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探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转变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应该怎样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地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本文拟以湘西龙山县为例作一探讨。
  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连湘、鄂、川三省,与三省9 个县(市)交界。1995年末有人口49.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1%。 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起伏,全县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仅占10%,山地占80%。1996年县内生产总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财政税收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乡镇企业总产值5.1亿元, 比上年增长35%;农村人均纯收入625元,比上年增加120元。自1984年以来,被省政府列为全省20个贫困县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龙山县乡镇企业也与其它贫困地区一样得到很大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部分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1995年,龙山县工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占38%。“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由1990年的5840万元、1137万元增加到5.1亿元和2.51亿元,分别增长145%、144%; 去年乡镇企业纳税1354万元,占除龙山县烟厂税收外的51%;1996年全县农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收入231.98元,占当年收入的37%。近几年来,乡镇企业以工补农资金3753万元,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高效农业发展。
  虽说这几年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有效大进步,但我们认真地进行横向比较,纵向分析,不难发现目前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一是与发达地区的总量、人均占有量比,差距巨大。如省内长沙县1994年总产值65亿,人均近8000元;1995年100个亿元,人均1. 25万元。而龙山县1994年总产值不到4亿元,人均800元;1995年5.1 亿元,人均只有1000元。二是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比,差距拉大。衡阳市1994年产值比上年增长65%,1995年比上年增长86%,1996 年增长110%。而湘西自治州平均增长速度均是30%左右,龙山县1994年、1995年增长速度分别只有25%、35%。发达地区量大增长快,贫困地区量小增长慢,距离将越拉越大。三是与发达地区的企业规模素质比,差距扩大。长沙县产值过1亿元的乡(镇)达90%,过1000万元厂家有一大批。而龙山县至今仍无一个乡镇过亿元,过1000万元厂家才一个。湘西自治州9县过1000万元的厂家才8个,每个县不到一个。四是与发达地区的企业效益比,差距很大。目前发达地区上规模企业很少亏损,1996年长沙县乡镇企业实现税收2.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78%。榔梨车身厂1996年实现税利5000多万元, 而龙山县实现税利上100 万元只有一家企业,100万元产值以上的22家企业利润均在10%以下(税后利润),还有5家亏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最近在福建考察工作时指出:“沿海经济发展,主要是两条,一是引进外资,二是靠乡镇企业。害怕乡镇企业是没有道理的。乡镇企业一垮,整个经济就会垮。”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主体,县域经济的支柱,人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在实现“两个转变”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脱贫致富的历史责任,而现在又面临如此严重的困难。我们各级各部门应该如何正视这一严峻的现实,采取怎样的措施,推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呢?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解放思想,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发展机制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为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乡镇企业机制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问题。过去,乡镇企业之所以“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最充满活力的生力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成就,这均已为世人瞩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乡镇企业由于体制上先天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之所以萎缩,主要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大中型企业,其关键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乡镇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长处在于相对灵活的机制,短处在于综合实力不强。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加速进行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正被打破,企业走向市场,随着机制转换,这些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上的优势得以释放。相反,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相对弱化,不利于竞争的弱点和劣势,如规模小、素质差、水平低、人才缺等逐步暴露出来。这种乡镇企业灵活机制的相对弱化和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进步,使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上日益趋同,加上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客观上存在的差距,都清醒地告诉我们:解放思想,转换乡镇企业经营机制,是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解放思想,进一步完善发展乡镇企业机制,第一位的工作是下决心推进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过去,我们在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时,总是习惯于放权让利,实际上光靠放权让利已无济于事,必须要在产权关系上动手术,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才能真正把生产从政企不分的旧体制中彻底解放出来。通过抓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核心,达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说,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发展乡镇企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尽管股份合作制是目前乡镇企业改革的最佳选择,然而,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认识并不是完全统一的,部分乡镇领导有三怕:一怕无经验、改不好、畏首畏尾;二怕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政府的权利受限;三是怕实行股份制后资金归股东所有,财政没有来源了。部分干部职工也有三怕:企业怕亏,厂长怕丢权,职工怕丢钱。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领导下的决心不大,出台改造的措施不力。因此,贫困地区乡镇企业推进股份合作制的步伐十分缓慢,这将会延误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面对当前存在的严峻现实,我们认为目前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高度统一认识。要广泛开展四大讲:大讲推行股份制的重大意义;大讲有关股份制的政策法规;大讲企业改制与壮大集体经济的辩证关系;大讲外地推广股份制的成功经验,以消除顾虑,增强推行股份制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制定推行时间表,加快改革步伐。要从现在起用2~3年时间,将乡镇工业分期分批分类指导改造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抓试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对不愿实行的小企业,可以进行兼并、拍卖、租赁、破产等形式,进行要素重组。三是要严格按章改制,实行规范管理。要注意搞好资产评估,确保集体财产不受损失;要合理设置股金、股份、股权;要按规定建立章程、选举领导、权力机构,各行其责;要规范利益分配,按同股同利和股东、职工利益均沾、风险同担的分配程序办事。四是探索发展的路子,壮大扩大股份制企业。对现有乡村集体企业可以引进民营机制,允许个人持大股,鼓励职工带资进厂。同时,可以大胆引进外资进行嫁接改造;对个体私营企业可以引导向股份合作制转体,可以合并“同类项”扩大生产规模,可以科、工、贸一条龙发挥整体优势,这些在贫困地区十分重要。要扶持股份合作制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寻找最佳搭档,壮大发展自己。
  解放思想,转换乡镇企业发展机制的第二项工作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各地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一再表明,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哪里的企业办得好,哪里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哪个地方的经济就活跃,哪个地方的经济就发展快。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要有高速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贫困地区在资金缺乏的现实情况下,有重点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形成规模,繁荣一方经济,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为党政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对待。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挥机制优势,使乡镇企业始终充满生机,当前要切实解决好大胆、放宽、搞活、抓大户的问题。大胆,就是要牢牢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姓“资”姓“社”的“紧箍咒”中彻底解放出来,摒弃“所有制岐视”,为个体私营经济正名。放宽,就是要在政策上放宽,优化环境,保证各项政策到位。搞活,就是要把市场办活。市场是一个地方商品经济的启动泵,哪里市场活,哪里就商品经济发达。各地要利用边境、资源、交通各方面优势,建市场、办市场,并且要管好市场,使市场真正成为致富一方的商品集散地。抓大户,就是选择一批成型个体大户、个体私营企业进行重点引导、扶持,抓大户、扶能人,充分发挥他们“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领头雁”作用,促进整个个体私营经济沿着市场经济的轨道发展壮大。
   二、立足投入,夯实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基础
  有投入才会有产出,抓投入就是抓发展,这是乡镇企业工作中的一般常识。然而,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投入问题,可以说是首要的问题。其原因:一是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可以说仍处在原始发展阶段。前面谈到,贫困地区乡镇企业产值人均占有量不足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企业素质低,有机构成低,利润自然低,几乎没有多少资本积累。马克思指出:“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处在原始发展阶段的企业要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不可能是跳跃式的,而只能靠渐进方式去完成。当前贫困地区可以说没有资本的注入,就没有量的扩张,更没有企业的发展。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税收、贷款政策上的变化,使贫困地区的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过去,贫困地区在税收上,很大程度是享受免税或减税。在贷款上,是优先、低息、满足的政策。现在,随着金融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深化,信贷政策实行择优放贷,使不少贷款向发达地区效益相对好的企业流去;税收是分税种,国税、地税分开征,纳税一律化,经济不发达地区享受不了半点照顾。湘西自治州1993年乡镇企业纳税4100万元、 1994 年6220 万元、1995年9700万元,而银行贷款是1993年4600万元、1994年4700 万元、1995年2400万元、1996年不足2000万元。税收增加,贷款减少,这是发生在贫困地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造成资金供求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低,经济基础条件差,依赖当地资金发展企业的能力十分有限。据龙山县农行反映,县内全年揽储不到1亿元,还不及长沙市一个街道办事处银行的业务。
  经济要繁荣,企业要发展,群众要脱贫。投入的问题怎么样解决,这是摆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面前一项紧迫的课题。本人经过深入调查分析,认为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问题,除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外,要扎扎实实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上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尽快支持企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发展银行要增加贫困地区的贷款规模,扶持一批骨干项目名牌产品的发展,使之强化管理、提高素质,在市场竞争中稳住阵脚,谋求发展;贫困地区的商业银行,要立足当地企业,降低利息,防止让本地本来就缺乏的资金流向外地。税收上,在减税、免税不可能的情况下,要在贫困地区实行税收包干,允许完成包干基数外的多余部分,用于企业的再生产。同时,要对贫困地区实行税收返还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例如龙山县每年上缴州以上财政税收达6000多万元,如用作发展企业生产,将是一笔不小的资金。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单位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定期检查督促,确保工作到位。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开放战略结合起来,斛决企业资金、管理、项目等问题。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要放在国内、省内,关键是优化环境、创造条件,项目要立足资源为主,其它为辅。例如龙山县红岩铁合金厂,立足自己的矿山资源,1996年上半年从省外经公司引进资金80万元,自筹100万元,贷款90万元, 进行项目技改,当年产值达8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600 万元, 利润增加40多万元,成为全县乡镇企业的最佳效益企业。
  第三是发动群众,使农民真正成为投资主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温饱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农民的致富欲望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把群众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发展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民成为真正投资主体的过程中,重点要放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对现有个体私营企业,要增加投入,促扩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要动员机关干部、企业能人,以及在外“打工仔”把资金注入乡镇企业,形成大办企业的气氛,促进企业发展。
   三、着眼效益,实现乡镇企业经济有效增长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是当前经济工作重点。 1996 年11 月25 日中央经经济工作会议部署1997年经济工作时,再一次强调:要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比较有利的时机,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放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因此,中央提出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这是符合经济发展现状和跨世纪发展趋势的一项重大决策。就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而言,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中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怎样抓住机遇,调整增长方式,实现乡镇企业经济的有效增长呢?
  一是在“效”字上动脑筋,进一步更新观念。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在计划经济的“染缸”中走市场经济的路,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在发展观念上,严重地存在着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企业规模扩大慢、有的甚至倒闭,如龙山县水田乡70年代中期办企业,由于不注重效益,当时乡办冶炼企业产值300多万元,名躁一时, 而今天仅剩下一堆生锈的锅炉和旧设备,欠银行贷款80多元,乡办集体企业全军覆没。类似水田乡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发展乡镇企业,一定要树立效益观念,摆脱旧体制束缚,跳出单看产值的圈子,把发展观念转变到全面提高效益上来,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和高效益的速度。”在湘西龙山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县,必须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要从山区交通不便这一实际出发,产品要立足在湘鄂川边境18个地、市、县销售,这样即便是产品档次较低一点,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益,企业能够巩固发展。各级各部门在制订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考虑到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考虑到产业、产品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发展后劲。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既重产值收入、又重销售和利税,同时要考察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增值率、资金周率等指标,促进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健康成长。
  二是在“量”字上做文章,进一步发挥资产效益。落后地区乡镇企业与发达地区比,有数量的差距,也有质量的差距。不少从事乡镇企业工作的同志往往认为差距在总量上,所以总是把心思和全部力量一味集中在争项目、搞项目、搞资金、上总量上,忽视了老企业、半拉子项目的调整、改造、发展,使一方面放着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资产设备不能发挥效益;一方面拼命上新项目,负债累累,难以启动。因此,我们认为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一定要注意:第一,要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盘活存量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从提高现有资产效益出发,通过各种形式,推动产权流动和资产重新组合,使闲置效益低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转化。增量上,要在上新项目同时,用较少的投入,盘活较大的存量资产,创造更好的速度与效益。龙山县石膏化工厂,投资300 多万元,生产白炭黑,项目上了3年,一直没有正常生产,负债累累。 1996年10月新增投入50万元,进行全面技改,11 月底投产达到技改要求,1997年产值可上600万元,利润70万元。第二,营造更活的经营机制。积极推行股份经营、租赁经营、授权经营,特别要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已有乡村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新的经营机制。第三,建立有生机的营销机制。实行定产量、定质量、定消耗、定销售额、定货款回笼,措施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奖罚兑现。
  三是在“科”字上下功夫,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经济效益成正比。谁拥有科技,谁就拥有实力,拥有效益。贫困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条件艰苦、人才奇缺,因此,企业素质差,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经济效益自然差。当前,各级各部门要特别抓好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科技引进、科学管理、科学布局。科技引进,即用最优惠的条件引进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品、现有企业的改造,提高产品档次,走内涵增收路子,取得最佳效益;引进科技人才,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加速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科学管理,即运用新的各其它学科的理论,采用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的企业管理。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家认为企业的成功70%在于管理。先进地区之所以先进,很大程度是采用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手段,落后地区乡镇企业,就落后在管理上,特别是科学管理上。贫困地区目前管理上的重点是对人和资金的管理。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衡量人、使用人,凭业绩去考核人,调动科技人员、干部职工的积性,挖掘生产潜力,要逐步运用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加强企业发展与市场的预测。科学布局,即集中化、城镇化布局,这是乡镇企业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无不说明:农村最终发展是走向工业化、城镇化。乡镇工业一定要避免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遍地开花,分散投资”的歧路,把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聚集效益、规模效益、辐射效益。目前,要把重点放在已在交通要道、国道、省道逐步形成了的乡镇企业长廊上,沿长廊附近的集镇,采取藤上结瓜的办法,建设工业小区,形成主导产业和行业,取得较好效益。面上的乡镇企业,要根据各自的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具体条件,扬长避短,向一乡一品一厂的专业化方向发展,使整个乡镇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1996年,龙山县通过抓13个重点乡(镇)22家重点企业,保证了全县乡镇企业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引起省、州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以现场会形式向全州8县推广。*
  
  
  
民族论坛长沙36-41F22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汤华亮19971997 作者:民族论坛长沙36-41F22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汤华亮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5:35

[新一篇] 關于課程內容現代化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