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轸 春秋时期晋国上卿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先轸,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国其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


    先轸早年即为国内知名贤士,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重耳被逼逃亡,先轸随行,流亡在外19年。晋文公即位后,封赏从亡功臣,重用胥、籍、狐、箕、栾、S、先、羊舌、董、韩等11族,先轸自然不在例外。从这时起,他在晋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大显身手。


    晋文公四年(前833年),楚军围困宋国,宋国派人去晋国求救。晋文公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先轸分析形势,指陈利弊,认为晋国应该出兵救宋。他指出,晋文公流亡时,宋襄公曾经赠送过马匹,如今出兵救宋,既解救了宋国的急难,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又报答了当年宋襄公赠马的恩惠,另外,同称雄一时的楚国作战,是树立晋国威望的大好时机,战而胜之,就确立了晋国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一战而有“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四利,何乐而不为!先轸从战略的宏观角度对晋国出兵的政治利益所作的分析,得到认可。


    紧接着,晋文公着手扩军,将原来的二军扩充为三军,遴选三军将帅。赵衰认为先轸广有谋略,推荐他担任了下军之佐,位列六卿。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文公亲率三军,首先向楚国的盟友曹国和卫国发动进攻。在此役中,先轸设谋,攻占了卫地五鹿(在今河南濮阳东北)。不久,晋国的中军主帅S 去世。先轸以他的品德和韬略,被超擢选用,担当了这一重任。他遂由下军之佐而为中军元帅。


    未隔多时,宋国再次派人到晋军中告急。晋文公对当时的局面很感为难:不救宋国,则断绝了两国的关系,前功尽弃,通过外交途径呼吁楚国罢兵撤围,楚国肯定不会理睬;同楚国开战,则是齐,秦两个大国的工作没有做好,还有些势孤力单。怎么办呢?先轸当时为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让宋国去买通齐国和秦国,请求齐、秦两国出面向楚国说情,为宋国解围。楚国是曹、卫的靠山,对分割曹,卫两国的土地一定无法接受,因而也不会答应齐、秦两国的说情。齐、秦两国既得了宋国的贿赂,而楚国又不给他们面子,那时还能不与晋国联合,共同对楚作战吗?晋文公采纳了这个计谋,把曹、卫之田分给宋国,不久楚成王就引军退回楚国。


    楚成王撒军,楚国令尹(执政官)子玉(成得臣)却不肯撒军。他只带不多的兵力继续围困宋国,并派使者宛春告诉晋文公,如果晋国恢复曹、卫两国的国土,归还两国的政权,楚军就完全撤出宋国。这时,晋文公又一次采纳了先轸的策略,把使者宛春囚禁了起来,私下和曹、卫两国做了一笔交易,答允晋国保证他们的国土完整并且归还政权。曹、卫得到这样的承诺,马上断绝了与楚国的同盟关系。子玉大怒,率兵攻击晋军,拉开了着名的城濮之战的帷幕。在城濮之战中,先轸率领中军,迎战子玉的若敖之六卒,大破楚军,获得全胜。


    城濮之战结束后,晋国称霸诸侯,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襄公元午(前627年),秦国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率军偷袭郑国,由于意图暴露,中途返回,经过晋国。先轸力主截击秦军,断其归路。他认为,秦国这次出师,国内许多有识之士不同意,这是不得人心;秦国这次行动,并未征求霸主晋国的意见,这是欺晋文公逝世不久,晋国无人;何况郑国与晋国是同姓,在道义上应该站在一起。从这三方面考虑,截击秦军是可取的,这一仗非打不可。由于先轸的坚持,晋军截击秦军,大战于淆(在今陕西潼关以东),全歼秦军,三员秦将全都做了俘虏。


    就在处理这三员秦将的问题上,先轸与晋襄公发生争执,大动肝火。原来,晋文公夫人是秦人,她对襄公说,秦穆公对战败很恼火,定要杀那三员秦将。如把他们放回去,满足了秦穆公的愿望,对秦晋两国的关系会有好处。晋襄公马上下令,把孟明视等三人放回了秦国。先轸得知消息,已经晚了,可他仍对晋襄公发了一通脾气,指责他只听妇人的一番话,就把将士们喋血沙场抓来的俘虏轻易纵还,放虎归山。晋国消耗了那么多兵力才捉到几员敌将,放回去不是助长敌人的威势吗?照这样下去,亡国的日子也不远了。他越说地气愤,竟至啐了晋襄公。


    事情过后,晋襄公对先轸的无礼行为并没有迫究。可是,他自己就很不自安,认为在国君面前那样意气用事,如果没有受到处罚,就应该自行处罚。同年,在与狄人的一次战事中,他卸掉头盔,冲入敌阵,战死在沙场,执行了对自己的刑罚。


网载 2013-09-10 21:24:08

[新一篇]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個性張揚的老頑童

[舊一篇] 入木三分,一代書圣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