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8)09-0010-05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是根本途径,先进文化的引领是根本保证。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和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培育和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动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在国家振兴中的当代价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建立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其实质在于认同什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是相对稳定的;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文化传统,它又是发展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协调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形成统一的精神支柱、价值取向和心理定势,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提供动力源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增强各民族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聚合力和向心力,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走向繁荣、富强、进步的今天,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反对分裂,是民族大义和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
  民族精神的价值最主要地体现在民族凝聚力上。由于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能够使该民族的成员形成一种共识,有利于把全体人民的意愿、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同时,民族精神能够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约束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方式。它不同于行政和法律等硬性的社会控制手段,作为一种软性控制,它将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具有软实力特征。此外,民族精神也将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导向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激励社会成员为实现民族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民族精神所起的这些作用综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强大支撑力量。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我们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应对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当今国际文化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的现实说明,经济和军事强势国家,也是文化强势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2]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3]
  二、以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具体内容。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创造、丰富的过程,需要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以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当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追踪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与时俱进。
  一要把握现代化发展趋势。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追踪和达到当代人类文明已有的程度和发展前沿。这就要求我们用人类发展已经达到的程度去验视我们的民族精神,以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先进民族并驾齐驱,共同走向未来。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在社会结构上,他们为追赶西方先进文明进行了重大的社会改良和革命;在社会价值体系上,不断进行探索和重构;在文化心理层面,不断调整和更新情感方式、人生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不只是一个政治选择或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问题。
  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实质,乃是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和进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现代文明模式已替代前现代文明模式,但文化观念的转化有一个适用和适应的过程,它不可能自发实现转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与发展,才能自觉超越前现代文明模式。农业文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尚未发展起社会化大生产。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是分散的小农生产,是依据自然节律自发进行的重复性实践活动。人们生存在由宗法关系维系的自然秩序之中,尚未建立起自觉的社会关联,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宗法伦理关系。在精神生产领域,由少数精英占领,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和条件参与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因而只能被动地接受精英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现代工业文明的确立带来了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它所引起的显着变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建立,经济、社会管理、世界性的交往、民主政治等社会活动领域的迅速扩大,以及以科学、艺术、哲学为主要形态的精神生产领域的空前自觉与繁荣。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文明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人本主义或自觉的文明模式,它以理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体现着理性精神、契约精神、人本精神。以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社会管理、民主政治等社会活动领域越来越依赖于理性、契约和法治的运行机制,越来越成为展现人的理性精神和自由创造性的领域。人们交往的自由和空间不断拓展,开始形成理性的、契约的、自由的、平等的交往关系。支撑着工业文明的两大主导精神,即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极大地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把人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生存状态。时代的发展使民族精神所赖以生长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需要赋予民族精神以全新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时代内涵。因此,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文明模式为基础,体现时代精神。
  二要面向多元价值取向。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东亚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文化系统,这在无形中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一元价值观。这种一元价值观认为,天下、国家、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天下”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也不等于世界,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文化,天下即喻指中国文化的普世性。中国人不但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世的,而且也是最优秀的。正是这种文化中心论使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相应地,所谓“夷夏之辨”也就不是种族或血统之辨,而是文化和文明之辨。因此,夷夏之间并无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认同华夏文化,就可以由夷变夏。“夷”、“夏”的概念同样是文化的概念,而不是种族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系统,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虽饱经沧桑,其核心部分仍相当稳定。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世界性交往与日俱增,全球化时代悄然降临。当今世界已联系成一个整体,不同文化形态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任何个别共同体的文化实践都离不开全球化时代的普世性价值观念,如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并为整个时代文化价值力量所统辖和制约。这表明,地区史时代的一元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每个民族都应该在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框架内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元价值观,需要把以前只放在“传统—现代”框架内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传统文化,放入“全球化—民族化”的更大视域中予以考察。由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内在因素,无论是讨论民族文化的传统还是现代,都不可能离开全球化这一新的参照系。
  实际上,我们既不能固守“华夏中心主义”,也不能接受西方文化的同质化和模式化。没有民族独立和民族文化的独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民族文化的独立固然不能依附于外族文化,尤其是强权文化,但这种独立又不是离开世界文化整体联系的独立,独立不等于孤立。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全球性的文化互动使得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一个国家要想真正保持文化独立性,走出一条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只能通过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融入全球化大潮,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丰富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影响力,进而培育出适应多元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为此,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服务。
  三要确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其作用是实现价值认同上的全民族成员的精神统合。中华民族不只是一个社会学或民族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与中华民族大家庭范围内的50多个民族之“民族”并不是处于同一层面的概念。后者与英语中的ethnicity或ethnic group涵义相近,而前者则与nation一词相近,具有某种政治含义,带有“族”和“邦”的双重内涵,强调在一个政治实体中,全体成员所具有的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性和共同利益,且这种共性和共同利益超越了国内各个小族群的利益。实际上,自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是被当作统一国家的政治实体来理解的,兼有国家概念和疆域因素。在此意义上,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政治目的就是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而其文化目的是要在现代世界中建构中国的根本性和独特性。因此,民族精神既要确定民族性格,又要确定国家理想,且首要的是确定国家的社会理想。
  民族精神总是具体的,在现实层面上,它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价值信仰体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使其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价值信仰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系统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回答了历史提出的现实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以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涵盖了国家和社会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它既是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又是我国各族人民精神交流的主导意识。这一理论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论体系直接为我们提供行动指南,并以此为根据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以理论为支撑的政治信仰、政治信念和政治目标,具有超越性、彻底性,具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功能和文化心理功能。在政府决策和国家管理等活动中,它通过一系列理论原则把我国各族人民的意愿集中起来,将其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而进一步从整体上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以“两个融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4]“两个融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是渗透于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是使民族精神培育进入各个领域、部门、社区、家庭,利用各种文化载体,扎实有效地把民族精神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中去,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动力和凝聚力。
  其一,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我们要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将其升华为民族精神。只有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亿万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才能真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前需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先进文化则是我们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资源,它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精神培育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只有把亿万人民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5]
  其二,吸收和借鉴古代和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到底应该批判什么、继承什么,对于国外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化,我们到底应该批判什么、吸取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当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没有充分利用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消极影响没有完全克服,这两种倾向都存在。如果我们对本土文化不甚了了,对西方文化知之不多,那是不能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的。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在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遵循“古为今用”原则,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在日益开放的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离不开与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需要我们坚持“洋为中用”原则,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趋势,着眼于民族精神的长远发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其三,重在教育,贵于坚持和创新。从青少年抓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为此,我们要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教育,使全体人民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时事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教育,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意识,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使每个公民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和国家生活中的权利、地位和行为方式有自觉认识,主动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当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着眼于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着眼于提高民族精神传播力,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
思想理论教育沪10~14G2思想政治教育曹群/郑永廷20082008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两个融入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以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多元价值观,形成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作者:思想理论教育沪10~14G2思想政治教育曹群/郑永廷20082008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两个融入

网载 2013-09-10 21:59:50

[新一篇] 論信息傳播者的青年觀

[舊一篇] 論共和國的包容性與社會現代化轉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