步感觉。
而这几分钟也像一个很小的人生故事,博纳瑟拉的情绪从起点到高潮,到低谷,再到结束,仔细把玩就像非常精致的小故事。也许刚看的时候不懂,但没有让人感到拖沓和乏味。
博纳瑟拉这场戏是一个伏笔,后面会提到教父的大儿子桑尼被谋杀后,博纳瑟拉再度出场,直到影片最后,教父本人的葬礼上,你也能看到博纳瑟拉的身影,这个伏笔用得太精妙了,跟后面博纳瑟拉的出场连接得天衣无缝,与博纳瑟拉殡仪馆老板的身份很吻合,而且也是教父对博纳瑟拉施恩之后,博纳瑟拉的回报,合情合理,让观众觉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观众从而深深投入到影片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去。
而且观众看到教父去找博纳瑟拉安排儿子的后事,马上会回想起博纳瑟拉开头的那段戏。给人回想和回味的空间,让观众觉得自己也跟编剧和导演一样,参与到影片构思当中去。
博纳瑟拉的伏笔仅仅是影片众多精妙伏笔中的一个,婚礼上的众多伏笔,容我一一道来,大家回头细看即可明白。
出卖教父的叛徒鲍利(PAULIE)在婚礼中出现三次,仅仅是几秒钟镜头,却包含很多重要信息,暗示他将来会出卖教父。
第一次出现,鲍利看见顶头上司克莱门扎(CLEMENZA)跳舞,奉承他跳得好,克莱门扎不给面子,叫他干正经的事去,鲍利有些不满,显示是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不满
第二次出现,鲍里看见教父的女儿在收宾客送来的贺礼包时,自语自语说那里装着很多钱,这里表明鲍利很贪钱。
第三次出场,教父的大儿子桑尼去砸FBI摄影师的照相机,照相机掉在地上,最后上前踢一脚的人就是鲍利。很显然,鲍利很想在主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忠心,也就是卖弄自己的表现,这种人很容易见风使舵。
综合这三次出镜,鲍利的背叛是不是显得很自然呢?这既是交待鲍利这个人物,也是为以后的情节发展留下伏笔。
说到桑尼这个教父大儿子,其实他的悲剧命运在婚礼上就注定了,影片也安排了伏笔。
首先,影片一开头就暗示,桑尼跟伴娘乱搞,很容易因为女色招来麻烦。后来也是因为桑尼去找伴娘,进而引发毒打妹夫的事,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其次,桑尼公然挑衅FBI的权威,摔坏照相机,既让观众了解到他的火爆脾气,也让后来桑尼因为这个脾气而死有了依据和前因。
第三,桑尼的老婆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桑尼要她管好孩子,老婆反驳,叫他管好自己,因为老婆看见他跟伴娘调情。然后桑尼暗地里叫伴娘上楼乱搞,也给正在跟自己的女伴讲黄色笑话的老婆发现,非常恼怒。暗示桑尼在各个方面都容易得罪人,甚至连家人也是一样。他的死既是他自己的解脱,也是大家的解脱。
面包师恩佐的伏笔也是很自然,恩佐因为教父的帮忙,得以留在美国,教父受伤了,他到医院探望显得何其自然。而教父的小儿子迈克请求恩佐的帮忙也显得合情合理。甚至影片也为恩佐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表演空间,在医院门口吓跑毒犯索洛佐(SOLLOZZO)派来的杀手之后,恩佐拿烟的手颤抖得很厉害,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说到那位高大威猛的杀手路卡(LUCA),他的伏笔更为重要,而且非常巧妙。
第一次路卡出场,是因为迈克和女朋友(Kay)聊天,Kay对长相凶恶的路卡起了兴趣,而且随着教父的教子琼尼(JOHNNY)的到来,迈克顺理成章在介绍琼尼的同时,顺便也提到了路卡,让观众知道这个人物的身份就是一个杀手。
第二次路卡出场是在教父接见他之前,教父一听到要见路卡,眉头紧皱,有些犹豫不决。正式见面的时候,从教父的表情和站立的姿势,你回头细看影片,可以看到甚至连不可一世的教父也有些害怕路卡。这些细节,导演可以说考虑得清清楚楚,就是为了表现路卡这个人的可怕之处。
第三次出场是全片一个高潮,路卡被索洛佐与TATTAGLIA家族的人联手杀死的场景,个人认为是影片一个转折之处。这个闻所未闻,罕见的杀人方式让所有的观众提前进入到一个高潮,看到这些恐怖的新颖的杀人手法,后面的情节不用多说,观众还能不看下去吗?
路卡这个人物最亮点就是他被杀的那场戏,以后很多港产片都摸仿类似的杀人手法,在轻轻松松聊天说话之间突然痛下杀手。回看这场戏,也有一个小伏笔,回头再看,你会发现动手之前索洛佐和调酒师(这个人应该是TATTAGLIA家族首领的儿子)阴险奸诈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们。
教父的二儿子费列度也是一个伏笔,他见到弟弟的女朋友之后,举止轻挑,有些调情的味道,从表情看,应该是喝醉酒了,这为以后他到拉斯维加斯堕落,与女人鬼混埋下伏笔。
教父的小儿子迈克的出现很精彩,不是直接出现,记得教父与一众亲友正要合影,教父发现小儿子不见了,不高兴了。坚持要迈克在,才能一家人合影。这里既休现教父的家庭观念重,也为观众带来好奇心,这个迈克到底是谁,是不是教父最疼爱的儿子。这为以后迈克接教父的班,承继家族大权,留下伏笔。这个细节安排得好,人物随后的出场也让观众格外重视。
而最终隐藏在背后,在影片中自始至终与考利昂(CORLEONE)家族作对的黑帮家族老大巴茨尼(BARZINI)在婚礼中也出场两次,充分发挥了他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巴茨尼发现有摄影师居然拍下他在婚礼上的照片,叫人马上将胶片拿过来,他亲手爆光扔在地上。这个情节首先反映给观众的信息是巴茨尼不愿意跟考利昂家族扯上关系,也不想在这个场合的照片成为以后警察调查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说明这个人办事果断有力,遇事反应奇快。观众很自然会思考,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以后会怎么样呢?他居然敢在教父女儿的婚礼上对摄影师如此粗暴。这为以后巴茨尼成为教父的主要对手留下伏笔,只有这种人才配得上教父的对手。
一个简单的细节带来如此丰富的信息,而且带动观众用脑子思考,让观众思考和回味,这正是所有优秀影片成功之处。
而婚礼中,好莱坞歌星琼尼的出场也有两次,第一次出场唱歌表明他的身份,第二次出场是跟教父谈新片的事。在影片后面,琼尼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迈克到拉斯维加斯找他,另外一次就是教父的葬礼上。这个人物基本不算出彩,也是一个线索人物,为下面的情节发展留下伏笔,比如军师TOM就是为他的事去好莱坞跟电影公司老板谈判。
军师TOM也是线索人物,影片中很多事情由他参加,从中起到协调的作用,也等于是教父的传声筒,他所做的就是教父所做的,避免教父出场太多,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军师TOM在婚礼中的伏笔可以看出,他先后带人去见教父,在阁楼找到正在跟伴娘鬼混的桑尼,接受教父的安排到好莱坞谈判,安排婚礼的各个程序,甚至连教父女婿的工作也由他安排,这为以后他参与家族各种活动,安排各种烦琐的小事埋下伏笔。
在婚礼上,教父的得力手下胖子克莱门扎也有伏笔,比如说克莱门扎叫鲍利去照看婚礼场所的安全,桑尼想打摄影师,克莱门扎马上制止。这都表明克莱门扎的忠于职守,为他以后为教父做事尽心尽力理下伏笔。训导鲍利的情节也为以后克莱门扎杀害鲍利之后的表情也留下伏笔,当时克莱门扎听到车里传来枪声之后,虽然背对观众,仍然让人看到他的眼角跳动,他为失去这个得力手下感到痛惜。
另外一名得力手下TESSIO也出现了,一次是他在婚礼上跟小女孩跳舞,一次是教父的老婆在唱歌,他在旁边鼓掌。一方面说明这个人物存在,也说明他的戏分不多,这在以后也体现出来,话不多,但是很精辟,个性非常突出。
最后是我们婚礼上的主角教父的伏笔,教父在婚上是主线,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他不想合影,就不合影,他想见谁就见谁,他接见所有的人之后,都会做出一个决定,让别人去执行,这个决定不容讨论,没有人敢反对。
甚至他可以像小孩子一样公然模仿琼尼哭泣的动作,引来TOM的发笑,他可以当着众人的面训导自己脾气火爆,不顾家庭的大儿子。总之他可以为所欲为,这就是教父,观众眼中地位至高无上的人物,影片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让观众了解到教父的权威。
可以说婚礼这场戏是为教父而设的戏,所有的事件和人围绕着教父产生。对于我们喜欢编剧的朋友来说,设计一个大场面的时候有了一个主要人物,将所有的突发事件围绕着主要人物的地位和性格去设计,再结合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动和调整,再大的场面也不难控制了吧?
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点,哪怕是再文艺的艺术片也好,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写剧本的时候,片中按剧情的发展大概有五六个高潮部分,这些高潮下面又细分为几个小高潮,最终在影片的最后达至高潮的顶峰。
《教父》这部影片奇就奇在,它在开头婚礼那场戏,就等于别人一部影片的信息容量了。
比方说,婚礼中,第一个小高潮出现在教父与家人合影前,发现小儿子迈克不在,拒绝合影。这是一个转折和意外,强硬的教父二话不说,就离开了现场,让大儿子桑尼有些不满。这个小冲突表明迈克在家中的地位,也表明了影片以后的主角是谁,编剧和导演通过这个小冲突目的是让观众明白,接下来出场的迈克是很重要的人物,而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场戏既带动观众的好奇情绪,也增加了一点悬念性。这就是影片通过小场次小细节,潜移默化引导观众观影情绪的绝妙之处,你会不知不觉中被导演牵着鼻子走。
第二个小高潮出现在另一位黑帮首领巴茨尼果断将摄影师拍下他的照片爆光。不过,我先说说这场戏导演如何编排动作的问题。你回头细看影片,导演将细节的合理性发挥到极至,还有一点暴力美学的色彩。闪光灯一亮,巴茨尼的手一指,一名手下首先上前抓住摄影师的手,不让他动弹,另外一名手下,你要注意看,他不是直接猛冲过来,他是绕过桌子,急步上前,将手伸进相机里面,抄出胶卷,拿给老大爆光。
这样一来,在画面中,两名手下的动作是不一样的,赋予小人物的个性,而且整个面面动感十足,人物出现有先后顺序,动作频率不一样,很有层次感。手下人绕桌子的这个动作,说明这名手下是如何急切想帮主子解决问题,同时也说明摄影师的拍照确实不仅让巴茨尼恼火,而手下人也是精明得很,同样恼火。这个动作达到双重效果,既突出巴茨尼的个性,也让小配角也有表演的机会,值得一赞。而我在教父第二集当中,已经很难看到类似的细节和动作了。也许第一次往往是最好的。
说回到这个小高潮,这个小冲突也带动起观众的观影情绪,都在思考这个家伙到底是谁,以至后来巴茨尼成为教父最大的对手,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然后再一想,又合情合理,影片在前面巧妙安插这场戏表明巴茨尼的身份和性格,后来发生的事就让观众有如梦初醒的感觉,欣赏这样的影片真是一种享受。
婚礼中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教父的儿子桑尼身上,桑尼带着手下到院子大门外挑衅FBI,按道理来说,在黑帮老大女儿的婚礼上,胆敢用照相机拍照和纪录婚礼宾客车牌的人,估计就是警察了。桑尼不会不知道这点,这场戏给桑尼充分的表演空间,也说明黑帮势力的不可一世。
你细看影片,就是这一小场戏也分两个小高潮,首先桑尼找到正在纪录车牌的探员,探员不理他,指指后面,意思是后面的人是头,你找他说去。这个安排显然是想让观众明白,探员一开始对桑尼的不尊重,激发了自高自大的桑尼随后的一连串愤怒,这不是桑尼的错,探员们也有错。这样一想,随后发生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特别是坐在车里的探员头头,仅仅是亮出证件,也不跟桑尼说话,让平时不可一世的桑尼更加愤怒,他隔着证件吐口水,这是一个小冲突,观众都在等待探员头头有什么反应,这里又制造一个小悬念。
桑尼往回走,观众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桑尼刚好遇到在拍照的另一探员,桑尼的愤怒得到发泄,他摔坏照相机,扔下几个小钱就走人,这个小转折,让观众的情绪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担心人物的命运。让人看着大呼过瘾。
还要提的是,在这场戏中,对白只有一句话,基本都是动作戏,动作连贯,一环扣一环,有前因必有后果,一个人物的动作紧接着导致产生另外一个人物的动作,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深入到桑尼内心,体会到他的情绪来源。
迈克和KAY第一次出场,宾客们主动热情跟他们打招呼,教父在屋里窥探,这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一来是让观止众明白在家族中迈克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众人尊敬他,二来是回应前面教父说的,没有迈克我不会合影的伏笔,也为婚礼最后大合影做好铺垫。
教父在屋子里的窥探及迈克与KAY在院子里的画面,显然是两回事,导演将两组画面交替剪辑在一起,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在画面中,你可以看出,KAY一直是画面中的主角,迈克时不时会低头或者背对镜头,再回想迈克与教父的父子关系,你就可以猜出教父在观察自己儿子的女朋友一举一动,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儿子合格的未来老婆。导演用这组没有台词,只有人物动作的画面,让充满父爱,有着常人一般七情六欲,对家人无比疼爱与照顾的教父活生生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如此平常如生活化般的隐晦镜头语言却深刻表达出一个父亲对儿子殷殷关切之情,这难道不是导演高超的掌控镜头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吗?教父二中,我再也看不到如此不露痕迹的表达亲情与关怀,反映人性与生活的镜头语言了。
说到这里,我想提醒各位,当婚礼最后,考里昂家族大合影的时候迈克拉着KAY的手,硬要她参加家族的合影。你有没有发现教父看着KAY的表情,是略有喜悦而高兴的,显然教父对KAY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对迈克的举动表示赞赏,也是前面教父窥探KAY在众人面前表现是否得体合乎自己心意的结果体现。
婚礼这场长达半个小时的戏,被称为经典之作,代表着电影艺术的高峰,有些初看者却感到拖沓冗长,主要是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身份不太了解,加上画面中各式人物转换很快,表情也是多种多样,要充分理解起来也有难度。不过,只要你明白人物的身份就会慢慢了解人物所作所为的依据,从而掌握这场戏的大致走向,深深体会到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
在婚礼之后,军师汤姆受教父之托去好莱坞摆平教子琼尼主演新片的事,这场戏从汤姆下出租车,在制片厂内晃荡,晃进摄影棚一直到结束时,电影公司老板华尔斯在床上发现血淋淋的马头惊声尖叫,从时间长度来算,大约有十分钟左右,不少朋友看完这场戏,觉得有些冗长,沉闷。
我不是这样认为,这场戏局恰恰是导演控制和引导观众的观影情绪能力的集中体现。
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在看到一个场景或者一段对话之后,脑子里会有一个下意识的猜测过程,这个猜测由于你在是观影,影片下面的故事很快发生,逼着你不得不猜下面一场戏的剧情,而多半并不是马上就开始猜全部戏的结局怎么样了,人物最后的命运怎么样,谁是坏人,谁是好人,而是直接猜这场戏或者这段对话完了,下一场怎么样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细看教父这场戏,你会发现导演很善于调度观众的情绪。比如汤姆进入摄影棚,告诉老板华尔斯,他此行的目的,华尔斯没有马上拒绝,还很有兴趣问汤姆,他能得到什么回报,观众看到这里,以为华尔斯有可能被利诱了。华尔斯在得知汤姆的回报没有价值之后,断然拒绝了,观众以为汤姆失败了,要打道回府了。
没想到,当华尔斯知道汤姆的身份之后,居然邀请汤姆到他的宫殿式的家里会谈,观众以为这回华尔斯知道教父的利害了,应该会俯首称臣了。而更加没想到的是,华尔斯在晚宴上是变本加厉,以充分的理据严词斥责汤姆,信心十足的表示自己不会像以前教父摆平的乐班老板一样,被教父的威胁吓倒。观众看到这里,马上明白华尔斯根本就不打算退让,以为汤姆这次是彻底失败了。
而最精彩的故事高潮发生在这场戏的最后,华尔斯发现自己心爱价值六十万美元的优秀种马的马头,破天荒第一次上了自己的床,将整张床染成血色。华尔斯内心的惊恐与观众的惊恐其实是一致的,让观众的观影情绪达到一个高潮。
在这个过程里,编剧和导演一次又一次否定观众的猜测,一次又一次将观众引导到正确的观影途径上来,我们不得不叹服导演和编剧对剧情的把握能力。
这场戏中有一个细节我得说说,这个细节充分说明教父这部受到专业人士及广大影迷的推祟备至,赢得至高荣誉的名声和地位,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是导演和编剧伟大电影理念的卓越证明。
大家可以回头细看华尔斯家中马厩那场戏,首先是两名身材高大的黑人小伙子牵种马出来,你有没有发现在镜头里面,种马身后,一一名同样身材高大壮实的白人保安始终站着,保安身边还有一张小椅子,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匹马是受到严格的保护的,首先是训马师的保护,然后是保安,最后你可以联想到华尔斯家的其他保安。也就是说,导演通过画面中极其微小的细节给你提醒,要杀死这匹马,砍下马头要面对的困难是多么的巨大,观众是从画面中的细节以及影片对华尔斯豪华宫殿多组镜头的描述,慢慢体会到这点,从而在这场戏的最后,同华尔斯一样震惊于考利昂家族是如何做到的。
影片一直没有交待教父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做到的,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可信,或者有些假呢?其实不然,婚礼上,在书房中,那些教父耍弄权力,处理别人要求的戏,已经为这场戏做好铺垫,既然教父的权力大到可以让参议员修改法律,那他一样可以对付保安和训马师。
再说说导演镜头语言的运用,在教父被刺之后,迈克与女朋友KAY在街上得知教父的的消息,迈克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给大哥桑尼。细看,你会发现迈克的侧面,电话亭的玻璃窗外,女朋友KAY那张紧张而且关切的脸一直出现在镜头里,这样的处理既让观众不会感到画面的单调,甚至你不看迈克,单看KAY的表情充分感觉到紧张的气氛,也说明了KAY对这个黑帮老大小儿子的深深爱恋之情,没有因为他父亲的突然被刺发生任何改变,有的只是担心和忧虑,既为她和迈克接下来的暂时分开埋下伏笔,也为以后KAY与迈克的结合做好铺垫。
说到镜头语言的运用,我想提提迈克在父亲被刺,他回到家中之后,他进门那场戏。镜头一直跟在他身后,直到迈克看见克莱门扎之后,镜头才定格下来。从画面看,屋里子有三四个人,但迈克的左侧上方克莱门扎一直是镜头的主角,接下来果然是克莱门扎与迈克说话。也说明导演善于用镜头去引导观众去观影,让观众明白接下来将要出场的人是谁,突出重点,忽略其余。
还有一个场次的镜头更加能说明导演对镜头语言运用能力之高超。
迈克与克莱门扎寒暄之后,镜头转到书房里,屋子里有五个人,只有迈克和TESSIO是背对镜头和观众的,桑尼和汤姆以及克莱门扎是面对观众的,这无疑是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接下来的戏将是这三个人唱主角。果不其然,汤姆与桑尼交谈,接下来鲍利出现,说收到一个包裹,桑尼叫TESSIO出去看,这样TESSIO就消失了。
桑叶跟鲍利寒暄几句,好像很客气的样子,等鲍里走了,桑尼马上叫克莱门扎收拾鲍利,克莱门扎没有任何犹豫,马上同意。
在这场戏里面从头到尾,镜头及画面的主角一直是桑尼,后来的戏果然桑尼表演的机会最多,屋子里有五个人,观众在导演的镜头安排之下,首先排除了迈克和TESSIO两个人,然后不自觉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桑尼身上,这是导演的娴熟拍摄技巧的体现,虽然当时这部片的导演科波拉以前拍的片子不多,但拍摄手法却很精妙独到,确是天才。
这场戏还可以说明编剧的一个小技巧,一个人出场带来一个情节,这个人本身又是一个情节,两个情节交替着出现,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比如说鲍利出场,说有个包裹,桑尼派TESSIO去查看,这是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引来后面包裹里藏鱼暗示路卡已经死了这个情节。而鲍利本身就带来一个情节,他是一个叛徒,桑尼转头就叫克莱门扎处理掉他。这个情节一完,马上TESSIO就送来包裹,电影艺术之一的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表现。
鲍利的出现可以说带动剧情的发展,中间起转折作用,也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场戏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连接得天衣无缝,这难道不是编剧卓越技巧的体现吗?
影片中的小伏笔到处都有,而且影片播映过程中都会马上有所回应,让人实在惊叹导演对每场戏的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比如说克莱门扎在家里带鲍里和另外一名手下去市里找公寓,其实是找借口要杀鲍里。克莱门扎的老婆在出门之前,曾经叫克莱门扎买油饼回来,克莱门扎在手下人杀死鲍利之后,还不忘叫手下拿走车里的油饼,又一次回应了之前的伏笔。克莱门扎在鲍利倒车的时候,叫他小心后面的孩子。
这场戏也是很重要,重要不是在于鲍里的如何被杀,而是在于影片向观众展示克莱门扎这名黑帮大头目的普通家庭生活,让克莱门扎首先有一个好丈夫的形象,赋予配角的人性和生命的活力,从而烘托出更高层次的考利昂家族成员之间感人至深的亲情,让观众的感情完全倾向于考利昂家族的每个成员,甚至原谅他们非法甚至血腥的所作所为。克莱门扎在影片最后用绳子残酷杀死教父的女婿卡罗的时候,观众有没有感觉到克莱门扎是一个冷血无情的杀手呢?是不是同迈克一样憎恨卡罗害死脾气火暴,却视兄弟如手足,将弟弟妹妹照顾得无微不至,甚于自己的老婆和孩子的桑尼呢?
甚至在影片的最后,教父的女儿在向新教父,自己的哥哥哭诉失去丈夫的悲痛的时候,也提到过,家族里每个成员都在抱怨卡罗害死桑尼。这里面显然包括克莱门扎在内,克莱门扎对考利昂家族的忠心和情感是非同寻常的。记得教父出事之后,第一个找到桑尼的人就是克莱门扎,他不仅忧心教父的安全,还担心桑尼的安全,想派人过来保护桑尼及其家人。以至于在教父二中,导演和编剧都没有敢将克莱门扎弄成是叛徒,而是将克莱门扎的接班人改成叛徒。因为在第一集中克莱门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忠心耿耿,有求必应,从不问为什么?也不问有什么回报,做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所以没人相信克莱门扎会背叛考利昂家族。
影片巧妙利用正在发生的故事情节,穿插进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的戏份,从而更好地让观众了解人物的个性与背景,达到与人物共命运同呼吸的人神合一的境界,这才是电影艺术应该带给观众的东西,也是观众应该享受和感受到的东西。
桑尼被杀的那场戏被很多观众及影评家都认为是一个经典,这是全剧的一个高潮。是因为场面的火爆及桑尼死的惨状吗?我觉得更得要的是桑尼的惨死激发广大观众的同情心,进而与考利昂家族的成员产生同样的感情,感到悲伤难过,甚至也加深了对其他黑帮家族的的怨恨,影片是如何引导观众的观影情绪去做到这点的呢?
关键一点就在于对桑尼(桑提诺的呢称,考利昂家族成员一般叫他桑尼)亲情的描绘上。通过几个简单而且充满人性关怀的小细节体展现桑尼的人格魅力,从而让观众喜爱上这个人物。
比如说,教父被刺后,考利昂家族与敌对家族的关系空前紧张,小儿子迈克接到女朋友KAY的电话,两人约好在城里见面。迈克以去医院看父亲为借口,要进城,桑尼叫胖子头目克莱门扎派保镖跟着迈克,
迈克坚决不同意,桑尼坚持要派保镖,克莱门扎出面圆场,说迈克是平民百姓,对方是不会伤害他的,桑尼只好同意。观众看到这里,以为桑尼退让了,没想到等迈克淡出镜头,桑尼就命令克莱门扎派保镖跟着迈克,连克莱门扎都笑了。
这场戏局恰到好处体现人物的性格及表现桑尼对弟弟的爱护之情。在世界电影大师科波拉的手上,镜头是会说话的。这场戏桑尼出场之前,镜头后方,也就是迈克和克莱门扎的身后,大概有六七人围坐在桌子旁吃饭,估计是克莱门扎的手下。
桑尼出场之后,镜头显示他是先看了看桌子旁那些人,为什么导演要拍人物这个细微的转头动作呢?这是为下面桑尼的退让埋下伏笔,桑尼显然不想在外人面前与弟弟争吵,落弟弟的面子,所以他选择退让。等迈克离开了,他没有任何犹豫,马上命令克莱门扎派人跟着迈克。
这个细节一方面看出桑尼的细微心里变化,看上去他虽然脾气火爆,容易冲动,考虑事情往往不够周全,但对亲兄弟的爱护之情却是无微不至。这场戏的处理,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让人感觉到桑尼对亲情的格外重视,让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这场戏的最后,克莱门扎对桑尼前后反复的态度也觉得好笑,也体现了克莱门扎与考利昂族如同家人一般的亲情关系,互相了解信任,他深深了解桑尼举动的内在含义。
又比如,迈克为了替父亲解除危险,出发去杀索洛佐之前,桑尼对迈克的话也是让人感动。
首先,桑尼问迈克,克莱门扎有没有告诉他,杀了索伦佐之后,要把枪扔了,迈克告诉他,克莱门扎已经说了一百万遍了。这是桑尼对弟弟安全的担心。
其次,桑尼告诉迈克,他不用跟妈妈告另,桑尼会跟妈妈说迈克离开的事。
第三,桑尼答应迈克,会将这件事通知迈克的女朋友。
这些话实际上是从各个方面为迈克着想,从个人安全,妈妈,女朋友,这三个方面正是迈克所担心的事,桑尼为弟弟考虑得十分周全。
最后两个人的拥抱结束谈话,他俩的紧紧拥抱也为下现桑尼被杀,两人永远无法再见面埋下伏笔。
迈克对桑尼的感情是很深的,以至于后来他念念不忘给教父的女婿卡罗说一些大道理,逼他说出到底是谁指使他出卖桑尼,这也是回应了之前桑尼对他的亲情照顾,也是让观众明白桑尼对他的感情付出没有浪费,他始终还是为哥哥报仇了。编剧前后呼应,浑然天成的技巧着实让人佩服。
另外一个表现桑尼细腻感人亲情的场景就在教父从医院转到家里那一幕。
科波拉首先为这场戏的高潮做好铺垫,比如教父回到家之后,桑尼将卡罗排除在与教父家庭密会的人员名单之外,让卡罗沮丧,接着卡罗在饭厅对老婆也就是桑尼的妹妹康妮发脾气,回应了之前桑尼举动对卡罗的影响,也为下面卡罗在饭桌上的举动埋下伏笔
接下来,故事就开始了,考利昂家族聚餐,所有家族成员都在。背对镜头的桑尼母亲及侧对镜头的人是配角,主角就是一直面对观众与镜头的桑尼。
桑尼在饭桌上高淡阔论黑帮生意的事,别人都在听,不敢发表意见。只有康妮不满,插口说,教父从不在饭桌上谈生意的事,桑尼没有反对,卡罗却叫康妮闭嘴,桑尼反应迅速,马上斥责卡罗,告诉他,永远不要跟自己的妹妹说闭嘴这两个字。对自己的妹夫也这样粗暴,这说明,平时假如有人对康妮不敬的话,桑尼会更加恼火,也为后面桑尼的死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对话细节安排,更加出神入化。桑尼母亲马上制止儿子,不要干涉妹妹的家事,对着母亲,桑尼又软了下来。紧接着卡罗开始发表意见,要跟桑尼谈生意的事,桑尼马上回应,在饭桌上我们不谈公事。
这场戏的结尾部分,桑尼的话呼应了冲突的导火线——康妮的话,这是编剧高超技巧的体现。前后呼应,过程曲折,从起点来到终点,又返回到起点,又一次证明了起点就是终点这个人生道理。而且内容富有情趣及生活气息,既反映家庭成员之间无所不谈的亲情关系,也让人物之间充满对立和矛盾,让观众看得很爽,很过瘾。
这场戏的安排明显就是在突出桑尼的性格,观众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尼对妹妹是很尊重的,妹妹开头当着众人的面打断桑尼的话,建议他不要在饭桌上谈生意,桑尼发现自己错了,出于男人及大哥的尊严,桑尼没有马上表示同意,直到在与卡罗的谈话的最后,他重新引用妹妹的话,充分说明他尊重和接受妹妹的意见。这不正是体现他人格中感性,重情重义的一面吗?这场戏既反映桑尼内心细微的心里变化,也让桑尼火爆的性格得到体现,而对妹妹及母亲很自然的步步退让,更显得人物血有肉,鲜活有力,让观众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这个人物。在亲人合情合理的要求面前,桑尼是怯懦胆小的,在敌人面前,他显得无比强大。这种人物不正是现实生活中,观众喜欢看到人物吗?
导演和编剧为了让观众彻底喜欢上这个人物,没有让桑尼只停留在说的层次上,桑尼用行动证明自己对亲情深深理解和尊重,为了维护亲情,他是不惜代价的。
后来一场戏,桑尼看望康妮,卡罗第一次毒打康妮,康妮眼圈发青,脸部肿大。桑尼的反应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握紧拳头,放到嘴里紧咬。康妮苦苦哀求桑尼不要对卡罗动手,桑尼冷静下来,答应不动手,在妹妹面前,桑尼再次退让了。你联想教父被刺之后,桑尼几次为了要杀索洛佐和其他家族的人而与军师汤姆发生激烈的争吵,一直没有退让,但在妹妹面前,他多次退让。这也是编剧和导演为了让观众充分了解和同情这个人物埋下的伏笔。
在妹妹面前的桑尼很听话,转过身来,桑尼对卡罗就不客气,狠狠打了他一顿。很多影评家认为,这是为以后卡罗出卖桑尼埋下仇恨的种子和伏笔,其实我看不然。
仇恨的种子在影片开头,婚礼上,当教父坚持不让女婿参与家族事务的时候,已经埋下。桑尼只是执行教父的命令而已,而桑尼这个人物迟早得死,就算卡罗不出卖他,也会有别的人比如伴娘的出卖,这个结果是基于影片剧情发展的需要,也是之前所有关于桑尼亲情细节伏笔的必然体现。
这场戏我顺便谈谈一个细节,镜头里,饭桌后面左边还有一张小桌了,是几个小孩在吃饭,桑尼的右边是一个一岁大的小孩子躺在摇篮里,吮吸手指,四处张望。
画面中大人是主角,小孩子你不留心看,根本看不见。为了将家庭聚餐描绘得更加真实,导演安排人物也是细致入微,增加影片的可信度及真实度。比如说,康妮在打断桑尼的说话时,向后面做一个手势,表示小孩子也在场,希望大哥不要淡生意的事,这个动作自然让人觉得康妮是对的。而且当桑尼斥责卡罗,不要对自己妹妹无礼时,康妮马上反应,在桌子底下摆手,示意自己同意卡罗的意见,叫卡罗不要再说,以免激发哥哥的情绪。人物的小动作安排显然是导演出于全局或者人物性格而精心策划的,演员一般不会想出这种动作。
桑尼身上集中体现考利昂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所以对他的细节描绘是比较深而且多较多的。
影片最后,有段戏很感人。迈克去赌城拉斯维加斯与莫格林谈生意,顺便看望二哥弗列度。莫格林以种种理由拒绝迈克的建议,甚至说考利昂家族快要完蛋了,根本没有力量了。
迈克凶狠地说:所以你就敢当众掌刮我的二哥。
编剧不忘在这里提到这点,几乎是暗示迈克不是为黑帮密会而来,是为了亲情而来的,是来看看二哥到底怎么了?最后莫格林也死了,也是回应迈克对莫格林当众掌刮弗列度的愤怒。
总之,通观整部电影,导演和编剧在亲情描绘方向下的力度最大,取得的效果也是最好的,种种黑帮仇杀,都是亲情引起的,比如教父不肯与索洛佐合作,就是因为他认为毒品会让他失去政治后台,家族成员的生命安全和利益会受到威胁。
迈克杀索洛佐是为了保存父亲的性命,桑尼要杀索洛佐也是为了保住父亲的性命。对手一步步将迈克逼到绝境,最后迈克派人杀了其他的黑帮首领也是为了家族成员的安全。
也就是说考利昂家族成员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亲情和家人的安全,如果称其为黑帮片,也许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及其使用的手段,而没有看到其内在的本质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