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 簡體 傳統 |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服饰在人的装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衣服有它实用保暖的功能,还有观赏性的功能。一个人如何穿着,或许体现了他的经济实力,但更体现了他的个人品味,以及喜爱干净的程度。多多少少反应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颜色喜好,甚至内心的价值取向。
从古至今,服饰是在不断变化的。最早的时候,人民有的住在洞穴,有的生活在野地,茹毛饮血,生活是非常的艰苦。关于衣服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据传说,华夏的祖先黄帝,娶了西陵氏的女儿,叫做嫘祖的女子为妻子。这个嫘祖,发明了养蚕,称为“嫘祖始蚕”,她的织工胡曹加以改造完善,量体裁衣,用锦帛做成了衣服。
最近几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服”逐渐流行开来,形成了一个运动。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主旨,发扬华夏传统服装的独特韵味。
这个汉服,又称为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它是从黄帝即位以后,到明朝末年(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作为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千年不变的衣冠体系。话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历经周朝时候的礼法继承,到了汉朝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普及到了一般民众。汉服还通过儒家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像日本、朝鲜、越南的传统服务都深受汉朝衣冠的影响。
五胡乱华的时候,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逐渐把江南开发成了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个事件史称为“衣冠南渡”。宋朝有一个义士,名叫“郭靖”,注意他不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大侠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金人犯边,避难入关,不愿意舍弃汉衣冠,宁可成为大宋朝的鬼,而不愿意臣服于金朝,于是赴江而死。可见华夏民族的气节人士总是源源不绝。
到了满清的时候,鉴于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被汉文明同化,甚至以穿汉族服务为荣,便制定了很多严酷的刑律。清朝实行了“剃发易服”的政策,对敢于穿汉服,束发的人治以重罪,激起了汉族人的奋勇抗争。在满清的屠刀之下,汉服渐渐消亡,有气节敢于反抗的人也渐渐凋零。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37年,最终满清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存下来的人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的人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在佛家带发修行。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推倒清帝国,才重清号召民众剪去辫子,重新推广汉服。孙中山本人甚至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中山装”,流行后世。
有故事是这么讲的,话说当年孙中山刚留学回来时,拜访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时,张之洞很瞧不起孙中山。然后孙中山回了一句对联,叫做“行万里路,读万卷,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读完,暗暗吃惊,急忙整理好衣冠迎接。那么我想,在我们汉族的传统思维里,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与外在衣冠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与人的外在官阶无关,但与一个人的精神层次有关。
小乐 2013-11-29 08:28:5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